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宿文 余兵 郭文瑞
摘 要:2016—2017年連續2年稻田養鴨技術示范應用表明,稻鴨共養能有效防除稻田雜草,防控水稻二化螟、稻縱卷葉螟、稻飛虱、稻紋枯病等病蟲害,減少化肥、農藥的施用量,提高水稻米質,改善農田生態環境,從而實現了水稻生產、鴨子養殖節本增效。
關鍵詞:稻鴨共養;種養模式;示范應用
中圖分類號 S51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8)13-0021-02
“稻鴨共養”是將傳統的水稻種植和家禽養殖有機結合的一種綜合種養模式,為充分利用宿松水稻種植、鴨子養殖的資源,探索推廣水稻病蟲草害綠色防控技術模式,將鴨子放養到移栽稻田中,使肉鴨在養殖生長過程中變為“役用鴨”,利用它們的取食特點,發揮其嘴和腳的功能,達到中耕松土、除草、吃蟲和防病效果,并且減少了化肥、農藥的施用量,保護了農田生態環境,提高了水稻米質。2016—2017年連續2年在宿松縣國寺家庭農場開展示范,結果表明,該技術能有效防除稻田雜草和防控水稻病蟲害,減少化肥、農藥的施用量,提高稻米品質,改善農業生態環境,從而達到節本增效的目的。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地概況 宿松縣國寺家庭農場位于宿松縣佐壩鄉汪昌咀村,緊臨龍湖,水資源豐富,周邊無工廠,水質優良,適宜于種植水稻,近年來以種植單季稻為主。同時,當地村民有散養本地麻鴨的習慣,鴨子進入稻田取食、棲息是常見現象。省級農業龍頭企業宿松縣鄉園禽業有限公司養殖基地就設在該地。
1.2 試驗方法
1.2.1 水稻栽培 示范品種為Y兩優900,生育期140d,分蘗力強。5月20日播種育秧,用種量9kg/hm2;大田5月26日翻耕,6月15日旋耕平整,施用51%復合肥450kg/hm2,尿素150kg/hm2作基肥,平整做到高低不過寸;6月14日移栽,密度16cm×30cm,插秧做到行直、棵勻、不漂秧;水稻整個栽培過程不使用除草劑。
1.2.2 放鴨前的準備 每1.3hm2左右分為一個小區,用塑料網封閉圍好,高度約1.2m,防止鴨子跑到鄰近的稻田。在稻田邊平坦處,搭建高度1.8~2m,面積20m2的鴨舍。
1.2.3 稻田養鴨 6月5日選擇本地麻鴨與野鴨雜交的健壯鴨苗,圈養在家附近的鴨舍喂養,做好鴨苗保暖、防御鼠害和免疫接種工作;4~5d后,選中午氣溫較高時,讓小鴨初次下水鍛煉,下水時間不易太長。然后,每天定時讓鴨子下水,每次下水、出水、喂食時吹哨子加以訓化,培養鴨子“招之即來”的習性;6月30日前后,放鴨下田,放鴨密度150只/hm2;鴨子下田初期,每晚入棚喂食1次,白天不喂食。后期鴨大草少,適量增加喂食次數,加速鴨子生長,提高鴨子的商品價值;8月底,水稻抽穗揚花期收鴨出售。
2 結果與分析
2.1 除草效果 鴨子喜歡吃禾本科以外的植物和水面浮生雜草,取食泥水中雜草種子,同時由于鴨子在稻田中頻繁運動不斷踩踏,將雜草幼苗踩入泥中而死亡,除草效果特別明顯。鴨子在稻田生活15d后調查,除田邊高出水面的小丘有少量稗草、千金外,未見其它雜草,除草率達96.7%。
2.2 防病治蟲效果 鴨子的嘴和腳劃撥稻根,在稻田中穿梭運動,身體與稻株頻繁接觸,對水稻產生刺激按摩作用,加速水稻的根系發育和促進植株張開和分蘗,增強了稻株的抗逆性;鴨腳將水稻老葉弱葉、無效分蘗踩入泥中,增強了稻田通透性,能夠有效預防水稻稻瘟病、紋枯病的發生;鴨子喜歡吃昆蟲類和水生小動物,能有效消滅稻田中二化螟、稻縱卷葉螟、稻飛虱等水稻害蟲。根據田間調查,“稻鴨共養”示范片,稻飛虱平均控制效果達79.6%;二化螟平均防控效果達83.1%;稻縱卷葉螟平均防控效果71.2%;紋枯病病叢率僅16.8%,病株率6.9%。
2.3 促分蘗,增加有效穗效果 鴨子在稻田中頻繁運動,鴨子的嘴劃撥稻根,鴨腳不斷踩泥攪渾田水,起到了疏松土壤的中耕效果,改善了土壤的通氣性,促進了莖蘗生長。同時,鴨子糞便勤、數量多,是很好的有機肥,能有效培肥土壤,改善土壤結構,提高土壤肥力。根據田間調查,稻鴨共養示范區平均單株基本苗有效穗為4.7穗,而未放鴨的田塊平均單株基本苗有效穗只有3.9穗。
2.4 保護生態環境,提高米質效果 稻鴨共養示范片水稻全生育期均沒有使用除草劑和殺蟲劑,僅在破口期和揚花期使用2次殺菌劑防治紋枯病和稻曲病,顯著地減少了農藥的使用量。2017年,宿松縣國寺家庭農場注冊了“龍湖圩”牌大米商標,并對版權申請了專利,將本家庭農場生產的“稻鴨共生大米”、“龍湖圩珍珠米”、“田嫂大米”、“魚牙金絲米”四種大米申請“綠色食品”認證,根據安徽省公眾檢驗研究院實地考察取樣,空氣、水、土壤、大米均已達標,目前已通過省級初審,待按程序上報農業部審查評定。
3 綜合效益分析
3.1 社會效益 “稻鴨共養”技術符合當前“化肥零增長”、“農藥減量施”的“水稻綠色模式增產攻關”和“水稻病蟲害綠色防控”要求,有利于引導農產品向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方向發展,從而有利于保障人類健康。
3.2 生態效益 水稻全生育期不使用除草劑,杜絕了大量使用降草劑而產生的重金屬對稻田環境和稻米的污染;不使用殺蟲劑,減少了農藥對天敵的殺傷和殘留,有利于提高米質;少施化肥,利用鴨子糞便,有利于改善土壤結構,提高地力。
3.3 經濟效益
3.3.1 水稻效益 由表1可知,與全縣水稻平均生產水平比較,示范片水稻節本增效9276.45元/hm2。
3.3.2 養鴨效益 是養鴨成本:購買鴨雛3000只,成活率按90%計算,成本為每只4.5元,育雛放鴨前飼料、防疫等成本為每只3元,鴨放養稻田里至收鴨飼料成本平均為每只3元,合計每只鴨子成本為10.5元。銷售收入:稻田收回時每只鴨子重量平均1.5kg左右,出售價格為20元/kg,每只鴨子銷售收入30元。稻田鴨純收入:銷售成品鴨2700只,減去養殖成本,純收入為49500元/hm2。
4 技術探討
水稻品種宜選擇分蘗力強,高度適中的品種。栽培方式宜為人工移栽或機械插秧,直播稻田不適宜于養鴨。稻田要平整,全田高低不過寸,田內保持30cm的水層。鴨子選擇個體較小、野性強,商品鴨體重在1~1.5kg左右為宜。適宜于宿松縣養殖的以活動能力強、野性和抗逆性強的本地麻鴨與野鴨的雜交鴨為宜。鴨食最好不用商品飼料,選用自產農產品粗加工飼料,以防重金屬、添加劑對鴨子和稻米品質的負影響。同時,做好鴨子疫苗接種,盡量不使用鏈霉素等抗生素。
(責編:張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