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俊斌
摘 要:通過對品種的農藝性狀、抗逆性、產量等要素的綜合比較,進一步掌握各品種在太湖縣的性狀表現和適應性,太湖縣種植業管理局于2016—2017年組織實施了中稻新品種展示比較試驗。試驗結果表明:綜合性狀表現突出品種是兩優688、晶兩優534、隆兩優3463、望兩優361,可以選擇以上品種作為目前太湖縣畈區主推品種。
關鍵詞:太湖縣;中秈雜交稻;新品種;展示試驗
中圖分類號 S511.2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8)13-0033-03
為準確掌握太湖縣雜交中稻主推品種、大宗品種的綜合性狀,及時了解各品種在大田生產條件下的種植表現,找出適合當地種植、豐產性好、抗逆性強、品質較優的雜交稻品種,并為后期篩選主推品種提供科學嚴謹的依據。太湖縣種植業管理局于2016—2017年分別組織實施了中稻新品種展示比較試驗。
1 材料與方法
1.1 參展品種 2016年共有7個參試品種:深兩優5814(CK)、望兩優華占、C兩優0861、晶兩優534、隆兩優836、兩優688、晶兩優華占;2017年共有7個參試品種:深兩優5814(CK)、隆兩優3463、C兩優0861、隆兩優1988、望兩優361、荃兩優絲苗、隆兩優1813。展示品種均由太湖縣種子管理站選定的種子經銷商提供。
1.2 試驗方法 2016年試驗安排在太湖縣高新農業科技示范園內(城西鄉幸福畈);2017年試驗安排在太湖縣城西鄉界址家庭農場生產基地。試驗田塊皆位于105國道旁,交通便利,土壤皆為水稻土潴育型砂泥田,地力均勻、肥力較高,排灌方便,形狀方正,前茬無作物。采用同田對比設計,不設重復。每品種一小區,面積300㎡,間隔0.5m。大田用種量11.25kg/hm2,育苗移栽,株行距19.09cm×(21~24.7)cm,大田基本苗65.1萬~87.15萬株/hm2,大田四周設保護行。
1.2.1 播種及秧田管理 根據各品種分塊育秧,播種后插牌標記,及時畫出品種分布圖,確保無誤。按本地常規水育秧,進行秧田管理。秧田播種量150kg/h㎡,于秧苗2葉1心期,每hm2追施尿素60kg、氯化鉀45kg;在移栽前4~5d,每hm2追施尿素75kg,秧田防治害蟲1次。2016年秧田于5月10日播種,6月14日移栽,秧齡35d;2017年秧田于5月10日播種,6月18日移栽,秧齡33d。
1.2.2 移栽及大田管理 大田移栽后,立好品種標識牌,畫好小區品種分布圖。2016年大田每hm2總施純N166.95kg,P2O5 56.55 kg,K2O150kg,其中6月14日基施45%(N-P2O5-K2O=15-15-15)復合肥375kg/hm2,6月21日追施尿素180kg/hm2,8月10日大田每hm2追施54%(N-P2O5-K2O=23-4-27)配方復合肥300kg。期間防治大田稻縱卷葉螟、稻飛虱、紋枯病等病蟲2次,分別于7月22日、8月8日實施。水漿管理措施參照常規方法統一進行。2016年10月11日收獲。2017年大田每hm2基施48%(N-P2O5-K2O=22-5-21)配方復合肥525kg;7月29日大田每hm2追施54%(N-P2O5-K2O=22-5-27)配方復合肥262.5kg、尿素187.5kg。2017年7月15日第1次整體防治病蟲害,每hm2用2%唏啶蟲胺和60%吡蚜酮復配劑150g+12.5%苯醚甲環唑和20%嘧菌酯復配劑150mL噴施;8月16日第2次整體防治病蟲害,每hm2用20%氯蟲苯甲酰胺150g+12.5%苯醚甲環唑和20%嘧菌酯復配劑150mL噴施。水漿管理采取分蘗前期有水結合露田,分蘗后期防重曬;孕穗期保持田間有水層;灌漿結實期間歇有水,中期輕曬田,后期有水送老。2017年10月16日收獲。
1.2.2 調查記載 每隔10~15d觀察各品種生物學特性及病蟲害發生情況,收割前5~7d大田考種。
2 結果與分析
2.1 生育期 2016年,隆兩優836、兩優688生育期最長,皆為139d,與對照深兩優5814(139d)相同;晶兩優534、晶兩優華占皆為136d,比對照深兩優5814短3d;C兩優0861為131d,望兩優華占為124d,分別比對照深兩優5814短8~15d。(表1)2017年,望兩優361、隆兩優1813生育期最長,皆為137d,比對照深兩優5814(140d)短3d;隆兩優3463、隆兩優1988皆為134d,比對照深兩優5814短6d;荃兩優絲苗為132d,C兩優0861為127d,分別比對照深兩優5814短8~13d。(表1)
2.2 產量表現 2016年,兩優688、晶兩優534產量最高,分別為9384.3kg/hm2、8733kg/hm2位居第1、第2,比對照深兩優5814增產19.57%和11.15%,達極顯著水平。隆兩優836、C兩優0861、望兩優華占分別位居第3、第4、第5,產量為8600.25kg/hm2、8229kg/hm2、8066.25kg/hm2,比對照深兩優5814增產9.46%、4.73%、2.66%。對照深兩優5814產量為7857.45kg/hm2,位居第6,晶兩優華占比對照深兩優5814減產5.59%差異顯著,位居末位。
2017年,隆兩優3463、望兩優361產量最高,分別為9305.4kg/hm2、8637.15kg/hm2位居第1、第2,比對照深兩優5814增產15.68%和7.38%,達極顯著水平。荃兩優絲苗、隆兩優1988、C兩優0861分別位居第3、第4、第5,產量為8403.9kg/hm2、8272.2kg/hm2、8138.4kg/hm2,比對照深兩優5814增產4.48%、2.84%、1.18%,差異顯著。對照深兩優5814產量為8043.6kg/hm2,位居第6,隆兩優1813比對照深兩優5814減產0.34%差異不顯著,位居末位。
2.3 抗逆性 由表2可以看出,稻瘟病和白葉枯病2a試驗的所有品種均未發生。2016年,紋枯病所有品種均未發生;稻曲病除望兩優華占輕發生外,其余品種均未發生。該年試驗期間,氣溫較往年高,尤其在中稻拔節至孕穗期和抽穗至揚花期,高溫持續時間長,這對各品種的耐熱性是一個嚴峻的考驗。兩優688、望兩優華占耐熱性最強,無熱害發生;C兩優0861、隆兩優836、晶兩優華占輕熱害發生;深兩優5814、晶兩優534中等熱害發生。抗倒能力除望兩優華占較弱外,其他品種抗倒能力都較強(表2)。
2017年,稻曲病除C兩優0861未發生外,其余品種均有發生。隆兩優1988、荃兩優絲苗抗稻曲病最弱;對照深兩優5814稻曲病中等發生;望兩優361、隆兩優1813、隆兩優3463稻曲病輕發生;C兩優0861抗稻曲病最強。紋枯病各品種都有發生。荃兩優絲苗、隆兩優1813抗紋枯病最弱;C兩優0861、望兩優361紋枯病中等發生;對照深兩優5814、隆兩優3463、隆兩優1988紋枯病輕發生。2017年仍然是一個高溫年,相比2016年,試驗期間,高溫持續時間相對較短,這對品種耐熱性仍然起到檢驗作用。隆兩優3463耐熱性最強,望兩優361、C兩優0861、隆兩優1988、荃兩優絲苗、隆兩優1813輕熱害發生;對照深兩優5814中等熱害發生,耐熱性弱。抗倒能力最弱的是C兩優0861、隆兩優1988、隆兩優1813,倒伏嚴重;隆兩優3463、望兩優361、對照深兩優5814抗倒能力較強(表2)。
2016—2017年各品種對太湖縣的三大常發病害(稻瘟病、紋枯病、白葉枯病)都表現了良好的抗性(少數品種對紋枯病抗性較弱);說明目前太湖縣中秈雜交稻的大宗品種和主推品種抗病性良好,同時也不可小視高溫對病害的抑制作用。
3 小結討論
3.1 綜合評述 通過以上結果分析,綜合性狀表現突出的有:兩優688、晶兩優534、隆兩優3463、望兩優361等品種;可選擇作為目前主推品種。(1)兩優688:在2016年試驗中表現出較高的產量,居參試品種第1位,增產潛力大。該品種莖稈堅韌,葉色淡綠,劍葉寬挺,耐熱、抗倒,抗病性強,生育期中遲熟,分蘗力較強,成穗率、結實率較高,熟期轉色好(稈青籽黃),在生產上有較好的應用前景。由于生育期較長,對肥水要求高,需注意對病蟲害的防治。(2)晶兩優534:株型緊湊,莖桿較粗壯,劍葉短寬,分蘗力較強,長勢長相較好,生育期比兩優688短3d,產量較高,居2016年參試品種第2位,穗層整齊,成穗率較高,米質外觀晶瑩剔透,達國家《優質稻谷》標準2級,米飯口感清香柔軟,軟而不粘。豐產性能好,米質好,高抗稻瘟病,可進一步擴大生產面積,但需注意預防高溫熱害及防治其他病蟲害。(3)隆兩優3463:產量居2017年參試品種第1位,增產潛力大。該品種株型適中,劍葉窩形,耐熱、抗倒,抗病性強,生育期適中,分蘗力較強,穗層整齊,大粒,成穗率、結實率較高,熟期轉色好,米質達國家《優質稻谷》標準3級。符合優質、高產、高抗在太湖縣中稻生產區推廣種植。(4)望兩優361:產量居2017年參試品種第2位。該品種中遲熟,全生育期137d。分蘗力較強,每hm2有效穗234萬;穗總粒數178.2粒,結實率85.3%;千粒重27.5g。株高124.2cm,型株適中。米質達國家《優質稻谷》標準2級。株型較緊湊,劍葉寬豎,長勢長相一般,穗層較整齊,穗大,著粒較密。
3.2 討論 由于展示試驗田塊位于太湖縣城西部畈區,與山區有一定差異,因此本試驗結果可作為上述品種在太湖畈區中稻種植的參考依據。 (責編:王慧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