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彥雄
(宜興 214221)
在所有的藝術門類當中,臨摹、模仿作為一種很重要的學習手段,是被大家普遍認可的。同樣就我們所從事的紫砂陶刻來說,摹刻古人的東西,只要是刻得好,既能表達古人的精神指歸,又能刻出自己的理解和新的表達,也同樣是應該被接受的。現(xiàn)結合這一對“壽石山房摹古晉磚文象腿瓶”(見圖1),來談談磚瓦文字、紋飾的摹刻。
此對器物為圓形,小口微隆,溜肩,下逐漸收斂,器底下凹成圈足,整體細長而穩(wěn)重,通體細膩有光澤。主題紋飾為金石文字,銘文古拙、輪廓斑駁,似金石碑拓,“晉磚文”內(nèi)容為:“晉元康七年八月日茅山里施傳所作,晉元康磚壽石山房摹古、晉元康磚壽石山房摹刻”。兩件器物刻制風格大同小異,裝飾味道頗濃,相似中又有變化。此類器形初見于明代萬歷年間,天啟、崇禎時也多有燒制,一直沿續(xù)到康熙時期,成為明、清兩代最為流行的器物之一。此對仿古象腿瓶器形挺拔,刻字書體舒展,行云流水,盡顯摹古之趣。
“壽石山房”,是晚清時期知名藏書家沈德壽的齋號,沈德壽為浙江慈溪北鄉(xiāng)師橋人,祖輩皆從商,尤以藥業(yè)聞名,家資頗厚,少時古人書畫及歷朝名家尺牘,遇有所獲,必詳考姓氏,辨其真?zhèn)危墒八蚜_二十余年,所蓄圖書甚富,《藏書志》五十一卷有跋“識于抱經(jīng)樓之壽石山房”。
明清以來,金石考據(jù)學流行于文人士大夫之間,蔚然成風,在此背景之下,金石文字頻繁出現(xiàn)于各類工藝之裝飾圖案中,古雅宜人,極具特色。民國時期,紫砂壺式多沿襲清代樣式,陶刻裝飾則不同于清代,改為摹刻名畫和名人書法。碑版、青銅器銘文及磚瓦古陶文的摹刻盛行;素材來自當時的出版物,如《金石索》等拓本,《芥子園畫譜》等。所以,我們現(xiàn)在還能見到為數(shù)不少的摹刻古代碑版的紫砂器物,而在這一類風格的作品當中,對于磚、瓦、畫像石的文字紋飾摹刻占了很多的比重。一方面,是因為這類風格的作品裝飾味足;另一方面,也展現(xiàn)了陶刻作者的好古、師古的雅興與情懷。這些作品傳遞著文人的情趣,上升到了金石學的高度,既提高了裝飾的層次,又蘊含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
漢磚瓦當文字紋飾,除了具備一種自然精雅的大美之外,它的樸素、生動,帶有濃厚的生活情趣,在中華傳統(tǒng)文化當中也非常凸顯。紫砂的陶刻裝飾要從根本上繼承傳統(tǒng)的優(yōu)秀文化,也要汲取美的元素加入到紫砂的裝飾當中。要成功地吸收古人作品中有益的營養(yǎng),轉(zhuǎn)化為自己獨特的藝術語言,來闡釋今天我們對美的理解和表達。要真正地將裝飾的元素融入到紫砂器皿的創(chuàng)作當中,使它們渾然一體,達到古韻和現(xiàn)代氣息并具的裝飾效果,好的裝飾才能夠顯示紫砂作品的美和高度。
陶刻藝人有責任不斷地提升紫砂器物的觀賞價值,包括它的內(nèi)涵,還有它的藝術價值和審美價值。要做到這一點,就要從“入古”方面下功夫。中國古代一些優(yōu)秀的作品凝結了我們先人的智慧和高度,它是我們現(xiàn)在創(chuàng)作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我們要想著把古人的這些元素融為己用。
對于磚瓦文字、紋飾的摹刻要做到形神兼?zhèn)洌荒苤荒∑湫味鴣G失掉它的神韻、精髓。要刻出它真正的意韻的美,把這種陶刻的刀法,還有構圖空間所達到的韻味表達出來。要注重力道與美感,注意用刀的爽利,在干凈利落當中還要具有厚重的歷史韻味。當然要做到這一點,還是需要陶刻藝人具備深厚的書畫功底、摹古的功力,還要有上乘的刀功。同時,更要用一種精益求精的態(tài)度對待自己的作品,達到以筆寫心、以刀寫心的境界。

圖1 壽石山房摹古晉磚文象腿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