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陶瑾
蟠虺紋提梁盉
蟠虺紋鑒
一座城市的資本和家底在哪里,在于有歷史,有文化,而且這種文化應該讓人看得見。
我們說蘇州城有2500多年的歷史,那么我們就需要找到擁有2500年歷史的實物。蘇州一直是吳文化的重點區域,吳是中原周人與江南土著民族相結合而形成的諸侯國,所以吳國文化是由華夏文化和土著“荊蠻”文化相融合形成的區域文化,始終保持著鮮明的地方特征。
而向來被視為國之重器的青銅珍寶,是見證那個時代最好的文化傳奇,無疑是值得探尋的藝術精粹,是極為珍貴的實物史料。
2000多年前的春秋時代,長江以南的吳國、越國、楚國在互相討伐、爭取霸業的歷程中為后人留下了許多寶貴的青銅器。
對我們來說,青銅器無疑是遠去的絕唱。歷史長河中的幾千年時間,只在青銅器上生了一層薄薄的綠銹。青銅器凸現的令人贊嘆的藝術精湛和歷史價值,至今依然綻放著耀眼光芒。
作為江蘇及全國收藏吳文化青銅器最多的博物館之一,蘇州東吳博物館銅器專題系列《金韻吳風》中的吳文化青銅器,尤為吸人眼球。禮器有鼎、簋、尊、卣、盤、匜、盂、盉、鑒等。諸如春秋變體蟠璃紋大鼎、幾何紋雙獸耳帶蓋簋、蟠螭紋雙獸耳鑒等,都具有明顯吳國銅器的地方特色。
如蟠虺紋提梁盉,盉為盛酒、調酒器。器身飾蟠虺紋,紋飾清晰。此種提梁盉在吳越地區出土較多,當是吳國創造的新器型,流行于春秋晩至戰國時期。上海博物館亦收藏有同樣的銅盉,其上鑄有銘文,是吳王夫差特地為一女子所鑄。據上博銅器專家馬承源先生考定,這位女子當是西施。
蟠虺紋鑒,深腹,雙獸耳,有兩螭虎攀爬口沿,腹飾蟠螭紋,為吳文化特色的青銅器。古人用鑒盛水來照容,也盛冰,大鑒可沐浴,盛行于春秋戰國時期。
還有一件鑄銘“季子盂”為吳之重器。盂是大型盛飯器,兼可盛水裝冰,流行于西周至春秋時期。此器形侈口束頸、深腹、圓肩平底,肩上有一對獸首耳,頸部為吳地仿中原的竊曲紋,腹部作互不對稱的變體蟠螭紋,最下方以連續三角紋為邊飾。腹上主體紋飾間點綴圈點紋的做法,為吳國銅器的創新。盂內壁鑄有十二字銘文:“吳季大作其飤盂子孫永寶用”。季子盂在國內屬孤品。季札是吳王壽夢第四子,曾三讓王位,德才兼備,是具有遠見卓識的政治家和外交家。季札也是孔子最祟拜的人。
東吳博物館陳列的吳越兵器最多,包括劍、戈、矛、鏃等。史載吳越名劍甚多,諸如“干將”、“莫邪”、“巨闕”、“辟閭”、“湛盧”、“步光”、“扁諸”等。吳越名劍中,最寶貴的是王者之劍,代表吳越青銅劍制作的最高水平。銅劍劍身長一般為55—60厘米,劍刃線呈凹弧形,利于刺殺。因青銅材質性能所限,過長在戰斗中易折斷。
季子盂
東吳博物館現藏有吳王余祭劍、吳王僚劍、吳王夫差劍等。如吳王僚劍,兩側出刃,頂端收聚成尖峰,劍首向外翻卷作圓餅形。劍身鑄有10字銘文:“攻敔王者彶,虐自乍用鐱”。它的發現對于研究吳越青銅兵器有重要意義。
多年來同樣致力于吳國青銅器收藏的蘇州博物館,早在2010年,就舉辦過“吳國王室青銅器特展”。當時從南京博物院、上海博物館等借展的9套17件吳國王室青銅器精品,首次聚集在蘇州與市民見面。件件帶有銘文的青銅器精美無比,堪稱重器。據考古資料顯示,吳國王室青銅器清代乾隆間就有出土。建國后,西至秦晉,北到燕齊,江、浙、鄂皖各地皆有考古出土。其中考古出土和傳世器均以兵器為大宗。
此次展出的吳國王室青銅器主要為禮器、樂器和兵器三大類,包括上海博物館藏的吳王夫差盉、吳王夫差鑒和者減鐘,南京博物院藏臧孫編鐘,安徽省博物館藏吳太子姑發劍、吳王光鑒,湖北省博物館藏吳王夫差矛,盱眙博物館藏季札銅匜等。
2013年,經多方支持,蘇博又成功征集到58件吳越青銅兵器,其中包括一柄現存精美程度最高、品相最完好的吳王夫差劍。2014年,蘇博舉辦“吳鉤重輝――蘇博館藏吳越青銅兵器特展”,依托蘇州的考古發現,再現吳越兩國鑄劍的精湛技藝。2015年,吳王余眜劍入藏蘇博,上鑄銘文兩行75字,為目前所見劍類兵器中銘文最多的一柄。2017“大邦之夢——吳越楚青銅器特展”再度重磅推出,百余件吳、越、楚三國青銅器匯聚蘇博,吳王夫差劍和越王勾踐劍首次在吳越大地“會面”。
夫差劍,劍身寬長,覆有藍色薄銹,刃鋒極犀利。劍格作倒凹字形,飾獸面紋,鑲嵌綠松石(一面已佚)。圓盤形首,鑄有多圈同心圓凸棱。劍身近格處鑄有銘文兩行十字:“攻敔(吳)王夫差自乍(作)其元用”。“這柄劍鑄工精致,歷經二千四百余年仍完好如新,無比鋒利,是迄今已知幾柄吳王夫差劍中最精美最完整的一件。我們曾做過實驗,劍鋒在沒有外力的影響下,可割破12層宣紙。”蘇州博物館副館長程義介紹。
說到吳王余眜劍,75字銘文讓人震驚。劍上的兩行銘文記載了吳國的三位國君:壽夢、余祭和余眛,還講到吳國王位繼承制“兄終弟及”。本劍銘文還涉及吳、越、楚三個國家,伐麻之戰、御楚之戰、御越之戰三場戰爭。可以說,此劍是吳國王室兵器中較為重要的一件,也是目前所見先秦兵器中銘文最長的一件。
此次展覽中,還有兩件兵器也提到了“兄終弟及”,即皖西博物館藏的吳王諸樊戈和保利藝術博物館藏的吳王余祭的一件兵器。諸樊是吳王壽夢長子,余祭為次子,余眜是老三。壽夢最喜歡的是他的第四個兒子季札,生前想傳位給他,季札始終避讓。壽夢死后,長子諸樊暫代掌國攝事,他讓位季札,但季札沒有接受。之后“兄終弟及”,二弟余祭、余眜都依次為王,傳到季札時,他再次避讓,余眜死后其子僚為吳王。值得說明的是,在吳王諸樊戈的銘文中記載“攻吳王姑發諸樊自作元用”,據學者分析,這里的“姑發”極有可能就是姑蘇的來源。
吳王夫差劍(局部組合)
還有一件打擊樂器——吳“配兒”鉤鑃,器體修長,為雙范合鑄而成,器表經錯磨光亮。器身近舞部飾云雷紋和三角勾連紋。鉦間兩側分別陰刻二行銘文,共六十余字,部分字跡已銹蝕不清。從銘文看,器主配兒是吳國王室貴族。這件樂器在越國都城會稽(今浙江紹興)出土,或許是越國對吳戰爭的戰利品。
走近這些青銅珍寶,仿佛穿梭千年歲月,目睹春秋戰國的那段崢嶸歲月。
“操吳戈兮被犀甲,車錯毅兮短兵接,旌蔽日兮敵若云,矢交墜兮士爭先”。這是楚國詩人屈原《九歌·國殤》中的詩句。詩中的“吳戈”,應該指的是吳國制造的青銅兵器。
春秋時代,吳國兵器之精良,冠絕天下。出土與傳世的有吳王銘文的青銅兵器很多件,雖各具特色,但吳王夫差矛無論從制作工藝,還是藝術裝飾來看都能以王者身份傲視群雄。
1983年11月,吳王夫差矛出土于湖北江陵馬山的一座楚國貴族墓內。矛的一面有兩行錯金銘文,“吳王夫差自乍(作)用鈼”。據專家考證,此矛為吳王夫差所有。這把青銅矛長29.5厘米,矛身飾有黑色“米”字幾何花紋,線條平滑,鋒刃銳利。矛鋒中線起脊,兩面脊上均設有放血槽,放血槽后端各鑄有一個獸頭。
春秋晚期,吳越爭霸,以越滅吳告終。到戰國中期,越又被楚滅。其時,吳越的珍寶流入楚都是十分自然的事。因此,吳王夫差矛很有可能是楚國在滅越過程中獲得的戰利品,而流入楚都的。
2000多年前吳王夫差送給西施一件“愛情信物”——吳王夫差盉,這件青銅器,造型極為規整。高20多厘米,口徑較小,腹徑稍大,通體上下由龍紋裝飾。盉的頂上有蓋,蓋上有系,套在鏈上的一端,另一端與提梁上的小系相接。盉的肩上有一周銘文,內容是:“敔王夫差吳金鑄女子之器吉”。它不僅表明了“盉”的身份,更揭示了夫差的一段情感故事。
據介紹,銘文上的“敔王夫差”就是吳王夫差,“吳金”是指最好、最珍貴的金屬,“盉”是青銅酒器。整個銘文大致是講:夫差用諸侯敬獻給他的珍貴青銅,為一位女子鑄了這件青銅酒器。
考古發現,春秋時期青銅器均為上層貴族所獨有,普通百姓無權享用,吳王夫差為一女子鑄造銅器,必是為其母親、妻子、女兒或姐妹,但身為貴族的她們都有名有姓或有封號,銘文中也會標明。但這件青銅器未注明女子姓名、稱號,說明是位平民女子。這位非貴族卻能獲得夫差如此寵幸的女子究竟是誰呢?專家通過對眾多文獻的考證斷定:她正是四大美女之首的西施。
目前所見青銅劍最長者,是上海博物館藏的一柄吳王光劍,通長77.3厘米。因實戰需要,劍身增長是為了更有效地加強在格斗時劍身中脊的抗震能力,使劍不易折斷。
吳王夫差盉
吳王夫差矛
吳王光劍
蟠螭紋大鼎局部
然而,吳王光劍曾在出土后折為數段。1972年的初夏,安徽省南陵縣三里鄉呂山村村民在村后挖土平整曬谷場時,挖出一把銅劍,擦去泥土,閃閃發亮。“寶劍!寶劍!”在場的幾個農民你爭我奪,都想看個究竟,結果劍被掰成數段,有幾個人的手也被劃破了。六年后,呂山村的一位農民將當年所得的三段殘劍賣給一浙江商販,心想,我這古董能賣好價錢,結果得到的只是幾塊破銅爛鐵的價錢。此事被縣文化館得知,迅速將三段銅劍追回。看到殘劍上還鑲嵌幾個篆書金字,知道此劍非尋常之物。
1984年,南陵縣文物干部在對全縣進行文物普查時,來到與呂山村鄰近的金坑村,該村一位村民將自己珍藏12年的三段銅劍交給普查人員。回去后,工作人員將前后六段殘劍一接對發現:完全吻合。至此,這把斷成6塊分離12年的青銅劍,終于團聚了。劍上陰刻鑲嵌篆書金字銘文兩行12個字,字字清晰。從銘文得知,此劍是春秋末吳國君主闔閻在位時所鑄造,因吳王闔閶名光,故此劍名“吳王光劍”。吳王光劍埋藏地下2000多年,至今仍青光熠熠,鋒利無比。
1988年,相門附近發現一處青銅器窖藏。這批青銅器是第三監獄在翻建廠房開挖時發現的,深埋在距地表約2米左右的土層。經文物部門配合工程清理,共出土鼎、缶、盤、鑒、編鐘等十余件。其中三件編鐘保存頗完整,形制相同、大小有序,最大一件通高19.4厘米,最小一件17厘米。
出土的青銅鑒,器身輕薄,器身內外以尖錐利器鑿刻成纖細紋飾,刻工精湛,內容有長尾游魚、蟠曲蛇龍、奇禽怪獸等圖案。經專家鑒定,這批青銅器年代在春秋戰國之際。它們的發現,對研究當時吳國青銅器的冶煉和工藝技術手法具有重要價值。
真山大墓
經國家文物局批準,1994年11月至1995年4月,蘇州博物館與吳縣文管會聯合組成真山考古隊,對滸關大真山九號墩一號墓進行搶救性發掘。
考古發現真山墓是蘇州地區最早鑿山為穴的春秋墓葬,此墓雖遭破壞,仍出土了一萬余件文物。其中有迄今世界最大、最精美的虎形佩飾,有首次發現的春秋吳國的玉面飾和吳國貨幣,經實物考證:這是一代吳王陵墓。
此墓留有很多玉器,特別是出土的有紋飾的玉器,以獸面紋為主,棺槨上的紋飾也都是獸面紋。這種威嚴、肅然的紋飾不是任何人都能裝飾的,沒有絕對權力地位的統治者,決不能在龐大棺槨上和顯示身份的玉器上使用這種獸面紋。
《史記·吳太伯世家》有載,“壽夢立而吳始益大,稱王”,說明吳到壽夢才稱王,始通中國,吸取中原文化。墓葬也反應楚不少中原禮樂文化的影子。近幾年發現的晉候墓地中,都出土了西周的玉面飾等,考古專家分析,此墓最早也只能是壽夢。
專家們還一致認定:真山吳王陵是迄今發現的中國先秦時期最大的封土墓、吳越地區最大的春秋墓,它的發現和發掘在蘇州地區乃至中國考古史上都是一個重要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