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秀娟
摘 要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我們的文化自信的重要來源。增強文化自信,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創造中華文化新的輝煌,提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國際影響力,更加提升我們國家強大的綜合實力。
關鍵詞 傳承 文化實力 文化自覺 文化自信 增強
中圖分類號:D616 文獻標識碼:A
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加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事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總體布局,事關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近期關于文化建設方面的精辟論述,領會講話精神,備感振奮,深受鼓舞,對我們進一步傳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文化自覺,切實堅持文化自信,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更加充滿信心。
1文化實力是國家的綜合實力
中共十七大報告首次在黨的文件中提出了文化實力概念。十八大報告繼而明確指出:“增強文化整體實力和競爭力。文化實力和競爭力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的重要標志。”
所謂文化實力是相對由軍事實力和經濟實力組成的國家力量而言的。通過政治價值觀、外交政策和文化創造等體現出來的國家力量就是國家的綜合實力。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成就輝煌,是人類文明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是我國文化實力的首要資源和重要基礎。體現一個國家綜合實力最核心的、最高層的,還是文化實力,這事關一個民族精氣神的凝聚。習總書記指出,提高國家文化實力,關系“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習總書記圍繞努力夯實國家文化實力的根基、努力傳播當代中國價值觀念、努力展示中華文化獨特魅力、努力提高國際話語權四個方面所作的精辟闡述,是我們今天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的根本指引。
為此,我們要進一步提高認識,提振信心,增強使命感和責任感,開創性地努力工作,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弘揚中華文化,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進一步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努力打造具有核心競爭力的文化產品和文化品牌,努力增強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
2從文化自覺到文化自信
文化自覺是指一個民族、一個政黨在文化上的覺悟和覺醒,包括對文化在歷史進步中地位作用的深刻認識,對文化發展規律的正確把握,對發展文化歷史責任的主動擔當。文化自信則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政黨對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對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堅定信念。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也指出,文化自覺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歷史圈子的人對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對其發展歷程和未來有充分的認識。而文化自信來源歷史深處,是對自己歷史文化的自信。這種自信,就是人們的一種文化自覺。
中華文明經歷了五千多年的歷史變遷,但始終一脈相承,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現在可以說是中國人文化自覺的時候。經歷了改革開放30多年的建設,隨著綜合國力的不斷增強,我們開始在文化上覺悟和覺醒,文化自信心正在回歸。這也從文化建設和發展的規律上充分印證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強大生命力。文化自信越發顯現其重要性,將有助于國家綜合國力的提升。
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指出:“全黨要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如此強調文化自信,足見其重要性。
3在傳統文化傳承中增強文化自信
(1)所謂文化,通常是指一個民族的整體生活方式和它的價值系統。而文化自信則是指一個民族基于對自己民族文化的積極肯定、自覺珍惜而形成的一種對其堅守、傳承和發揚光大的文化心理和行為取向。
當然,作為統一的中華文化,它是一個有機整體,是同一種文化類型在特定的社會歷史條件下合規律性發展的文化之鏈,但是它又存在著傳統與現代,歷史與當下,客體與主體的不同方面、不同內容和不同性質的區分。因此,我們要增強和提升文化自信就必須對這一概念有一個清晰明確的整體把握和理性對待。否則,就可能在所謂文化自信、繁榮文化的旗號下造成混亂。這種情況不是沒有的,例如,現在的一些以宣傳傳統文化為題材的文學作品和影視作品,一描寫歷史上某些著名的君主,他們似乎就成了充滿人情味、憂國憂民的典范,是現代人應該無條件效法的。一些研究某個朝代歷史的著作,則把這個朝代說得社會如何寬松、自由、高雅以至盡善盡美,作者甚至抱怨自己生不逢時、沒有生活在那個朝代。這就完全違背了我們的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要牢固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深入研究新時期人民群眾文化需求特點,發展先進文化,創新傳統文化,扶持通俗文化,引導流行文化,改造落后文化,抵制有害文化,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和文化支撐”的告誡。
如何能夠真正地做到增強和提升文化自信呢?正確的態度應該是:一方面我們要認清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是發展和繁榮革命文化與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堅實根基;另一方面又必須以建設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特別是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來激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生命力,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實現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同培育與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有機統一。只有這樣,才能引導和推動我國人民樹立和堅持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不斷增強中華民族的歸屬感、認同感、尊嚴感、榮譽感,發展和繁榮具有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真正民族的、大眾的、為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社會主義新文化,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提供文化支持和價值動力。
(2)為了增強和提升文化自信,努力增強和提升對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的自信仍然是一個十分重要的任務,這應當成為我們當前的著眼點和著力點之一,因為一個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乃是這個民族在社會實踐中通過世代相傳而構筑起來的共同的精神家園。它是一個民族的文明得以傳承和發展的文化基因,也是這個民族的成員實現對自己民族和國家認同的血脈和紐帶,它凝聚了這個民族在漫長的歷史實踐中的生存智慧和價值追求,不管你自覺不自覺,它都構成這個民族的成員揮之不去的民族群體的“自我意識”,因而成為我們今天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不可或缺的歷史資源,是踐行與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牢固基礎。
增強和提升文化自信,首先就必須重建對我們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的自信。世界歷史證明,每一個民族和國家在走向新的歷史征途、進行新的歷史創造的轉折時期,都經歷了一個回塑自己的傳統,對自己的民族傳統文化進行再認識的過程,這是一個民族迎接新的歷史挑戰,匯聚民族的精神力量,跨入新的歷史階段的必經的歷史步驟。西方在從中世紀走向近現代時,最初就是以文藝復興為旗幟進行的。正是在這一運動和隨后的啟蒙運動中,西方人通過重新詮釋自己的傳統和傳統文化,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才創造出新的近代資本主義文化和工業文明。
(3)如果說增強和提升文化自信,我們的著眼點要放在堅定對我們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自信上,那么它的落腳點和目標指向就應該放在培養和造就一代又一代具有文化自信的文化主體上。這里講的文化主體就是中國的人民群眾特別是青少年群體。我們知道,人是文化的主體,又是文化的創造者。離開了作為主體的人,就無所謂文化,而任何優秀的文化也只能是海市蜃樓。因此,培養和造就具有文化自信的文化主體才是我們要著實下功夫的關鍵所在。
文化主體的文化自信,應該成為人們的一種內化于心、見之于行的文化性格。這種文化性格的基本特征是:第一,具有深厚的文化修養。他們是德、智、體全面發展的人,但同時也是熱愛自己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人。第二,具有廣闊的文化胸懷。這就是說,他們應該有一種開放的文化胸懷,能放眼世界,理性地對待其他民族和國家的文化。能夠吸收他人之所長,補己之短。這也就是我國先賢所倡導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第三,具有深刻的文化使命感。一個能堅守文化自信的人應該是一個敢于和善于擔當歷史和時代賦予自己的歷史文化使命的人。應該肯定,在我們黨的領導和教育下,這種具有堅定文化自信的人已經產生、正在成長,但是我們同時也應該看到,在這方面我們還有很多問題值得反思,很多工作需要切實地去做。
傳統的文化資源只有經過創造性轉化,才能夠實現它的文化價值。因此,要進一步加快文化產業化發展,推進文化創新和產業升級,利用現代高新技術手段實現文化產品的內容創新和文化生產的方式創新,把文化資源優勢轉化為競爭優勢。進一步對文化體制進行改革,完善產業運作機制和文化產業投資政策,重點打造中國文化產業的品牌,同時注重發展非物質文化的產業化,高度重視并切實做好傳統技藝的保護和傳承工作。
總之,我們要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以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一步研究和把握文化改革發展的特點和規律,振奮精神,扎實工作,為推動中華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增強文化實力做出新的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