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光富 喻屏
摘 要:在地方高師院校通識教育課程《生命科學概論》實踐教學中,引入“在線移動學習”的教學模式,以“生命科學與生活”教學專題中開設的“校園植物花部器官觀察”實踐項目為案例進行實踐創新,以達到優化教學效果的目的,同時也為多樣化的通識課程教學提供參考。
關鍵詞:在線移動學習;生命科學概論;麗江師范高等專科學校
中圖分類號 G642.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8)13-0137-03
Abstract:In the practice teaching of general education course “Introduction to life science”in Local Higher Norm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the teaching mode of “online mobile learning”is introduced,and the practical project of “flower Department organ observation of campus plants”set up in the “life science and life”teaching project is carried out for teaching cases in order to optimize the teaching effect.Aim at the same time,it also provides reference for diversified teaching of general courses.
Key words:Mobile learning;Introduction to Life Science;Lijiang Techers College
由于《生命科學概論》課程內容與人們的健康、環境保護、資源利用以及地區經濟發展息息相關,很多高校均開設該門課程,并對教學進行改革[1-6]。麗江師范高等專科學校作為云南省的地方高師院校,自2014年開始開設《生命科學概論》通識課程,并作為非生物類專業學生的公共選修課,經3年的發展,課程開設穩定。課程結合學科特點及學生的專業實際,注重理論實踐結合,強調科普性與前沿性,受到了越來越多學生的喜歡。本文以“校園植物花部器官觀察”的實踐教學為案例,結合現代信息化手段及當前在校大學生的學習習慣,利用學生的智能手機實現“在線移動學習”的教學模式,進行了介紹。
1 教學方法與過程
1.1 教學方法 采用考察教學法和研討型教學法,結合現代化學習手段與資源,引入“在線移動學習”的教學模式,以“任務單”為學習導向展開實踐教學。教學過程中通過課堂討論、課程微信圈學習中心在線交流、小組成果匯報展示,實現“師生”“生生”間的交流互動。并采取知識的“重復”學習方式,達到加深理解、掌握知識的目的。
1.2 教學準備 學前準備繪圖紙、彩色鉛筆、解剖針、放大鏡、橡皮擦、顏料筆以及小組討論記錄本和教學任務單。學生自主攜帶智能手機,建立課程微信圈學習中心。
1.3 教學過程 為實踐型教學,需室外與室內教學結合,安排3個連續課時,以便完成教學內容。教學過程包括課前準備、課前導入、小組協作、互動學習、效果檢驗、課后學習等5個方面,如表1所示。
2 教學效果與分析
2.1 教學效果 結合信息化教學手段,對學生的學習效果檢驗主要從4個環節入手。第1個環節為提交清晰的植物花部照片及解剖照片;第2個環節為繪制花部解剖結構圖;第3個環節為展示學習成果;第4個環節為完善小組討論記錄本及提交植物名片和朋友圈發布的截圖。在實際教學中,學習小組和成員積極參與教學并且均能出色完成任務,通過了檢驗,達到教學目的。
2.2 教學分析 在“生命科學與生活”專題中以“校園植物花部器官觀察”為主題進行實踐教學,目的是讓學生知道花是植物的繁殖器官,是由花柄、花托、花被、雄蕊群和雌蕊群等結構組成,并說出各個結構的功能。其次,通過教學讓學生體驗觀察自然的樂趣并逐漸養成觀察身邊事物和自主學習的習慣。為實現以上的教學目的,教學從課前學習入手,課前學習引入簡短學習視頻,讓學生進行自主學習,這是對學習內容的第1次學習。實踐過程引入“任務”,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協作、討論完成任務,這是第2次學習。為檢驗“小組協作、互動學習”效果,小組需要提交學習成果,并進行匯報交流,這是第3次學習。指導教師根據各小組學習表現、成果及匯報情況進行總結,這是第4次學習。課后各小組完善學習討論記錄并提交課后學習任務成果,這是第5次學習,也是對學習內容的進一步鞏固。
結合學生特點和學校現狀開展“接地氣”的教學活動是地方高師院校提升課堂教學質量的有效途徑之一。首先,麗江師范高等專科學校校園植物資源豐富[7],并且建有麗江高山植物標本館[8],為“校園植物花部器官觀察”實踐項目的開展提供了便利。其次,將“互聯網+”技術手段嵌入教學活動,在教學中借助智能手機引入“微信公眾平臺”和“雨課堂”智慧教學工具[9-10]進行輔助教學,實現“移動學習”和“移動教學”。第三,在教學中充分利用網絡資源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課前或者課后共享微視頻[11],讓學生提前學習,在探究過程中通過使用網絡生物識別系統比如“形色”和“智能花卉識別系統”[12]對植物物種名稱進行查詢,對這些資源的有效利用均能很好地幫助學生學習。在教學中,教師的線上、線下指導非常關鍵,只有在第一時間解決學生的困難,才能保證教學的時效性和教學的有效運行。
3 結語
《生命科學概論》課程為麗江師范高等專科學校非生物類專業的公共選修課,是通識課中的重要組成之一。限選專業主要包括學前教育、小學教育、思想政治教育、音樂教育、語文教育、數學教育和英語教育等以人文科學性質類課程為學習背景與基礎的師范類專業。基于此,教學內容的開展需要綜合考慮科學性、科普性與實用性;因為培養的學生就業渠道主要從事學校基礎教育工作,而且需要顧及選修學生的學習背景。當前大學生慣用手機,在正常教學中通過疏導運用智能手機的功能輔助于教學活動,能更好的引導學生參與學習。在“生命科學與生活”教學專題中,選定開設“校園植物花部器官觀察”實踐項目,將學生的智能手機充分用于教學,而且能凸出學科的實踐性特點,教學實體是校園植物的花,內容形象可見,利于學生的理解,同時也便于教學的開展[13,14]。
參考文獻
[1]周樹敏.《生命科學導論》在高校公共基礎課教學中的實踐[J].科技創新導報,2013,6(4):189-190.
[2]李霽,吳敏,曾冬云,等.“生命科學導論實驗”課的實踐與改革[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4,33(6):204-207.
[3]白璐,田曉柱,馮虎元.蘭州大學生命科學導論實驗教學實踐與探索[J].高校實驗室工作研究,2015(03):31-33.
[4]李冰.《生命科學導論》核心課程建設之初探索[J].青島大學醫學院學報,2016,52(4):482-486.
[5]鮑佩華,郭良,郭卓維,等.參與式教學法在非生物專業生命科學導論教學中的探索—以哈爾濱工程大學為例[J].黑龍江科學,2016,7:128-145.
[6]李巖,趙懿琛,趙德剛.貴州大學“生命科學導論”課程教學內容的研究與實踐[J].教育教學論壇,2016,46:129-130.
[7]鄭忠標,周艷.麗江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園林植物現狀調查[J].現代農業科技,2013,6:169-170.
[8]寇燦,樊丹敏,莫新春,等.植物學實踐教學改革中植物標本館的效應分析——以麗江高山植物標本館為例[J].麗江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5,2:58-63.
[9]畢翔,唐存琛.移動時代微信教學平臺的發展模式[J].青年記者,2018,6:102-103.
[10]郭海成.新媒體新技術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的應用及前景——以“雨課堂”為例[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18,2:42-44.
[11]高博文.微視頻在專業外語教學實踐中的應用[J].中國教育信息化,2018,2:14-16.
[12]朱朝東,羅世孝,周欣,等.地球生物基因組計劃與生物分類學生物多樣性,2017,25(11):1251–1254.
[13]閆桂琴.生命科學導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203.
[14]馬煒梁,王幼芳,李宏慶.植物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80. (責編:張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