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科技的發展,紫砂藝術行業已經呈現出與以往不同的發展前景,紫砂壺作為紫砂藝術的展示形式,藝術價值和實用價值的內涵也在發生著變化。手工、半手工及完全工業化的作品并存于世,對紫砂藝術這門古老的藝術產生了空前的挑戰。
任何現存于世的藝術,都是歷經挑戰的,適者生存在藝術界也是一條金規則,吸納新元素還是抱守傳承,融合新創造還是排斥改變?這些都影響著這門技藝的生命力周期。創新意識在紫砂藝術大師個體創作上表現突出,很多傳世紫砂壺佳作無一不是創新的產物,對經典傳世之作的模仿在一定程度上催生了藝術品在民間大面積傳播,“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模仿品成了普通大眾的藝術享受。
模仿易、創新難,在模仿和創新之間需要某一種平衡。模仿品充斥市場,勢必對創新造成打擊,創新不彰,等到一定時候則會到仿無可仿的地步,整個行業每況愈下,形成惡性循環,給行業發展造成毀滅性打擊。創新慢、模仿快,手工慢、自動化流水線快,土窯慢、電窯快,最后讓真正的藝術大師屈死在創新成長的路上,加之行業內知識產權意識比較薄弱,難以形成保護創新的高墻。
目前從國家層面,在行業組織模式上紫砂壺藝術一般被納入工藝美術或陶瓷行業協會,從行業規模來看,對比工藝美術大類或陶瓷大類,紫砂壺藝術無論從業人數還是產業規模占比較小,但也有其特殊性,這個特殊性就需要紫砂藝術行業本身建立屬于自己的行業平臺,和工藝美術、陶瓷等有統一,但也要有獨立,有統有分。
宜興紫砂壺技藝作為國務院批準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它特殊的地理標示,行業平臺應緊緊圍繞宜興這個地標做文章,紫砂藝術和自然礦產資源密切相關,脫離了地理講紫砂藝術沒有基礎,從礦砂到作品,工藝研究是不可缺少的學術研究過程,也必須有相當的學術實力做背景才有說服力。制作紫砂壺作為千年傳承的技藝,師徒相傳的模式一直是主流,但隨著時代的變遷,3D做模技術等的技術出現和使用,市場對紫砂壺制作人才的需求也上升,宜興當地或者工藝美術類院校也開始搭建紫砂壺技藝的現代教育模式,讓師徒相傳的模式和現代教育模式并行融合,互相取長補短,展開互動交流,要想將這一現代教育模式進一步推廣,必須具備讓各類觀點百家爭鳴的園地。
以一本學術期刊為核心進行行業平臺建設是比較恰當的,建立一個全國性的社團組織在民政部門備案批準難度是相當大的,目前又是國家清理各類社團的非常時期,為此耗費精力不一定能達到預期。《江蘇陶瓷》作為全國性的學術期刊,本身具備全國性這個屬性,作為面向國內、國際發行的科技期刊,利用《江蘇陶瓷》進行國際型的學術交流具備得天獨厚的優勢。《江蘇陶瓷》以江蘇省陶瓷研究所有限公司為依托,具備強大的科研學術背景。位處宜興丁蜀鎮,建立紫砂藝術行業平臺具備其它機構沒有的區位和地理正宗性。從期刊歷年登載和發表的文章,累積了大量的紫砂藝術行業的研究論文,是其它學術期刊不具備的獨特優勢。雜志社本身的班子,從顧問到編委,來自各個方面,本身就是凝結了行業內的精英,給雜志投稿的作者群體更為龐大,既有藝術大師又有學術行尊,有創新探討也有行業前瞻,有先師緬懷也有教學心得,幾乎涉及了這個行業的方方面面。以《江蘇陶瓷》為核心,聯合藝術大師、各地行業協會、相關高校、學術精英、市場先鋒、制造大戶等所有紫砂藝術從業者,建立紫砂藝術行業平臺,既勢在必行,也是一個最有可能實現的路徑。關于這個平臺如何運作,可以在下一篇專欄中做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