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引人入勝,漸入佳境”,如果一堂課做到了這八個字,那么這堂課一定是一堂好課。這要求教學設計要有層次性,步步深入,最終指向學習任務的完成。這要求教師要循循善誘,引導學生一步一個臺階,最終實現思維品質的提升。
關鍵詞:綠色語文;課外閱讀;個性化解讀文本
【現狀分析】
學生方面:我們學校是農村學生比較多,學生大多數沒有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他們的閱讀、理解能力較差。在學習方面缺乏主動性和自覺性。從小在課外閱讀上經典名著類讀得比較少,大多數學生比較喜歡雜志類或者比較短小的文字,做讀書筆記一般也是摘錄雜志上面的,近幾年,發現學生讀網游小說現象比較嚴重。寫作的時候,缺乏真情實感,而作文能打動別人,能讓別人接受的東西,必須是發自內心深處真實的吶喊。
教師方面:對于語文教學中的“是是非非”,語文老師都是感觸良多,但最終仍是各說各有理,尤其是談論現在的閱讀教學,對于分數和語文素養不可兼得的現狀,大家既憂慮又無奈。
因此,依據趙謙翔“綠色語文”和“發現學習理論”,我們根據本校實際經驗總結提出了“一三五”課外閱讀模式。探索新的語文教學模式,既是教師本人業務提升的途徑,又是實現學生分數與素質創造性成長的和諧構建過程,也是適應語文改革的必經之路。筆者經過多年的探索,結合同事們的指導,發現“一三五”閱讀教學模式是確實一種實用而高效的閱讀教學模式。
【模式簡介】
一:一個中心,以學生的個性化解讀文本為中心。
三:三個目標,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五:五個環節:激情導入,交流預習,品讀感悟,個性表達,推薦閱讀。
【模式解讀】
(一) 一個中心,以學生的個性化解讀文本為中心。課標要求課堂教學以學生為主體,這透露出的信息是教師應該充分相信學生,而這種信任體現出來的卻是教師的教學自信。只要教學設計立足于學生的“學”,教師的引導到位,鋪墊到位,學生的潛力一定能夠激發出來,帕爾默所說的教學的勇氣就在于這里。
(二) 三個目標,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三) 五個環節解讀與操作流程。
1. 激情導入
(1)好的導入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發學生學習動機,集中學生注意力,渲染良好的課堂氣氛,引起師生情感共鳴,迅速引導學生進入學習狀態。
操作程序:
教師激情導入。推薦導入方式:背景導入,談話導入,創設情境導入,故事導入,歌曲導入,時政導入(根據本節課主題確定適合自己的導入法)這樣的目的是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巧妙地把學生分散的注意力吸引到所學內容上,激活學生的大腦興奮點。
注意點:導語的設計必須要有針對性、趣味性、吸引力。而且導語語言要精練,導入時間不宜過長。
(2)出示教學目標(輔助環節)通過多媒體展示或小黑板展示本節課的學習目標。讓學生從總體上知道本節課的學習任務和要求。讓學生在上課開始就明確學習目標和學習方向。促進學生在以后的各個環節里主動地圍繞目標學習、探究。學生看多媒體或小黑板,明確了學習目標。教師準確揭示目標,引導學生追求目標。目標的制定要難度適宜,要有層次性,不宜過多,引導學生明確、識記目標。
2. 小組討論
小組討論可以避免學生思維的單一性,通過討論讓學生主動學習,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養成合作的精神,順利找出各種解決問題的方法。學生自主交流,教師巡視,利用多媒體或現有書籍資料等,在小組內進行交流,把自己要推薦的文章以及在文中的疑惑或感觸或好的讀書方法和其他同學進行交流。
3. 品讀感悟
這個環節是最關鍵的環節,重點抓住“讀”“品”“悟”這三個字眼。“讀”“品”“悟”是“一三五”閱讀教學模式中最核心的內容,讀是進入文本,與文本進行對話的重要途徑,讀就是走進文本,傾聽文本,領會意思。指導誦讀四步走:先讓學生讀,師生點評,發現問題,教師引導,學生再讀。也可以在最后加上老師聲情并茂的誦讀,教師最好能背誦朗讀,教師聲情并茂地范讀比聽錄音要好,學生易于把握和學習,會有更好的效果。
比如課外閱讀《田野上的白發》,這是一篇很感人的文章,“母親的白發”是作者極力渲染的形象,也是作者情感的宣泄口。看到后面那些問題,諸如分析本文寫了哪些事情啊之類的,我索性不讓學生看那些問題了,我告訴學生只是欣賞這篇散文,不用做后面的題。我們先看看誰讀得好,學生放開了喉嚨大聲地讀,有的同學主動做摘抄,談感悟,王明明同學飽含深情地朗誦了一首自創小詩:“母親的眼神,您的眼神像三月里的小雨,絲絲滋潤著我,您的眼神像冬日里的暖陽,縷縷溫暖著我,您的眼神是深夜里的燈,是夏日里的星……”雖然語言比較稚嫩,文采也不出眾,但是,真情感人。還有一位女同學深情地說:“讀了這篇文章,我忽然想起周末在家時媽媽洗衣服,她彎著腰倒水的時候,我看見媽媽竟然有了白發,她才四十歲,怎么這么快就老了呢?”
4. 學以致用
語文課通行的上法是,走進文本,然后拓展文本。其弊端在于文本還沒有弄明白,就急于拓展。我采取了另外一種做法。在涵詠文本的過程中,實現文本的拓展升華。其做法是課前收集與文本相關的材料,打印出來,冠名為“材料助讀”,共分為三類:背景資料、講授資料、拓展資料。課前發給學生,讓學生提前熟悉。在課堂上,通過教師的點撥與引導,使助讀材料與文本水乳交融,最終提升學生思維的提升。
5. 推薦閱讀
教師根據本節課的閱讀主題,推薦同類名作或經典文章,引導學生在比較閱讀中加深經驗積累,激發創新思維,提高思想覺悟。
參考文獻:
[1]郝毅.探析建構主義指導下的中學語文閱讀教學[J].科教文匯,2007(2):58-59.
作者簡介:
江國靈,山東省聊城市,山東省莘縣莘州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