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榮飛
(宜興 214221)
中國紫砂制壺技藝,歷經數百年傳承,是中華藝術史上一個精彩絕倫的分支。紫砂藝術作品作為中華傳統工藝品,有著深厚的民族特色和民族藝術根基,數輩紫砂制壺藝人不懈傳承,用他們豐富的經驗和技巧,不斷創新,才得到紫砂壺日趨完善的制作體系,雖有古法傳承,卻不斷推陳出新,使得紫砂藝術越來越為世人所知。
紫砂藝術脫胎于中華歷史悠久的茶文化,茶文化歷經千年演變,從唐宋時期繁復的飲茶形式,逐漸演變至現在樸素簡潔的茶飲形式。喝茶從一種高端禮儀式的規矩程式,演變成如今輕裝素雅的沖泡品飲,這種演變也是中華傳統文化本身,素來追求樸拙高尚的人生態度的一種演變。紫砂壺,恰好是符合簡化繁復茶飲模式所需的器皿。紫砂在手,自泡自飲,在簡單的品飲方式下,文人墨客盡可暢談人生哲理,散發思維,紫砂給人以自然氣息,讓人感到一種溫和、平淡、嫻雅的獨特韻味,這種獨特的韻味也是紫砂藝術精髓所在。
紫砂壺出自宜興,自古就有“人間珠寶安足取,豈如陽羨溪頭一丸土”的美譽。究其原因,還是宜興當地所產的特殊紫砂泥,宜興是長江三角洲的一塊物華天寶之地,也是人杰地靈之域。這里水土利陶,所產的紫砂泥顏色多樣、質地細膩、柔韌有度,有著合適的可塑性。紫砂壺在燒制后,產生的顏色豐富多彩,有海棠紅、葵黃、墨綠、葡萄紫等等數十種顏色,其中最有名、最普通的就是紫色,所以紫砂由此得名而來。
紫砂藝術之美在于形制豐富的塑型,每個塑型都有著悠久的典故,“秦權壺”便是一款具有深厚歷史內涵的紫砂藝術作品。“秦權壺”是一件因仿制秤砣外形,進而得名的紫砂作品。秤權是稱量工具——秤桿上的砝碼,秦始皇統一度量衡后,砝碼標準皆以秦制為準,因此稱秦權。“秦權壺”頸、肩、腹、足順勢而下,仿佛一個商人端坐店堂之中,態度和藹、誠實自信。壺嘴微平,象征這買賣平等、童叟無欺;壺把渾圓,代表財力雄厚,后勁十足;壺身四平八穩,威震四方。“秦權壺”造型由來已久,多方考證,多認為出自林園始創。“秦權壺”壺形似鐘,沉著穩重,收斂得體、流暢自然。整體觀之,形制素樸厚重、古雅大方,頗有王者風范,不怒自威。后世制壺者,在“秦權壺”原有特色上加以現代藝術審美設計,將這一傳統壺形繼承下來,并加以創新,此款“秦權壺”(見圖 1)便是一款由此創新之作。

圖1 秦權壺
“秦權壺”在原有簡潔造型的基礎上加以筋紋器的線條感,將整個壺形塑造得線條分明、簡潔有度,整體造型比例得當,線條輪廓有張力。壺嘴造型簡潔,壺流自然流暢,壺把采用改良后的龍形把,手感適宜,壺身光潔清爽,似鐘沉穩,口蓋緊實,扣合嚴密,壺蓋與壺身渾然一體,壺蓋恰似秤砣的把鼻,造型精巧,富有構思。壺身鐫刻篆文,更添古樸神韻。“秦權壺”形看似簡單,實則博大精深,最見制壺藝人的技藝功底,“秦權壺”的基本元素永遠不變,難的就是在這不變的基礎上求新、求變。
紫砂藝術傳承至今,藝術風格多變,從明代“淳樸古雅”到清代“華麗競艷”,從近代的“簡潔大方”到現代的“百花齊放”,各類風格領軍人物的藝術風格也是各具特色。正是因為這群紫砂藝術創作者不斷地繼承創新、開拓發展,使得紫砂文化沒有在歷史長河中逐漸淹沒、消失,而是不斷地煥發出嶄新的藝術活力,將紫砂藝術推向一個又一個高峰,“師古而不泥古”就是最好的解釋。
“秦權壺”造型雖然簡潔,但素雅潔凈、古樸大方,氣韻端莊沉穩。整個壺體形態都是由點、線、面組成,壺體各部分和結構都是由線條構成,壺體與局部比例恰當,使壺型穩重起來、支撐得當。正因紫砂線條之美處理得當,才能展現出“秦權壺”獨特的藝術韻味和藝術氣度。
紫砂藝術是中華傳統工藝,富含中華傳統文化,因茶文化而生,因茶文化而長。現代社會對于藝術審美也在不斷變化,紫砂藝術也在順勢而變,造型形式豐富多變,或精巧華美,或奔放大度,或古韻猶存,“秦權壺”這一經典壺型也在傳承和創新中把握住了紫砂獨有的藝術韻味,沒有失去紫砂應有的藝術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