蘆垚
寧波公交車行開展“文明禮讓斑馬線”活動
八月底到九月初的短短十幾天時間內,蘭州、閬中、興義等地陸續出臺措施,要求機動車在斑馬線前讓行路人,引發媒體關注。
近幾年來,越來越多城市加入了“禮讓斑馬線”的行列中。
寧波可能是國內最早試行這一措施的城市之一。如今,整座城市已經基本形成了斑馬線前機動車禮讓行人的習慣。
這只是寧波市城市文明創建的一個縮影。寧波是全國6個連續五屆獲得全國文明城市稱號的城市之一,這一稱號是市民整體素質和城市文明程度的象征。
城市文明被視為城市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和機動車斑馬線讓行行人相似,與立竿見影的硬件建設相比,諸多城市文明的提升瑣碎而緩慢。寧波的探索之路是怎樣走過來的呢?
2008年,從迎接上海世博會開始,寧波市就開始謀劃推行機動車斑馬線讓行措施。
面對上百萬輛機動車輛和錯綜復雜的交通狀況,這一工作從何處下手?
寧波市文明辦負責人告訴《瞭望東方周刊》,“我們選擇從四類車輛入手:公交車、公務車、工程車、公務員的私家車。選擇從這些車輛入手,一方面是因為這些車輛便于監管,另一方面通過這四類車輛率先禮讓斑馬線,在全社會起到示范帶動作用。”
2010年,機動車斑馬線讓行措施從城區公交車率先開始實施。
“當時沒有經驗可以借鑒,我們心里也沒底。”寧波市交通委宣教處處長吳小東說。
看似簡單的機動車斑馬線讓行,實施起來卻不簡單。
“2010年3月份推出時,很多駕駛員接受不了。這有兩個原因,一是到斑馬線前踩剎車,容易造成老年人摔傷,二是這會增加駕駛時間,不僅增加我們的工作時間,車上的乘客也有意見。以36路公交為例,單程就有99條斑馬線,這意味著要多停車幾十次。” 36路公交車駕駛員陳霞娜告訴《瞭望東方周刊》。
此外,隨著城市機動車輛增加,和其他城市一樣,寧波的堵車問題日益嚴重。在這種背景下,要實施機動車斑馬線讓行,很有可能加劇本就日益嚴重的擁堵問題。
為此,交警部門對試點區域的斑馬線進行了系統化的規范,取消了300多條斑馬線,使得斑馬線密度更為合理。
此后,在實踐中,寧波市公交總公司還推出了“5321”文明行車操作規程,并將其納入考核體系。通過抽查公交車的行車記錄儀,對司機的操作進行監督。由此改變司機們的駕駛習慣。
短短一兩年時間,改變已明顯發生。斑馬線讓行讓寧波市民對公交車的美譽度大大上升,公交集團收到的投訴不斷下降。在一些沒有紅綠燈的繁忙路段,公交車成為路人通行的指示:市民知道,看到公交車過來就可以過馬路了。到了2012年,公交車達到了100%禮讓率。
一個細節讓陳霞娜感受到這種變化,也更愿意支持這種改變。一天下班回到家后,她上三年級的兒子告訴自己。現在過斑馬線一點都不怕了,“因為看到公交車就知道他們肯定會停下來”。
公交車斑馬線讓行的順利推進,為此后其他車輛的跟進打下了基礎。隨后幾年,各種車輛逐步被納入同樣的規范。
2016年6月,寧波市文明辦、治堵辦、交警部門等部門聯合啟動了“人人講文明,方便人人行”禮讓斑馬線文明交通行動。其覆蓋范圍,開始推向全社會,包括社會車輛。
然而,公務車違規后可以抄報給相關單位和紀委,與公車、公交車等車輛相比,監督社會車輛的難度要大得多。
寧波市公安局交通警察局副局長尹紹寧告訴《瞭望東方周刊》:“開始是進行勸導,但只有教育力度不夠。”
當年。設定了兩個月的過渡期,6月15日以前,現場查處予以教育不予處罰,6月16日以后,對車輛在斑馬線前不按規定讓行的,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等有關規定,一律處以100元罰款、記3分。
但是,要實現執法目標。也有現實挑戰。
處罰主要分兩種。一種是現場查處,對沒有安裝電子抓拍系統的人行橫道線處,比如人多的路口或者路段,民警會選擇現場進行查處。
另一種是在相關路段安裝電子抓拍系統,全天候無間隙進行拍攝。
“我們的抓拍系統專門有個算法,行人走到斑馬線的哪個位置,車輛就必須讓行。如不禮讓的,通過視頻抓拍和算法計算,系統會將有違法的車輛錄入,然后再作處罰。”尹紹寧說,通過科技手段,執法問題得以解決。
“城市中的不文明行為,很多都很微小,且是瞬間性的,因此,如何設定標準、同定證據,進而通過法治手段予以規范,這是一個創新。”尹紹寧說。
寧波市1234政務服務熱線中心設立了“不文明行為投訴”專席,專職接聽市民的咨詢和投訴
更有代表性的是規范行人闖紅燈問題。這項措施在全國多個城市均早有試行,但效果多不理想。究其原因,是違法人群大、執法時間成本高、效率低。有媒體記者曾跟隨交警執法,發現處罰一起自行車闖紅燈事件最少需要5分鐘,處罰一起行人闖紅燈違法,平均下來得半個小時。這顯然無法應對巨量的違法人群。
針對這一問題,寧波找到了新辦法。一方面,寧波在試點的嚴管街路口安裝抓拍系統,通過人臉抓拍解決捕捉違法行為人問題,另一方面,對于來不及現場處罰的違法數據,通過系統分析研判將數據關聯整合,實現對多次違法的非現場處罰。
“以前沒有技術手段的時候,這是沒法實施的。技術對于提升市民文明的作用非常重要,還比如養犬問題,以前固定證據很困難,現在通過手機拍攝,都可以有效解決。”尹紹寧說。
自從2005年成功入選第一屆全國文明城市以來,寧波市便從未缺席。
這一結果并非唾手可得。事實上,近些年。寧波將城市文明建設的內容覆蓋到了方方面面,從市容市貌的管理建設、窗口服務行業的規范,再到市民在公共場所的道德方面要求。
然而,諸多被輿論視為“細微”的文明建設工作,要改善并不容易。
寧波市人大法工委副主任肖子策告訴《瞭望東方周刊》:“這些年,隨著文明城市建設工作的加強,寧波市整體市民素質有提高,但我們認為還有不小的提高空間。部分原因是,在建設文明城市的過程中,一些不文明行為單靠教育宣傳手段往往難以見效或見效慢,因此我們考慮強化法治手段。”
2017年7月1日,《寧波市文明行為促進條例》(以下簡稱《條例》)正式實施。這是全國較早的關于文明行為的一部地方性法規。
“事實上,對于很多不文明行為,比如公共場所亂扔垃圾、吸煙和影響道路交通安全等問題,相關法律法規作了規定,但是缺乏實際效果,因為現行相關法律法規規定的一些措施在實踐中很難執行到位。所以我們需要創新,來解決別的法律法規解決不了的問題。”肖子策說。
“大家習慣說治亂須用重典,其實我們并沒有動用很嚴厲的手段。”肖子策說,“針對不文明行為我們有多樣化的處置體系,處罰不是唯一的措施。”
比如,《條例》規定,違法行為應當受到行政罰款處罰的,違法行為人可以向行政主管部門申請參加相關社會服務,行政主管部門可以根據違法行為和社會服務崗位設置的實際情況,安排其參加相應的社會服務,違法行為人參加并完成相應的社會服務,經相關行政主管部門認可的,可以依法從輕、減輕或者不予罰款處罰。“由此讓他們自覺參與到城市文明建設中來”。
即便如此,對于《條例》制定的有些條款,最初也有人質疑其可行性,比如能否把握好執法尺度,是否會侵犯公民的隱私權名譽權。
為了提高可行性,《條例》從幾個方面人手,其中之一,是規范諸多不文明行為都要有具體的方法。
比如,《條例》規定,對采取威脅、侮辱、毆打等方式打擊報復勸阻人、投訴人、舉報人,或者違反《條例》相關規定,被依法處罰但拒不履行行政處罰決定以及其他的情節嚴重、影響惡劣的行為予以信用信息記錄。
更重要的則是提高監督力度。
“廣大市民群眾是城市主人,更是文明行為促進工作的直接參與者,只有拓寬社會共治渠道,強化社會監督,形成文明行動自覺,才能長效化鞏固文明創建成果,提升文明治理水平。”肖子策說。
作為重要的監督渠道,就在《條例》實施當天,寧波市12345政務服務熱線中心設立了“不文明行為投訴”專席,專職接聽市民的咨詢和投訴。這在全國各個城市中還是第一個。
接收到相關投訴后,熱線會將相關問題轉交給城管、公安、交警、衛生等相關職能部門。
寧波市12345政務服務熱線中心副主任馬良說:“我們有多個措施保障市民投訴得到有效回應。比如,我們對接到投訴后的處理進度有明確的時間規定,且要跟當事人做回訪核實。另外,我們每個月還會對職能部門的投訴辦理情況進行通報,由此壓實部門責任。”
寧波市公安交警局鄞州大隊中隊長王益峰說,2016年對斑馬線讓行整治之初,交警部門的抓拍量很大。“而且,一開始不少人有質疑,非要看看視頻是不是真的沒有停。”
但是,情況慢慢地發生了改變。
一開始,寧波城區設置了12條樣板路,市民只在這幾條路上提高注意。后來,駕駛員禮讓習慣養成后,到了別的路段,也會停下來。更明顯的變化是,開始是依靠制度的約束,慢慢地則變成了市民的自覺行為。
王益峰說,一個特別明顯的變化是,道路文明正在從單向變為雙向互動。以往有些斑馬線上的行人會邊看手機邊過馬路,現在,越來越多市民過斑馬線時。會有意識地加快速度。
在采訪中,寧波市公安交警局江北交警大隊一中隊指導員朱程贊告訴本刊記者一個故事。在寧波大劇院附近執勤的交警每天早上都會見到一位跑步的大爺,如今他每天都要多跑一圈,因為“以前到了斑馬線前我要等著,現在都是跑過去的。因為有車輛在等著我,我得快點,不耽誤別人。”
“禮讓是雙向的,機動車等著行人,行人加速,就會形成良性循環。有時候,行人還會沖司機揮揮手,豎大拇指,這種互動使得司機也受到很大鼓舞。”尹紹寧說。
“文明是會擴散的。”寧波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市文明辦主任李正平告訴《瞭望東方周刊》。
數據也體現了這種良性互動帶來的變化:這幾年,在寧波,發生在斑馬線上的事故數量明顯下降。
如今,有越來越多的寧波市民參與到包括禮讓斑馬線在內的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中來。寧波市文明創建市民巡訪團,就是群眾直接參與文明城市創建的一種有效載體和形式。作為一個覆蓋各區縣(市)的志愿服務組織,巡訪員利用業余時間開展志愿文明巡訪活動,僅2018年以來就已開展日常志愿巡訪800余次,專題巡訪5次,提交巡訪報告1000余份,累計開展志愿巡訪工作1200余小時。
“只有德治、法治、自治相結合,才能走出一條常態長效的文明城市創建路子。”李正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