記者 丁云
今年臺風特別多,帶來了超強降雨。每當有暴雨落下,各地都會涌現大量“海景房”。不過,這樣的調侃在吳江太湖新城是不存在的。因為雨后的松陵城區,連積水都看不到多少,哪里談得上看海?
說到雨后積水,不得不提松陵密集的水網,是得天獨厚的優勢。降雨時,河道湖泊是最好的“盛水器”,落到地表的雨水會通過滲透、流動等方式就近進入河湖之中。暴雨過后,路面雖然可能短時間積水,但稍加等待,積水便基本可以排去。經專業測算,1公里左右管道,基本就可以把從路面采集的雨水排到河中。
河道湖泊多是老天賞飯吃,而真正讓積水盡可能快速地排去的功勞,還得歸于我們腳下,那一根根看不到的排水管道。
根據最新數據顯示,現在,松陵城區承載著排水功能的雨水管道總長度已經達到327公里,分布在城區93條主次干道下面,共有16350個主井蓋和3萬多個邊井蓋。
而這些雨水管道的管徑如何確定,有一套計算公式,主要依據是周邊的會水面積。以笠澤路為例,在計算管道管徑時,要看周邊有多大面積需要會水,分析這一地塊的綠化滲水量、河道容量等因素,以確定需要多粗的管道。一般的出水口現在設計在800毫米管徑,1.2米也有,而普通的管粗在400-600毫米。
想象一下,如果我們把地面揭開,從空中俯瞰地下管網,是何等模樣。暴雨如注時,雖然我們看不到路面積水成河,但在地下,或許是另一番繁忙工作的景象。
如此浩大的工程,也得益于雨污分流工程的持續推進。雨污分流工程是重要基礎設施工程、民生工程、生態工程,對改善中心城區內澇及水資源污染、完善城市功能、改善人居環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尤其是近幾年,太湖新城做了不少工作。
首先針對已經完成過雨污分流的小區進行排查疏通,確保雨水管、污水管通暢,對已經發現存在錯接、漏接、混接的進行糾正,避免污水進入雨水系統。
接著針對老舊小區雨污合流嚴重的地方,新建雨污、污水管道,對路面進行翻新,改造完成后對當地居民的生活品質有了極大的提高,同時消除老舊隱患、創造優美環境、完善小區功能,達到樂居在吳江的目的。
再是針對有條件的地方,海綿城市的試點工作也在抓緊展開。海綿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一方面解決由于雨水集中排放造成的雨水管網過載所導致的內澇問題,另一方面則是通過對雨水的收集,提高雨水資源的利用效率,緩解城市缺水問題,提高雨水資源利用率。
說到“海綿城市”,這一新時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指城市在適應環境變化和應對雨水帶來的自然災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彈性”,也可稱之為“水彈性城市”。國際通用術語為“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構建”。
把城市比作海綿一樣,遇到有降雨時能夠就地或者就近吸收、存蓄、滲透、凈化雨水,補充地下水、調節水循環;在干旱缺水時有條件將蓄存的水釋放出來,并加以利用,從而讓水在城市中的遷移活動更加“自然”,不用以前下水道等“灰色設施”。
“海綿城市”在許多城市還只是“摸著石頭過河”的階段,但在吳江太湖新城,已有很好的生態基礎和較為完善、高效的城市配套,加入海綿城市理念的探索,也是水到渠成。“太湖大堤牛腰涇段道路水利景觀綠化工程”就是探索之一。
太湖大堤牛腰涇段道路水利景觀綠化工程,位于太湖新城核心區北側,南起蘇州灣大道、北至江陵西路,總長度約3km,主要包括了沿太湖大堤8m寬的堤頂道路,及5m寬的自行車道、駁岸及沿線兩側綠化景觀。項目總投資約2.6億元,建成后將成為吳江北部的重要門戶家觀。這一項目的設計就是充分融合海綿城市理念,結合老大堤與現狀良好的生態植被,目標打造成為創新生態模式的帶狀海綿、承載市民生活的休閑綠帶。
我們常說,哪有什么歲月靜好,不過是有人替你負重前行。同樣,哪里有什么雨后路面的平靜,不過是因為地下的管道正在“萬馬奔騰”。這座城市,正在每一處你看不見的地方的加緊努力,為了讓人們生活得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