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雙妹
(宜興 214221)
紫砂壺藝術是一門傳統技藝,其創作題材一般都來源于生活,同時又高于生活,是對自然中的物象概括和提煉的結果。紫砂壺的制作者往往把獨特的思考與創意融入了壺體與裝飾的設計中,體現出壺器作品對人生的解讀與精神追求,其與人類的時代精神、人的生活方式以及審美趣味相契合。同時,由于紫砂壺承載著濃厚的中國傳統文化底蘊,因而具有獨特的傳統文化價值。在傳統與現代的不斷融合中,紫砂文化不斷地向前發展。
紫砂壺風格各異、變化無窮,自明代中期以來,歷代能工巧匠不懈努力,借助豐富多樣的形態,展現出紫砂文化深厚的淵源,主導我國壺藝的審美取向。“祥獅獻瑞壺”(見圖1)通過運用圓雕與光素器相結合的藝術語言,輔以陶刻等裝飾工藝技法,詮釋了“祥獅獻瑞,惠風和暢”的人文內涵。

圖1 祥獅獻瑞壺
紫砂壺的藝術風格主要體現在器型與裝飾上,壺器的造型設計基于三方面的考慮,一是實用功能,二是藝術美感,三是主題表達,而裝飾是直接為外在美觀及主題表達服務的。“祥獅獻瑞壺”采用圓器造型為主體,壺體光素簡潔、大氣端重,壺體中部呈扁圓柱形,隨主視曲面由上而下稍作外擴。壺肩面與壺底斜面上下對應。底面內收于圈足,支撐出了整把壺的氣韻。整個壺體曲面收放自如,主視面舒展流暢,其上刻繪了一幅“綠山清風,流水輕吟,山間人家”的清純畫面,營造了一個“遠離塵世喧囂,惠風拂面和暢”的恬淡意境,源自制壺藝人內心的感悟與道法自然的聯想,意蘊深遠。壺蓋輕壓壺口,嚴絲合縫,蓋上一尊獅雕落于中央作為壺鈕,獅子捧著繡球,獅身鬃毛與繡球刻劃細膩、精致,形態惟妙惟肖,獅子栩栩如生,神態安詳,顯得生動逼真,這是點睛之作,不僅從形體上提升了壺蓋的氣勢,而且恰到好處地點明了整件作品“祥獅獻瑞”的主題。方形耳形把與三彎流左右呼應,使作品勻稱而又層次豐富,也使紫砂壺在方與圓的交融中產生迥然不同的美感特征。
“祥獅獻瑞壺”采用傳統原礦紫泥全手工精制而成,整件作品沉穩周正、骨肉亭勻,手法干凈利落,一氣呵成;色澤渾厚古樸、溫潤典雅、光韻流轉;壺器方圓相融,端重而不失靈氣,具有獨特的藝術韻味。
“祥獅獻瑞壺”以運用獅子圓雕作壺鈕及光素器刻繪等紫砂藝術語言,以簡馭繁,隱而不揚,表達了特定的人文內涵。
獅子的形象在中國自古至今都倍受推崇,無論是在建筑領域還是在民間繪畫、雕塑和表演藝術當中,我們都可以欣賞到獅子的王者風范、威武氣概和靈獸形象。中國人推崇獅子并由此衍生出中國獨具特色的獅文化,首先得益于獅子本身的個性和品質。獅子猶如一位敦厚的長者形象,下頦的白須顯得歷盡滄桑、飽嘗艱辛,似乎寫滿了大自然亙古如一的嚴酷風霜,被人們看作是智慧煉達的象征。獅子有與生俱來的帝王威嚴,有橫掃千軍的無限威猛。然而在百獸中,獅子最為克己自制,獅子威猛而不殘暴,克制而不乏溫情,仁厚寬宏而友愛同類,平易而不失雄風,她不貪不殘,缺少攻擊性和傷害欲。獅子的這種個性,與嗜好殘殺的虎豹豺狼形成了鮮明對比,是百姓心目中真正的王者形象,獅子的秉性更受貧民百姓的敬仰。于是人們便以藝術形式加以崇拜,并且逐漸和中國文化相融合,形成特有的藝術特色。中國的獅文化表現形式豐富多彩,自唐代以來,獅子舞就盛行于中國,“獅子戲繡球”一直是民間年畫和剪紙工藝的重要題材,同時又是中國雜技中的特色節目,更具特色、應用最為廣泛的是獅子的石雕藝術。在中國,威武氣派的獅子石雕,是中國傳統建筑中普遍使用的吉祥物,成為傳統文化與建筑藝術相融合的典范之作。獅子已被升華為一種吉祥的符號,人們祈求祥獅獻瑞,保佑人生平安。“祥獅獻瑞壺”也通過引入“獅子”這一吉祥符號,以獨特的紫砂藝術語言寄托了人們向往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
轟轟烈烈地成就事業固然是人生的祥瑞,遠離繁雜,遠離喧囂,追隨內心,親近自然,惠風和暢輕拂面又何嘗不是人生之幸事呢。放下已經走遠的人與事,放下早已塵封的是與非,享受喧囂后的平淡、繁華后的寧靜,相信“祥獅獻瑞壺”為你打開了通往美好生活的另一扇門。
紫砂壺既是實用品,又是獨特的文化載體,紫砂壺蘊含的審美韻味、文化內涵,通常能傳遞制作者表達的情感和思想。“祥獅獻瑞壺”通過圓雕及光器陶刻等紫砂藝術語言的運用,將自身思想和紫砂壺融為一體,表達了“祥獅獻瑞,惠風和暢”的美好愿望,詮釋了追求生活吉祥與安逸的人文寓意,相信使用者和收藏者通過對“祥獅獻瑞壺”的使用和把玩,在人與壺的不斷地相處和對話中,能感受到其中的人文寓意及情感內涵,從而產生思想的碰撞和情感的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