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信息技術與中學生的學習、生活以及實踐活動密切相關。隨著時代的發展,信息技術對日常生活方方面面的影響也會進一步加大,當代中學生掌握必要的信息技術已經迫在眉睫。緊扣教學目標,重構教學內容;創新教學模式,優化教學過程;構建多元評價,重視學習效果等都是提高中學信息課堂教學效果的有效手段。
關鍵詞:中學;信息技術;教學;有效性
眾所周知,信息技術與中學生的生活、學習以及實踐活動密切相關。我們日常的教育教學和生活都含有信息元素,而且社會的進步也為信息技術的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信息技術也是很多省份中考必考科目之一,雖然分值不大,但卻體現出了明顯的導向功能。如何運用生活元素為信息技術教學服務,從而提高信息技術教學效果是每位中學信息技術老師必須面對的一個時代課題。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提高中學信息技術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也就顯得非常重要了。那應該如何提高中學信息技術教學的有效性呢?
一、 緊扣教學目標,重構教學內容,增強教學的趣味性
教學目標是對具體課程教學所應實現的預期目的的總要求,是指導具體教學活動的指針。中學信息技術課程同樣如此。所以在中學信息技術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在充分研讀教學目標的前提下,將教學內容重新整合與構建,讓教學內容更加貼近現實,貼近生活,簡單的說,就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在中學信息技術教學尤其是初中信息技術教學中,教師要針對學情特點,根據教學目標選取貼近生活實際的教學內容并以此為載體來組織整個教學活動,這既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也有利于解決實際問題。如我們到超市購物時可以不帶紙質現金而直接刷卡或者掃碼支付,就是運用了以信息技術為支撐的在線支付功能。很多人已經習慣了將每月多余的工資直接轉入余額寶進行理財,同樣離不開信息技術的強大支撐,信息技術正在深刻改變著世界面貌和我們的生活方式。
在實際教學中,可以通過引導學生制作班級電子相冊、個人電子檔案、班級學生活動小視頻、運動會動感相冊、用表格來分析班級考試成績、管理校園網班級風采欄目等方式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同時又能很好的將所學知識運用于生活實際。既實現了課程知識的教授,學以致用,又實現了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升華,教學目標自然得以實現。
二、 創新教學模式,優化教學過程,加強學生的彼此交流
信息技術對學生未來的發展尤為重要,被譽為21世紀創新型人才必須掌握的“四大技術”之一。未來的社會將是信息化高度發達的時代,在初中階段就要引導學生樹立學好信息技術知識的理念,為將來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信息技術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多動手多動腦多交流,可以促進理論知識的學習和內化。單純的理論知識是比較枯燥乏味的,教師可以反其道而行之,先從解決具體問題入手,然后和學生一起探討隱藏在問題背后的基本原理和理論知識。
教學中我們可以采取小組合作的模式,把學生分成幾個小組,每個小組人數相同,實力相當,小組之間可以互相溝通,互相學習,小組成員之間互相交流,彼此分享學習心得。在完成特定任務后,也可以讓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進行作品展示和交流,開展組內交流,組間競爭,既有利于激發同學們的學習積極性,也可以活躍課堂氣氛,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為了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教師還可以采用“任務分解”教學模式,即把一個大的任務分成若干個小任務,讓學生先完成這些小的任務,找到價值感和成就感,激發其繼續探究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大的任務也就迎刃而解了。比如,在講解用Excel表格求班級學生各科成績平均分時,老師可以把整個計算任務分成表格制作、文字及數字輸入、公式插入、數據處理等幾個任務,讓學生按照順序依次去完成每個小任務,待學生把所有小任務全部完成后,數據處理任務也就完成了。采取此類教學模式,過程明晰,條理清楚,有助于緩解學生的畏難情緒,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三、 構建多元評價,注重學習效果,多角度提升學生成就感
葉圣陶曾說過:“評價一堂課,重要的是看學生,而不是光看老師的講課。”課堂教學追求的效果,應該落腳于學生的學習效果。
1. 多設置與生活有關的作業,既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又有利于鞏固教學效果。如制作班級電子相冊、生日或新年電子賀卡、處理班級某科考試分數并從不同維度進行成績分析等,使學習變成學生的內在需求,學生利用信息技術解決問題的能力得以提高,學習效果也好了。
2. 采用賞識教育,鼓勵合作與分享。一句話可以毀掉一個孩子,但要造就一個孩子需要千萬句話。在學生進行作品展示時,我們要多用賞識性語言和積極思維模式進行評價。記得有次期末作業中,有個學生說要制作動漫電子賀卡,并要插入背景音樂,我覺得這個想法很好,便鼓勵他大膽的去嘗試,結果這件作品獲得了市級電腦制作大賽一等獎。
3. 采用多角度全方位評價,力爭讓每個孩子找到成就感和價值感。在信息技術教學中,有些任務是需要學生當堂完成并在線提交的,軟件會自動統計提交速度和質量,而且全班同學都能看見。此時我們要采用多維度評價,防止機器評價的單一性挫傷了部分學生的積極性,我們可以嘗試采用過程性評價與結果評價相結合,定量評價和定性評價相結合原則,由學生自我評價、學生互評、教師評價組成。學生通過評價與反饋進一步修改完善作品,既提高了學生的電腦操作水平,也很好的提高了課堂教學效果。
陶行知有句名言:“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豐富而生動的現實生活為信息教育提供了大量的資源和素材,也給信息技術教育提出了挑戰。在中學信息技術課堂教學中,我們要始終把“教”“學”“做”三者有機統一起來,引導學生用信息技術知識來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同時以現實生活中出現的各類問題來促進信息技術的學習。
總之,由于中考所占分值問題,對中學信息技術課教學的重視往往是停留在表面,很多學校信息技術課時嚴重不足,學生上機操作時間非常有限,而現實又對信息技術提出了更高的需求,這就要求我們中學信息技術教師要充分利用現有資源,創新教學方法,立足課堂,還要將信息課的教學向課堂之外延伸,走“大課堂”教學之路,努力提升中學信息技術教學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周小山,嚴先元.新課程的教學策略與方法[M].四川:四川大學出版社,2003.
[2]解月光.多媒體技術應用[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4.
作者簡介:
李垚,安徽省淮南市,安徽省淮南第十九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