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凱迪
摘 要 “三環外交”是英國首相丘吉爾針對二戰后國際局勢和英國現實狀況而提出的一項外交政策,其中最為引人注目的是英美特殊關系。在很長一段時期內,英國將其置于英國外交的重心位置。本文通過論述英美特殊關系在英國“三環外交”政策中占據重要地位的原因,從而認識到在當代國際關系中,英美在經濟和文化上的淵源與聯系和雙方在國際環境的變化中不斷發展出的新的利益契合點,使得兩國在國際社會必將呈現出一種在競爭中合作的關系。
關鍵詞 英國 三環外交 英美特殊關系
中圖分類號:K561 文獻標識碼:A
1948年提出的“三環外交”政策是英國基于二戰結束后國際格局發生的巨大改變和全球政治力量對比的復雜情況而提出,其將英美特殊關系作為基石,更包含著深厚的歷史文化、經濟、政治等因素。
1深厚的歷史文化淵源
建構主義國際政治理論認為,認同、文化、結構在決定國家間關系中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這一觀點反映在英美兩國間,即英國與美國相比于其他資本主義國家之間有更為深刻的認同,這種認同來源于共同的文化和制度。央格魯—撒克遜文化是兩國共同的文化淵源,作為同一文化的繼承者,雙方有著必然的情感聯系。
1620年,英國普利茅茨的“五月花號”輪船駛往北美洲,船上的102名乘客成為了北美大陸上的第一批移民,隨著移民數量的增多,一個以央格魯—撒克遜文化為背景的新民族——美利堅民族形成了,并由此發展成為一個獨立的國家——美利堅合眾國。據此,美國可以被看做是英國的直接繼承者。
語言的相通為兩國的交流提供了便利。英語是美國的官方語言,這在很大程度上增進了兩國的聯系,促進了兩國的溝通和理解,進一步有利于英美在情感上建立認同。同時,美國也是英國法律、宗教觀念、政治思想和政治體制的直接繼承者,美國沿用以英國普通法為基礎發展起來的普通法系,司法同源為政治認同掃清障礙。
總而言之,擁有相似的語言、法律、價值觀以及血緣親情的英美兩國的文化、語言、司法、政治的互相認同,使得兩國自1812年以來就再無交戰歷史,這也是英美兩國在兩次世界大戰中并肩作戰的重要原因之一。
2兩次世界大戰期間合作的成果
英美在一戰中就結成過同盟關系:1918年在英國首相的強烈呼吁之下,當時的美國總統威爾遜不得不頂著國內孤立主義勢力的強大壓力向歐洲派出了30萬的增援部隊。這為歐洲戰場的勝利奠定了基礎。
二戰中法西斯軸心國的擴張侵犯了英美兩國的利益,出于保護國家利益、反對法西斯侵略擴張的需要,兩國又結成了戰時同盟(當然同盟內部也包括蘇聯等其他國家)。二戰期間兩國的合作更加深入:英國在戰爭中面臨著物資短缺、武器不足等巨大困難,美國通過租借法案將大部分物資援助給了英國;1942年1月,在華盛頓成立的英美聯合參謀長委員會是英美的軍事合作行政機構,它在戰爭期間舉行了200次正式集會,協調了英美的大規模軍事聯合作戰行動。
3國際力量對比變化
二戰后美國迅速崛起,取代英國成為西方的代言人并確立了其政治經濟軍事上的霸權地位,而受到戰爭重創的英國經濟衰退、政治凋敝、殖民地紛紛獨立,國際地位衰落。
在戰爭中,英國的傷亡人數高達57.3萬,“國民財富的1/4,大概73億英鎊損失于戰火之中。不但戰士軍費高達250億英鎊,而且國債也由1939年的72.5億英鎊增加到了1945年的214.7億英鎊。”;英國不僅喪失了戰前大部分黃金和美金儲備,其海上霸主地位也被美國所取代。種種經濟損失給英國帶來了難以在戰后迅速恢復重建的嚴重沖擊。
與之相反,美國大發戰爭財。1944年7月的布雷頓森林體系確立了美元的金本位制。1945年,美國的國民經濟生產總值已超過戰前,達到2152億美元。經濟增長的同時,美國的軍事實力也在膨脹,率先研制出極具殺傷力的核武器。除了英美實力對比的大幅變化,資本主義陣營的最大敵人蘇聯也通過戰爭提高了經濟實力和政治影響力;蘇聯的勢力在二戰后延伸到東歐地區,更加接近西歐,這使得英美領導人大為不安。
綜上,內憂外患的危機令昔日輝煌的大英帝國不得不通過最佳的外交方式支撐自己的大國地位,成為可以和美蘇并駕齊驅的第三股政治力量。
4共同的意識形態目標
二戰后蘇聯崛起,不僅在經濟實力上躍居為僅次于美國的第二大國,而且在國際安全戰略上,斯大林企圖在中近東和遠東建立防線,充滿著大國沙文主義色彩。至此,蘇聯被認為是歐洲的主要威脅,而解決威脅的辦法就是選擇一個強有力的盟國——美國與之進行抗衡。
因此英國主動向美國靠攏:1946年3月5日,英國發表鐵幕演說聲稱“從波羅的海的什切青到亞得里亞海的里雅斯特,一道鐵幕橫貫歐洲大陸降了下來”,認為共產主義已經對西方文明構成了嚴重的挑戰和威脅,英美應該攜手對付共產主義的無限擴張。鐵幕演說拉開了東西方冷戰的序幕,并為建立英美特殊關系打開了局面。
蘇聯的壯大打破了英國一直以來追求的防務平衡同時也威脅著英國本土的安全,因此要想對抗蘇聯、促進經濟的恢復和發展,盡快穩定英國國內局勢,擁有著足夠人力物力資源的美國是英國可依賴的最佳盟友。
5美國的戰略考量
美國在二戰后開始擺脫國內“孤立主義”思潮的影響,轉而走向霸權主義道路。在美國的戰略考量下,英國同樣是美國這一時期最重要的合作伙伴。這是因為長期以來,英國作為一個世界大國,擁有著一個占據世界四分之一土地的殖民帝國,且在戰后初期,英國仍然基本保持了與殖民地和英聯邦的廣泛聯系,這是英國與美國建立特殊關系的大國資本。
一方面,美國希望利用英國來牽制蘇聯及共產主義在歐洲的擴張;另一方面,英國是西歐的窗口,是美國與西歐之間的橋梁,因此美國可以通過英國在西歐的領導權和影響力影響西歐。更為重要的,戰后的美國雖然實力大幅增加,但領導世界仍需要英國的幫助和示范作用。
參考文獻
[1] 計秋楓,馮梁.英國文化與外交[M].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85:428.
[2] 陳樂民,王振華,胡國成.戰后英國外交史[M].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94:21+28.
[3] 艾喜榮.現實主義視角下的“鐵幕演說”文獻解析[J].價值工程,2011(18):2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