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冀
(景德鎮陶瓷大學,江西景德鎮 333403)
泱泱大國,巍巍華夏,從四大發明到今天 “神六”、“神七”的升天,從閉關鎖國到改革開放,從貧窮落后到如今的世界強國,隨著歷史車輪的不斷前進,中國發生著巨大的變化。在這個瞬息萬變的時代,經濟、政治的發展唯有深深扎根于傳統文化的土壤,才能在快速前行的軌道上把握方向,不至于超速脫軌。紫砂文化正是這深厚土壤的一部分,自明、清起源發展至今,它始終以不卑不亢的獨立姿態屹立于傳統文化之林,可謂一方凈土。
人對美的追求永無止盡,紫砂壺作為傳統手工藝品,隨著社會的進步不斷發展,其造型千姿百態,可謂藝術造型的寶庫。此作名為 “絲路印象”(見圖1),圍繞“一帶一路”主題,將2000年前絲綢之路的大漠之風、驚濤駭浪與新時代絲路內涵融入紫砂創作中,如詩如畫。作品包含紫砂壺、茶葉罐、公道杯、花插和主人杯,整體相互協調、元素統一,組成大漠中一道亮麗的風景線。觀此套組,仿若見到一片廣袤無垠的戈壁、茫茫無際的沙漠中一組駝隊正迎著烈風、踩著沙山堅定地走向遠方,在落日的映襯下,譜寫了一曲生命的贊歌,風景無限。

圖1 絲路印象
紫砂泥料大致可分為紅泥、紫泥、段泥等。作品“絲路印象”采用紫砂黃金段泥制作,段泥顏色古樸,與金黃的沙漠色澤貼切,最為合適。無論紫砂壺還是茶葉罐,幾件作品的身筒都較為飽滿圓潤,流線一氣呵成,呈現出沙漠的廣闊無垠、大氣回腸。裝飾上利用描銀工藝,在身筒上繪飾絲商與駝隊,寥寥幾筆呈現出駝隊在沙漠中渺小卻堅定的身影,呼應主題。另外,利用紅木與紫砂結合,紅木古樸醇厚的色澤凸顯悠遠的時代感,與紫砂相輔相成。紫砂壺與茶葉罐的蓋面由紅木制成,以淺浮雕的裝飾技法呈現出沙漠形態;在公道杯與品茗杯的拿手處鑲嵌紅木,同樣淺浮雕刻以駝鈴圖案,既符合人體工學,增加了實用性,又提升了觀賞性。多文化、多層次、多樣態的借鑒與融合,一方面寫意地運用了駱駝、絲商、沙漠等元素,另一方面通過寫實手法描繪出 “絲綢之路經濟帶”。“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作品所呈現的意境不亞于此詩。此作極富創意,以簡約卻不簡單的造型呈現出絲路風景,盡管絲綢之路已然遠去,但何嘗不能重新開始。
“一帶一路”是當前我國的重要國家戰略,尤其在文化交流方面有著不可估量的歷史意義。在一帶一路的大背景下,很多藝術家開始關注更深層次的文化創作,經典藝術作品不斷涌現。歷史是一面鏡子,是為當代服務的。“絲綢之路”起源于西漢,是古代中國與外國交通貿易和文化交往的通道,它雖然已經遠去,但它的精神和意義已然延伸到現在。我們談論歷史,既是回溯過去的一種輝煌,也是為了能夠在現在和未來鑄就一種新的輝煌。無論經濟還是政治,其背后的支撐點永遠是文化,民族的凝聚力和積極的精神面貌都在于文化,沒有文化就沒有一個永遠強大的民族。
紫砂壺作為中國傳統文化藝術中重要的分支,唯有在交流中才能推陳出新,不斷發揚光大。紫砂壺不僅是物,更是一種精神的容器和載體。它對物質世界的窺破,對當下生活的關懷,對形而上精神生活的向往,對生命意義的終極追問,對處于焦慮、浮躁、功利的當代人來說都是急需的一種靈魂滋養,有著不可替代的積極意義和價值。
龍樹菩薩《大智度論》中:法海唯信能入,唯智能度。人只有有了真誠的信仰,才能真實地感知并奉持自我的使命。紫砂壺發展的歷程正印證了中國人對傳統、對自身獨特文化傳承的信仰。不論處于哪個時代,紫砂人都不僅僅是閉門造車的紫砂人,而是懷有某種使命感和信仰的紫砂人。這種使命感,讓紫砂人關注著歷史和社會,關注著人們深層次的內心,將自己對所處時代的細膩感知和精神渴望融入到器物創作中,將對歷史具有推進作用的政策文化裝載進自己的作品里。作品將禪茶文化與異域風物巧妙地結合在一起,紫砂人積極關注并支持國家所推行的戰略,它不單是創作題材,對所處時代的記錄,更是自身渴望交流和發展的內心需求,是自身對文化傳承,讓紫砂文化走出國門的積極使命和信仰,蘊含著中國人推進世界經濟一體化的責任感和“天下大同”的使命感。
在創新中繼承,在交流中發展,這是“一帶一路”所承載的新時代的絲路精神。紫砂壺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分支,推陳出新、繼往開來,不斷更新自身的文化體系,保有中國特色、融入時代符號,使中華文明走向世界,是義不容辭的責任。新時代下,絲路精神不單是中國的文明,更是世界的文明,是具體的共謀發展的大計、也是無形的精神文化,將“一帶一路”融入到紫砂茶具中,代表了與世界的互聯互通、和平共贏,釋放出來自古老東方大國的和平訊息、與人類文明協同發展的美好夙愿,這無疑是打開各國友好交往的新窗口,讓人們在一壺茗香中、在茶歇之余,共同感受中國紫砂韻味與世界文化的交融和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