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志浩
(宜興 214221)
造型藝術是紫砂壺始終脫離不了的重要方面,從審美的角度而言,造型美觀的紫砂壺能夠激發觀眾對作品的渴望,陶冶自己的情操,提升生活品味,進而升華自己的生活。也正是由于造型藝術具有潛移默化的效果,才使得不少紫砂作品的印象久久地留在觀眾的心中。現以紫砂“節節升高壺”(見圖 1)為例,談談作品的造型以及審美藝術。

圖1 節節升高壺
紫砂“節節升高壺”采用原礦泥料純手工精制而成,壺器以竹為主題,壺身表現的是一根根直立排列的竹干,大方而典雅。彎曲的竹節自然,被塑成壺鈕,蓋面平,其上刻繪的竹葉細致入微,使人如入竹林。壺腹處也有竹葉呼應,清秀自然。壺把和壺流也做得如同一段竹枝,蓋面和壺腹都有幾片簡簡單單的竹葉延伸出來,頓時使人心曠神怡。紫砂“節節升高壺”整體搭配得恰到好處,壺器線條流暢,秀美安靜又不失動感,宛若天成,體現了竹子的純潔、高雅的氣質,虛心正直的品格,以及堅韌不拔、高風亮節的精神。
紫砂“節節升高壺”的造型美觀,以竹造壺的特點十分明顯,尤其是壺腹形似截取了幾段竹節,給人“節節升高”的感覺。在紫砂壺藝術中,造型帶有寓意的壺器并不少見,比如與“福”字諧音的“葫蘆壺”帶有福氣的含義,傳統文化的參與,使這些諧音產生的文化力量被人們所認可。
竹子本是南方一種十分普遍的植物,歷代的文人賦予了它獨特的人格魅力,以竹為題材的紫砂壺價值得到了大大的提升,賞心悅目的紫砂壺工藝作品也豐富了竹文化的內涵。考古資料證實,在新石器時代早期,人們就開始用竹編織器物,春秋戰國時期竹編藝術已達到了很高的境地。我國古代畫家不僅畫竹,還結合其它素材創立各種竹子畫體。蘇軾愛竹亦愛石,文曰“梅寒而秀,竹瘦而壽,石丑而文”,詩人稱之為“三益”,并創立了以竹、石為主題的畫體。竹文化不僅符合了中國文人的審美意趣,還具有獨特的藝術價值。首先,人們喜愛竹,喜歡與竹為友。竹筏、竹席、竹椅等等,這些都是人們親近竹的一種方式。其次,人們在與竹的近距離相處中,懂得了竹子的精神力量。蘇東坡“不可一日無竹”,可見大文豪都把竹當成了自己的朋友。竹節堅韌不拔的精神,激勵了多少尚未成功的人們繼續努力;清新的竹葉往往給人一種清風徐來的感覺,又仿佛是在訴說生活需要一點美好。這種美好在紫砂“節節升高壺”身上更是體現得淋漓盡致,壺體仿佛幾段截取的竹節,寓意“節節升高”,這是多少努力向上的人所期待的結果。有希望,就有未來。紫砂“節節升高壺”在意趣之外,端正了人生的價值觀,從而使此壺的價值得以大大提升。當然,竹文化不可避免地有其歷史局限性,如竹文化思想中包含一些古代文人士大夫逃避現實、隱逸山林、孤芳自賞等消極內容,但紫砂“節節升高壺”身上營造出了反映中華民族審美意識,具有深厚文化底蘊的竹子景觀。
紫砂壺可以說是一門造型的藝術,從壺器造型出發,通過紫砂藝人的聯想,將壺器制作成為一種實用的、符合人們審美眼光的藝術品。竹文化是我國的傳統現象,竹子有節、虛心、挺拔凌云的形態特征,其實與我國傳統文化中的倫理道德、審美意識十分契合。就像這款紫砂“節節升高壺”,其竹文化熏陶著人們的情志,并使人對未來的生活充滿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