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群新
(宜興 214221)
陶刻,是紫砂壺藝術園地里的一朵奇葩。歷代的紫砂藝人與文人氣息相通,并將獨特的陶刻內容賦于壺具,使之成為雅俗共賞的佳作。歷代的紫砂藝人始終堅持一種求真、積極探索,并且嚴謹的工作態度。由于歷代的紫砂藝人能夠積極汲取新知,用于突破自我,其作品才能以古樸、端莊、厚重見長,圓潤蒼勁;其壺韻才能顯示出剛勁與柔弱共濟、強勁與靈秀共存的特征[1]。這款“陶刻百子壺”在繼承傳統“圓珠壺”型的同時,并不刻意模仿,而是深入研究壺器及其裝飾的文化內涵,并把紫砂陶藝當作一種文化理念來研究,將其文化精髓發揚光大。現以這款紫砂“陶刻百子壺”為例(見圖1),談談壺器的造型與陶刻的藝術魅力。

圖1 陶刻百子壺
紫砂“陶刻百子壺”精選原礦泥料拍打而成,泥質細膩,色澤美艷動人,光韻流轉之間見光滑的膚質,甚是迷人。作品的線條流暢、氣韻強烈、做工精細、古拙素雅,傳承的手藝、優質的泥料、充滿靈氣的作品令觀藏者賞心悅目、把玩不厭。紫砂“陶刻百子壺”的壺身似一球形,晶潤飽滿;壺鈕與身筒一致,兩者形成一大一小兩粒晶潤的珠子,甚是可人;三彎流向外胥出,在橫向空間有所拉伸,既襯托出壺身的造型,又不覺得壺身孤單;圈把挺括,拿捏舒適,與壺嘴相應和。紫砂“陶刻百子壺”的造型以“圓珠壺”為基本,“圓珠壺”型是曼生十八式之一,以壺身珠圓玉潤而得名,通體氣骨富瞻雄偉,自是廊廟之材,壺腹刻繪的百子圖也是此壺的一大特點。
紫砂“陶刻百子壺”的壺腹刻繪百子圖,百子圖也叫“百子迎福圖”、“百子戲春圖”或“百子嬉春圖”。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百子圖具有特定的含義。由于“百”含有大而無窮的意思,因此,百子圖把人們恭賀、祝福的美好愿望發揮到了淋漓盡致。在禮儀之幫的中國,上到古代的皇帝、士大夫,下到普通文人、平民,都十分愿意在喜慶、甚至平時家居生活中使用它,以此表明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人們相信愿力的作用,也愿意將這種愿力傳遞給其他人。傳說,周文王有很多的兒子,他在路邊撿到了雷震子,加上原來的九十九個兒子,正好一百個,故稱“文王百子”。因此,“子孫滿堂”被認為是家族興旺的表現,所以古代有許多“百子圖”流傳至今,寓意深遠。百子的典故最早出于《詩經》,是歌頌周文王子,也因此寓意子孫昌盛、多福多壽,乃至萬代延續。紫砂“陶刻百子壺”以百子圖為裝飾,折射出了美好的生活愿望。因此,擁有紫砂“陶刻百子壺”,就像是擁有一件貼心的寶貝,它不但能夠陪伴我們喝茶,而且以其美好的祝福伴隨我們度過漫漫的長夜,因此值得珍藏。
這款紫砂“陶刻百子壺”打破了傳統“圓珠壺”的光素造型,刻繪的百子圖為壺器增添了不少動人的神韻。從造型而言,“圓珠壺”型賞心悅目;從顏色而言,原礦泥料的色澤美艷動人,光韻流轉之間見光滑的膚質;從刻繪裝飾而言,百子圖具有獨特的人文寓意,而且符合中國人的傳統價值觀。在紫砂壺的藝術創作道路上,只有深掘紫砂壺的創作思想,才能發掘出豐富多彩的紫砂藝術作品來[2]。而這款紫砂“陶刻百子壺”,以其獨特的造型與裝飾藝術打動人心,這正是藝術的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