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通過大量的資料考證,描述納西族“熱美蹉”所涵蓋的音樂舞蹈形態,以舞蹈特征與傳承為切入點,借助舞蹈形態學、民俗學、比較學和文化學等研究方法,從云南地區納西族古老文化來探討“熱美蹉”舞蹈的淵源、發展等問題,以求能夠加深大家對納西族舞蹈的了解。
關鍵詞:原始舞蹈文化;“納西族”舞蹈;淵源;界定;發展
一、 納西族“熱美蹉”(喪葬舞)的表現形式
(一) 音樂的表現形式
音樂是為了表達思想、信仰,信仰又來自對客觀世界的感受。因此,每種原始音樂都有著它獨特的表演形式,這種原生態表演形式的產生并非直接與勞動有關,它更可能與本民族的某種圖騰和娛樂性有關。“熱美蹉”的音樂形式既是如此,以流傳于麗江東部山區的民歌及納西古歌為主的“熱美蹉”,在表演時為無樂器伴奏,無音階音列形態的混唱形式。起始一句,由嘹亮高亢的男聲高吼“哦——熱——熱”,同時女聲作羊咩聲為之伴唱,羊咩的聲音一方面代表著納西族對羊圖騰的崇拜;另一方面有羊群的地方便有人類,熱美精靈就不敢作祟,起到了恐懼嚇唬的作用。而表演時整個音樂聽起來確有恐懼、驅趕之意,以呼喊為整體壯膽等感覺,體現出了最古老的原始音樂。如今,“熱美蹉”多以自娛性的表演形式為主,一般出現在大型集會或是節日慶典中,表演時數百十人圍圓踏歌、先有一男聲唱:“青山高又高,山高繞白云,白云一片片,片片是羊群,噓——”;接著有女聲偷偷唱和:“是羊群、羊群,哦熱熱,哦熱熱,片片是羊群”。然后齊唱高吼“哦熱熱”的時候,其氣勢、其場面,真有震天撼地之力,雖然不再是傳統的驅魔歌舞,但依然具有古聲古韻。納西人在“熱美蹉”的表演形式中,又不斷加進新的內容,變為可隨意演唱的民歌,聽起來又十分別致優雅,表演時以多聲部民歌為主,添加了演唱的表演性及觀賞性。
(二) 舞蹈的表現形式
傳統的民族民間舞蹈,更多的是表現本民族的風格特色,在不同地域環境影響下所形成的具有不同于其他民族風格的舞蹈形式。納西族的“熱美蹉”也是如此,它不同于居住環境相近的傣族民間舞蹈,和本民族一般的祭祀性舞蹈也有著很大的區別,最初舞蹈是在納西族傳統的喪葬儀式上進行,由東巴巫師帶領大家表演,舞蹈的人數不限,動作和動態以東巴巫師的動作為主,無固定的模式,多數以圓圈的形式進行行走,在走動時加以驅除和驅趕的動作,意為驅趕熱美精靈,保護先人靈魂的含義。但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熱美蹉”已經不單單是傳統的祭祀性舞蹈了,因無人數的限制,在表演時又能起到互動的作用,被發展成為大型的自娛性民間舞蹈,同時拋開了傳統祭祀儀式中恐嚇、驅趕的動作和動態,并保留了圓圈行進的舞蹈方式,形成了“熱美蹉”現今的表演形式。
二、 “熱美蹉”與其他藝術形式的聯系
不同的藝術形式之間都存在著一定的聯系,舞蹈更是如此,不僅在伴奏上包含了音樂方面的內容,表演時的場地、服裝還包含有美術、舞臺藝術等方面的內容。“熱美蹉”更是如此,在不斷的發展中,“熱美蹉”遍布麗江市各地,并有“幕布熱”“挽歌熱”、馬幫在運茶葉和酥油到西藏或麗江的“商隊熱”(暫名)及大具“窩熱熱”等等“熱”的稱謂。雖然這些都是變異體,是“熱美蹉”與不同地區子曲雜交后的品種。它們的旋律沒有“羊咩”這一形式,多以民歌為主,但內容包含卻更加的廣泛,如“商隊熱”在表演時加入了模擬馬的呼喊聲,服飾也不同于傳統服飾,表演時無固定場地要求,但這種表演形式源自狩獵、游牧相聯系的大自然和生理本能,是屬于帶有原始圖騰主義色彩的原始宗教活動圈里的品種。由此可見,“熱美蹉”(喪葬舞)并非單一的舞蹈形式,它包含了音樂、美術在內的各種藝術形式;在祭祀進行的過程中,所用的音樂、服飾、道具都有著深刻的文化內涵,音樂體現著傳統的宗教意識,服飾和道具融入了納西族對圖騰崇拜的意識,可以說“熱美蹉”(喪葬舞)是集多種藝術形式為一體的舞蹈祭祀,而在這種密不可分的聯系中,讓我們能夠從更多的方面來了解“熱美蹉”(喪葬舞)的內涵及形式。
三、 納西族“熱美蹉”的價值與保護傳承
(一) 納西族“熱美蹉”的價值
“熱美蹉”有著重要的藝術價值,它在整個社會所處的獨特位置,我們應深入的了解納西族這個古老而又獨特的民族。這是一種產生于氏族社會時期的原始舞蹈音樂,以其原始性、古老性、民族性和與眾不同的藝術性,成為彌足珍貴的樂舞活化石,同時它也具有創新性:一方面觀念具有明顯的自然崇拜和原始的鬼魂崇拜的特征是創新之一,使其意識能在民間習俗中遺存;另一方面無法用記譜方式準確記錄以供學習,包括聲音和舞步都要在年幼時較長時期的口傳心授實踐參與。并且,“熱美蹉”還是人類原始音樂的活標本,每一個參與者兼歌兼舞,以自己的聲部唱腔加入,在不能用統一的音階、音列去記錄,無法統一讀識的時期更顯彌足珍貴,音樂唱法方面,男聲部都統一于呵斥、呼喊性質的強音,女聲部則是用滾動式的喉頭顫音逼真地模仿羊哮聲與男聲部混聲共鳴,男女聲部天衣無縫地有機配合;舞蹈表演方面,與歌唱融為一體,動作自然流暢,男女手拉手,模仿獸類的幾個動作,按順時針方向成圈起舞前進。每一個參與者都無一例外曲調一致。歌唱與舞蹈,個人與群體,這是靈感上的默契和共性上的一致,也是“熱美蹉”無法復制的藝術特色。
(二) 納西族“熱美蹉”的傳承
納西族東巴文化精神之所以博大精深、活力充沛,就在于它的開放與兼容,從熱美蹉文化中可以看出,熱美蹉在形成發展過程中不斷吸收畬族和其他民族、民系文化的有益養分。這種和諧共存的理念延續到當下,形成了納西特有的舞蹈形式,納西人的文化精神需要在東巴文化精神中傳承發展,更應該融入現代的社會生活中,使納西傳統民俗文化與現代文明緊密結合,讓“熱美蹉”的藝術更廣闊深遠的發展,使東巴文化精神成為現代人應該發揚的精神典范,也是我們中華民族傳統文明所需弘揚的精神特質(見圖五)。
四、 傳承納西族“熱美蹉”的意義
當代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改變了納西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并漸漸地改變了納西人的思維方式、生活方式、價值觀念,外來文化的迅速傳播與傳統本土文化產生沖擊,傳統的文化活動不再是人民大眾唯一的文化活動方式。在納西族原始舞蹈賴以生存的空間日益窄小的情況下,必定會產生文化的交融與變異。在原始民族文化無可避免的被時代所要求變革的時候,我們要清楚地認識到,怎樣的變革才會有利于發展,怎樣的發展才會有利于納西族“熱美蹉”的提高。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只有在傳承本土文化的基礎上,原始的東巴文化才會有出路,才會被大眾所認可。
作者簡介:
陳果,廣東省廣州市,廣東省廣州市花都區職業技術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