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旭峰
(宜興 214221)
長年的實踐證明,用紫砂泥土制成的器皿確實有較好的保持茶香的效果,主要是因為紫砂茶器內、外壁均不施釉,即具有良好的透氣性。民間有用紫砂茶器泡茶“超宿暑月而不餿”的說法。有人曾拿瓷器與紫砂茶器來做泡茶對比的實驗,發現紫砂茶器里的茶葉發生霉變的時間要晚于瓷器。紫砂茶器的產生最早應該追溯到北宋,梅堯臣的《宛陵集》里有“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華”和“雪貯雙砂罌,詩琢無玉瑕”的詩句[1]??v觀古今,紫砂壺獲得人們喜愛的原因除了實用性,還有它的美學價值以及思想內涵。蟲鳥、山水、花卉、人物等工筆、白描、寫意等各種國畫技法,以及書法、繪畫、文學、金石篆刻諸藝術都能進入紫砂壺的設計之中[2]?,F以紫砂 “聽秋壺”為例(見圖1),談談作品的造型及其人文韻味。

圖1 聽秋壺
紫砂“聽秋壺”以樹樁入形,壺身、壺流、壺把、壺鈕全部是用極富生態的樹樁、樹皮以及纏枝組成,形態自然而富含力度。壺上的細節部分采用堆花技藝手法,壺嘴、壺把為樹樁衍生出的枝干,伸展自然,有如自然長成,仿生性極強,充滿了生命的活力。壺身胥出枯葉,疏影橫斜、獨自暗殤。從整體來看,紫砂“聽秋壺”的壺身成樹樁形,壺身的斑節老練逼真,整體制作到位,此壺做工精細、氣度非凡,實用性、觀賞性都很好,是把玩收藏之佳作。
郁達夫的《故都的秋》營造了一種在無聲中不知名的悲涼,其實秋本身就不是讓人快樂的。就像這款紫砂“聽秋壺”營造的景色,沒有翠綠,只有枯黃;沒有生機,只有老樹皮。手執紫砂“聽秋壺”,仿佛就能聽到秋天凄涼的聲音。一夜雨打屋檐后,人剛剛起來,還在半寐時就感到周圍分外的涼,而這時若是聽見幾聲蟬的殘音,任誰都會生出些許感概。蟬是種很特別的生物,它小巧玲瓏,夏天一蹦一跳在大地的每一個角落,夜晚也不消停,它們總是習慣性的在每個角落唱著自己腦海里亙古不變的民謠。常言道:“蟬是悲傷的。”其實轉念一嘆,人生如果載滿了沉沉思念,怎么不會憂傷呢?手執紫砂“聽秋壺”,仿佛也能聽見蟬的呦呦叫聲,提醒人們它歸于自然現象。記憶里的秋永遠都是金黃的世界,那里飄著果子成熟的香味,也應該是秋日里的一道風景。
紫砂“聽秋壺”巧妙地借助秋葉和老樹樁,渲染了一種濃濃的秋意,實際上代表著中國幾千年以來的人文韻味。首先,歷代的文人喜歡借景抒情,而蕭條的秋天正是文人們抒發抑郁不得志情懷的最佳時節。其次,紫砂“聽秋壺”上斑駁的老樹皮以及枯葉的裝飾,使人聯想到了人生不得志的境遇,這種獨特的人文韻味是中國文化的杰出代表。再次,紫砂“聽秋壺”的老樹皮以及枯葉的裝飾,使人正視生命的潮起潮落,頓悟生命的自然規律,生老病死本是人生不可避免的環節。正視大自然的生命規律,才能更安然地生活。故此,紫砂“聽秋壺”不但是一把實用性極強的茶壺,還使人看到秋日蕭條的景象,從生命哲學的角度告訴人們生活的真相??梢哉f,紫砂“聽秋壺”也是一種生命的藝術。
紫砂壺是很有韻味的,它不僅僅是我們泡茶的工具,更加是一種文化的沉積,是中國藝術的發展。對于紫砂壺的審美,人們大多是先看它的形狀觀察外形美,然后才是喝茶。正如這款紫砂“聽秋壺”,它代表著文人的儒雅品位,更是一種生命的藝術,因此值得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