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嬪嬪
【摘要】高等特殊教育職業院校殘疾大學生的輔導員工作還處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起步摸索階段。積極心理學興起于20世紀末的西方心理學界,它主張研究的側重點應關注人類的積極心理品質,充分發掘個體自身的潛能。將積極心理學的相關理念融入到殘疾大學生輔導員的工作之中是對高校輔導員工作乃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積極探索。
【關鍵詞】殘疾大學生 積極心理學 輔導員
【中圖分類號】G76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24-0185-02
《中華人民共和國殘疾人保障法》之中,明確規定了殘疾人在政治、教育、擇業上與正常人享有同樣的權利。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的殘疾人高等教育事業開始起步,至今已走過30余年的發展歷程,目前我國殘疾人高等教育已經覆蓋了盲、聾和肢殘三類學生,高等特殊教育院校已超過10余所。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國家對于殘疾人的教育事業越發重視,做好殘疾大學生的教育不僅是促進殘疾人事業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構建和諧社會的題中之義。在高校大學生群體之中,殘疾大學生仍然是一群特殊的弱勢群體,他們由于生理上的原因,面臨著比正常學生更多的壓力與挑戰。如何幫助殘疾大學生樹立起“自尊 自立 自強 自信”的精神,讓殘疾大學生真正做到“學會做人、學會學習、學會做事、學會生存”已成為一個迫切需要解決的社會問題,這就需要廣大從事殘疾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尤其是輔導員探索出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
輔導員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組織者和實施者,是大學生的人生導師,在面對各種類型以及不同殘疾等級的學生,如何將殘疾大學生的管理工作做到有條不紊,循序漸進,使殘疾大學生真正做到身殘志堅、成長成才,本文將積極心理學的有關理論與觀點引入殘疾大學生輔導員工作之中,試圖為殘疾大學生輔導員工作探索出新的途徑。
一、積極心理學的理念及研究內容
積極心理學是20世紀末興起的,關于研究力量和美德等積極方面的因素對人類的影響的一種心理學思潮。不同于近代西方心理學的主流思潮,即立足于“消極心理學”和“變態心理學”,積極心理學關注于人的積極心理品質,重視人類的潛能的發揮,突出人類所固有的積極心理資源,提倡用更開放的眼光與欣賞的態度去關注一個人的正面力量,把促進人類的健康成長、培養積極情緒,幫助人們找到人生的意義與價值作為學科使命。雖然,目前積極心理學的主要研究對象是正常人群體,但是其理念對于殘疾大學生的教育仍具有指導意義。積極心理學可以幫助殘疾大學生正視其自身缺陷,關注個人的積極品質,激發其潛能,使他們在面對生活的挑戰與壓力之時,保持積極樂觀心態,努力實現個人價值。
二、積極心理學理念對殘疾大學生輔導員的工作啟示
1.肯定主體地位,挖掘自身優勢
輔導員所做的一切工作,都應該是為了學生的全面發展而服務的。從學生入學之日起,就要有為殘疾學生服務的意識。積極心理學充分肯定了人本主義理論,其所追求的本質和終極目標就是實現人類的價值,體現人文關懷。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的快樂成長,尤其是殘疾學生的健康成長,應該作為輔導員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立足點,我們不光要培養學生的自理能力,更應該注重學生自立自強能力的提升,這不光是輔導員的工作職責所在,同時也是積極心理學對于殘疾學生健康成長的題中之義。
殘疾大學生是大學生群體之中的一部分,幫助殘疾學生找到人生的意義,提高生活滿意度,挖掘到自身的積極心理品質,對于他們的正常生活以及未來成長都有很大的裨益。殘疾學生由于自身身體的原因,比普通大學生存在更多的心理問題,如軀體化、強迫癥狀、人際敏感、抑郁、敵對、偏執等[1]。積極心理學關注的是每個人身上存在的積極心理品質,關注的是我們身上的“正能量”,殘疾大學生不光存在著上述心理問題,還有很多積極的心理品質等待著我們挖掘,作為與學生接觸最為密切的輔導員,我們應該創設一些平臺讓學生們充分展示自身的優勢,舉辦一些學生喜聞樂見的活動,鼓勵殘疾大學生積極參與到活動中來,從而激發他們的積極潛能。
以遼寧特殊教育師范高等專科學校為例(以下簡稱遼特師專),學校每年定期舉辦的迎新文藝匯演、校園好聲音等活動,殘疾大學生積極參與,在歌曲、小品、樂器演奏等節目中展示自己的才華,每次都能贏得滿堂喝彩。除此之外,在專業知識的學習上,也鼓勵殘疾大學生利用自身優勢,積極參與各項比賽,2014年由遼寧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與遼寧省殘聯聯合舉辦的第七屆遼寧省殘疾人職業技能競賽中遼特師專的8名殘疾學生參賽,并且獲得保健按摩項目一等獎;木雕項目一等獎、二等獎、剪紙項目二等獎。這些活動能夠充分調動殘疾學生的參與熱情,讓他們切實感受到自己的主體地位。在調動殘疾大學生參與活動的主觀能動性的同時,輔導員也注重對殘疾學生自身優點的挖掘、自身積極心理品質的培養、以及自我價值的實現。
2.重視特殊群體,培養積極品質
殘疾大學生中也存在一些特殊群體,他們的心理問題更加嚴峻,由于家庭背景以及個人成長經歷等因素,致使部分殘疾學生沒有辦法適應獨立的大學生活,來到學校后出現了很多問題,如無法正視現實,自卑心理嚴重、焦慮抑郁、感恩缺失等[2],這些問題嚴重影響到了學生正常的學習與生活。積極心理學認為,每個人都存在自己的心理優勢,在自己真正感興趣的領域內完成相關的工作,會產生心流體驗,而這種體驗是個體獲得幸福感的重要源泉,個體自身的積極心理力量得到了提升,那么相應的消極心理體驗也就會得到抑制。作為殘疾大學生的輔導員,我們要善于發現每名學生身上所隱藏的閃光點,對其加以引導,使之形成個體的積極心理品質,更好地去對應對生活。
輔導員作為學生思想工作以及學生心理健康工作的實踐者,應該能夠第一時間發現學生的問題,并及時采取有效方法進行解決,在解決的同時更應該注意發現學生的積極心理品質。殘疾大學生比較突出的心理問題是缺乏自信、敏感、偏執,但其也有著正常學生無法超越的優點比如聽力障礙的學生動手能力較強、視力障礙的學生語言表達能力較強、肢體障礙的學生做事認真,注重規則。作為殘疾大學生的輔導員,我們在對學生的教育過程之中,要注意發現并挖掘學生的這類積極能量,引導學生發現自身的優秀品質,讓學生充分利用自身的積極能量,逐漸積累個人的優勢心理因素,從而實現其本體的價值平衡[3]。這樣學生就會增強個人的自信心,更從容的面對生活,緩和緊張的人際關系,考慮問題不從自身的負面情緒出發,更加全面正面的進行事件歸因,從而增強個體的社會適應能力。
遼特師專為殘疾大學生在學校能夠更加便利地進行日常活動為聽障學生配備專門的手語翻譯、為視障學生準備助視器等設備、為肢體障礙學生準備電動輪椅等。輔導員在對學生的日常管理過程中,鼓勵殘疾大學生與正常學生一起參與學校的各項活動,如在寢室文化的評比建設上,聽力障礙的學生因其動手能力強,對整潔程度要求較高,在校的聽障生大多學習藝術設計他們充分利用自身的專業優勢,總能在評比上獲得好成績;在各類演講比賽之中,視體障礙的學生因其表達能力較強想象力豐富,都能獲得好成績。
3.運用“體驗式”教育,主動探索自我
積極心理學強調個體的積極的主觀體驗,認為這種主觀體驗是形成積極品質的重要環節。以往心理學的研究取向更多的是將關注的焦點集中在個體所存在的“問題”之中,在對學生的教育中,主要是讓學生學會應對各種心理問題的方法,讓學生們學會處理生活與學習之中所出現的各種心理障礙。然而積極心理學認為,學生的積極心理品質的形成并非靠知識灌輸的方法外化形成的,而是個體自主進行內化的過程,沒有學生的主動需求和實際轉化,心理健康的方法和標準只不過是表面的知識符號[3]。因此作為輔導員,我們在對學生進行教育的過程之中,更應該側重于學生的積極體驗和主動參與。
殘疾大學生由于身體上的諸多不便,在日常生活之中,經常需要他人的幫助,往往會產生自卑心理,依賴性強。在輔導員與學生們的日常接觸過程當中經常發現,學生對事情的認知以及對自身行為能力的感知都較普通大學生低,經常給自己一些負面的強化,思想觀念消極。我們鼓勵殘疾大學生獨自完成自己的學習活動與日常生活工作活動,親身參與到各種類型的實踐活動中去,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的體悟。
遼特師專在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之中,積極探索新的途徑,鼓勵輔導員學習積極心理學相關知識,50%以上輔導員取得了國家心理咨詢師資格,在日常對學生的教育過程中,注重對學生采用積極的勸告、建議,以及積極的自我暗示,讓學生對自我的認知逐步發生改變,輔導員定期對班級學生進行團體心理輔導,鼓勵學生在群體之中說出自己的感受,注重朋輩團體之間的互助作用,開拓途徑讓殘疾大學生積極探索自我。
高等特殊教育職業院校殘疾大學生的輔導員工作是一項十分具有挑戰性的工作,它不僅要求每一位輔導員做好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日常的管理工作,更要求輔導員們要比其他教師更具有耐心、恒心、責任心與愛心。同時輔導員在工作的過程之中還要不斷的調整工作方法,總結工作經驗,讓殘疾大學生真正做到“學會做人、學會學習、學會做事、學會生存”。將積極心理學的理念貫徹到殘疾大學生輔導員的日常工作之中,是一種全新的探索,值得廣大輔導員在今后的工作實踐之中不斷的發展和完善。
參考文獻:
[1]張曉麗,李新征,王壯生,張玉梅.殘疾大學生163名心理健康狀況比較分析.中國學校衛生[J].2010, 31(5): 608-609.
[2]辛憲軍.大學資助視域下困難學生的發展路徑探索———以肢體殘疾大學生心理健康與社會適應發展為例[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1,10(24):155-156.
[3] 張東良.積極心理學理念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探究[J].渤海大學學報,2017,01(037):155-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