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睿 張佳麗
【摘要】目的:調查在校學生院前急救知識的知曉程度和教育需求,分析影響在校大學生獲得院前急救知識技能的主要因素,為探索建立適合在校大學生的院前急救知識和技能培訓模式提供依據。方法:采用自設問卷對鄭州地區在校350名學生發放問卷調查。調查內容包括院前急救知識了解狀況、急救知識獲取方法、突發受傷事件處理方法、培訓方式需求、最希望學習的急救知識、技能和影響大學生獲取急救知識技能的主要因素等。結果:調查顯示,326名2014級在校學生對院前急救知識一般了解的人數最多,為165名,占的比例為50.6%;2014級在校學生對急救知識不太了解的人數為141名,占的比例為43.3%;2014級在校學生對急救知識非常了解的人數為20名,占的比例為6.1%。結論:大學生院前急救教育體系不完善,在社會生活中無法有效地采取急救措施去挽救自身或他人的生命。通過本次研究,使得在校大學生深刻認識到掌握院前急救技能的重要性,對急救知識培訓要求愿望強烈且愿意參加急救培訓。
【關鍵詞】大學生 院前急救 知曉程度 教育需求
【中圖分類號】G46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24-0192-02
院前急救也稱院外急救,是指在醫院之外的環境中對各種危及生命的急癥、創傷、中毒、災害事故等傷病者進行現場救護、轉運及途中監護的統稱,即在患者發病或受傷開始到醫院就醫之前這一階段的救護。是現代醫學一個新的重要分支。我國每年由公共安全問題 造成的非正常死亡約20萬人,傷殘約200萬人,造成的經濟損失約占國內生產總量的5%。自然災害或意外事件發生時,最大程度的挽救傷病員生命安全需要第一時間得到正確、及時、有效的救治[1]。它從某些方面反映了社會公眾對突發受傷害事件的解決能力、群眾的素質水平及社會的文明程度。搶救生命、避免殘疾、減輕病痛、減短病程是院前急救的目的。實現這一目的的兩個必備要素是院前急救人員和急救技術。急救人員不僅包括醫務人員,還有接受過急救技能訓練的非醫務人員,如警察、消防及其他社會群眾等,即通常所說的“第一目擊者”。第一目擊者及時有效搶救能維持傷病員生命體征,為后繼急救治療爭取時間并創造有利條件,從而降低病殘率與死亡率。院前急救的關鍵是現場目擊者能否及時給予初級生命支持。而第一目擊者對這些技術掌握的前提是實施徒手心肺復蘇等技術,所以對社會群眾普及心肺復蘇等急救知識及急救技能顯得尤為重要。隨著急救醫學的發展推廣“第一目擊者”急救技能培訓在全國范圍內已經形成共識[2-3]。普及公眾掌握急救知識和技能,“第一目擊者”運用急救技能實施基本有效的援救,爭取搶救時間,可以降低致殘率和死亡率。有關文獻報道,普及急救知識和提高居民素質最佳、最有效的途徑是學校教育。大學生正處在一生中十分活躍的階段,易于接受新事物,理解、掌握知識能力強,讓他們成為普及急救知識的切入點,不但在校大學生自己可以迅速掌握基本急救技能,成為目擊者中及時有效的施救者,還能經過他們對其周圍人群起間接影響和灌輸作用,進行知識的傳播和行為的促進,采取“接力棒”的方式逐漸向社會推廣,則若干年后全體社會群眾的急救知識和技能普及率必將有大幅度提高。
一、對象與方法
1.研究對象
選擇對象:自行設計問卷,采用調查問卷法,選取某校2014級在校本科學生350名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所有的調查對象均知情同意,自愿參加并認真完成問卷;②身體狀況可以合作完成問卷;③非醫學專業。排除標準:①拒絕參加調查者;②調查期間請假未能參加者。
2.方法
(1)調查方法
采用自行設計的調查表收集調查對象的資料,包括一般資料、院前急救知識的掌握、院前急救的需求3個方面。統計發放調查問卷350份,回收340份,回收有效問卷326份,有效率93.14%。調查內容:①某校2014級本科學生對院前急救知識的知曉程度(知曉程度是根據自身對于院前急救的認識和理解);②對院前急救知識學習的需求程度;③最想學習的急救知識類型。
(2)統計方法
用Excel進行數據錄入,通過SPSS16.0進行數據統計分析。
二、結果
1.院前急救知識了解情況
根據調查結果得出,326名2014級在校大學生對院前急救知識一般了解的人數最多,為165名,占的比例為50.6%;2014級在校大學生有141名對急救知識不太了解,占的比例為43.3%;2014級在校學生對急救知識非常了解的人數為20名,占的比例為6.1%。
2.院前急救知識學習的需求程度
根據表1了解到,在326名2014級在校大學生中,對于急救知識的需求程度認為非常重要的人數最多,為289人,占88.7%;其中32人一般需要學習院前急救知識,占9.8%;僅有1人認為不需要學習院前急救知識,占0.3%。
3.學生最想學習的急救知識類型
通過表2可知,326名2014級在校大學生最想學的急救知識類型為常見疾病急性發作的救治,人數為162名,占的比例為49.4%;其次分別為最想學習心肺復蘇知識,人數為66名,占的比例為20.2%;常見外傷止血骨折處置的知識,人數為49名,占得比例為15.1%;自然災害自救知識人數為32名,占的比例為9.8%;最后為學習其它急救知識,人數為18名,占的比例為5.5%。
三、討論與分析
1.院前急救知識了解情況分析
在一些經濟發達國家,公民的急救水平是衡量城市生活水平和城市發展水平的標志之一,每3~ 5人中就有1人熟知急救知識與技能。本次調查顯示, 326名2014級在校本科生對急救知識一般了解的人數最多,為165名,占50.6%;對急救知識不太了解的人數為141名,占43.3%;對急救知識非常了解的人數為20名,占的比例為6.1%。絕大多數大學生對院前急救知識了解甚少,面對緊急場面不知所措,僅能做到撥打“120”急救而錯過最佳的搶救時間。
2.院前急救知識學習的需求程度分析
由以上分析可知,在326名2014級在校本科生中,對于急救知識的需求程度認為非常重要的人數最多,為289人,占88.7%;認為一般需要的人數為32人占9.8%;認為不需要的人數為1人,占0.3%。鄭州大學西亞斯國際學院2014級在校學生中,大多數同學對于急救知識的需求較高,若開設急救選修課程86.8%的學生表示會選修,54.6%的學生希望在大一時就能接觸急救知識與技術。
3.學生最想學習的急救知識類型的分析
根據以上數據可得,326名2014級在校學生最想學的急救知識類型為常見疾病急性發作的救治,人數為162名,占的比例為49.4%;其次分別為心肺復蘇人數為66名,占的比例為20.2%;常見外傷止血骨折的處置人數為49名,占得比例為15.1%;自然災害自救人數為32,占的比例為9.8%;最后為學習其它急救知識,人數為18名,占的比例為5.5%。其中,大家最想學習的三種類型分別為常見疾病急性發作的救治,心肺復蘇和常見外傷止血骨折的處置,由此可見,大學生對學習實用性強的急救知識更加迫切,而且80.67%的學生更希望通過情景模擬的方式進行學習急救知識,知識與實踐相結合,使自己更能身臨其境的學習知識。
4.完善教學計劃
學校應將學生的院前急救能力培養納入教學計劃中,在課程設計上體現對院前急救能力的要求。比如開設與院前急救相關的公共選修課,教學內容應涉及院前急救的定義、主要內容、及一些主要的院前急救的技能等,使學生明確院前急救的內涵、各種技能的特點、緊急時刻的應用。另外,還要指導學生注意院前急救的最佳施救時機、采用的技能、操作的要點。根據專業的特點和需要,還可設計情景模擬,設計一個緊急場景供學生參與學習。
5.增設院前急救訓練環節
院前急救訓練可分為開展急救知識教育的學術講座,鼓勵學生寫急救教育講座心得。可
根據教育心得字數、篇目、質量,加一定的素質拓展學分(1~2分);指定突發事件的類型,做出正確判斷給出搶救計劃;自己設計模擬場景做出搶救計劃,這3個環節。這些訓練應該在大學中均可進行,也可結合專業的特點分階段在不同學期進行訓練。
6.加強院前急救的教學與管理
學院可以成立教學培訓小組,對院前急救的教育情況進行前、中、后期的檢查,發現問題應及時解決,以保證指導教師與學生能正常有序地開展工作;在院前急救的培訓中,學生對老師有任何不懂的地方可以及時提出,老師的參與度可以作為優秀教師評選的加分項;此外,老師應該嚴格要求學生,可以建立激勵機制,對于表現優秀者給予獎勵。
7.促進學生端正學習態度
學校可以每隔一到兩個月邀請急救科教授或專家對在校大學生舉辦一次院前急救教育的專題報告。老師在課堂上可運用案例情景分析的方法與學生分享急救知識或穿插一些相關案例的小視頻,老師可幫助學生們設計具有代表性的案例,讓同學們切身體會,引起身心共鳴,提高學生學習急救知識的興趣。
四、結論
目前我國對于提升普通民眾院前急救意識和能力方面的關注程度越來越大,但對于在校本科生這一群體的重視程度有限,而本調查結果也顯示在校大學生對于院前急救相關知識、技能掌握的整體水平不盡如人意,同時也意味著有很大的提升空間。這需要學生、授課教師和學校三方共同努力改進,采取各種措施來主動提升學生的急救意識和綜合能力,以達到通過提升大學生院前急救能力從而促進整體民眾院前急救意識提高的“接力棒”作用。
參考文獻:
[1] 陳夢潔,張麗萍,于瑞梅,等.大學生急救護理知識的調查與分析[J].護理管理雜志,2010,10(3):187-188.
[2]李春梅,譚莉明,張惠娟,等.非醫學專業大學生現場急救知識認知現狀查分析[J].中外健康文摘,2013(23):38-39.
作者簡介:侯睿(1982-),女,漢族,河南平頂山人,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護理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