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海 王光明
摘 要 本文分析了當前外國軍隊文職人員的建設現狀,運用數字論據和實踐理論分別從外軍文職人員的管理制度、職能崗位、擔負任務等方面作了分析研究。
關鍵詞 外軍 文職人員 建設
外軍中的文職人員,是按照規定的崗位聘用到軍隊中去工作,履行與現役同類崗位相應職責的非現役人員。因政治體制、經濟基礎、文化傳承等差異,各國稱謂也不盡相同。外軍文職人員包括文職官員、職員和雇員,是軍隊人力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地位作用反應了軍事和政治形態的效益效率追求。經過長時間的發展,外軍已形成了較為獨立、完善、科學的制度體系,并保持了一定先進性。
現代管理聚焦精準。第二次世界大戰后,英、法、美等國文職人員隊伍逐步正規,先后出臺了相應規定。如法軍的《軍隊文職人員條例》、英軍的《危機戰爭期間對文職人員的有關規定》《軍內文職人員條例》、前蘇聯的《職工勞動法》等等。其中美軍相關法治體系最為完善,既有《職位分析法》《退休法》等國家性法律,又有《文職人員手冊》、《文職人員制度改革法》、《國防部文職遠征隊計劃》等專門規章。隨著時代的發展,為解決制度老化嚴重的問題,美國國防部于2006年頒布《2006-2010文職人員基本戰略規劃》,進一步明確了美軍文職人員建設目標、職責分工及具體思路,為美軍文職人員隊伍建設提供了有力指導。2007年,美軍提出了“企業式人力資本全程管理模式”,把軍隊文職人員從事的全部職業劃分為8個職業群,涉及36個職業領域,涵蓋了700多個系列,并把每個職業群按照級別設計了由低到高的發展線路。2010年,美國時任總統奧巴馬針對軍隊文職人員應聘提出了“簡化招聘程序,幫助政府快速、高效地挑選人才”的具體要求,從而保證使文職人員崗位成為頂尖人才的從業選擇。從此,美國防部開始了一次大規模的人事制度改革,重新修訂能夠激發并保留優秀人才的保障機制。至2016年,改革工作效果明顯。
職能崗位深度融合。外軍武裝力量由現役和文職混合編成,科學構設主從關系,深度劃分主輔權責。美軍文職人員涉及1500個工種8大類職業;德軍文職人員主要分布在行政管理、勤務保障和裝備技術支持等部門;俄軍除了任職的高級文職人員外,還有2500余種以合同形式存在的崗位。海灣戰爭中,美軍后勤的通信與電子器材保障、倉庫系統等7個局的文職人員在戰場上執行保障任務。這些人不列入參戰總兵力,不直接參加戰爭,通過科學編組,與現役軍人深度融合,使專業技術力量進一步加強,使作戰效能得到全面保障。近年,美軍利用在太空戰、網絡戰方面的優勢,將大批文職編入新型作戰力量直接參與作戰,發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軍事能力突出新質。在太空、網絡等新型領域,外軍加快形成“新質”戰斗力,全球已超過50個國家建立發展了網絡戰部隊,吸引了大批掌握前沿科技的社會知識人才成為新型作戰力量的主體。僅美軍就有6200多名網絡戰士全部以文職人員編制遍布全球,美空軍航天司令部在太空反制、太空保障、太空力量加強、太空力量運用四大領域也編制了大量文職人員。第四心理大隊編制了大量文職人員從事心理服務工作;國防部專門從事心理戰輿論傳播工作的文職人員就超過5000人。除此之外,美軍文職人員在新型軍事能力規劃方面也發揮著重要作用,他們在高層承擔任務需求分析、任務領域評估、任務方案分析和一體化投資分析等四個階段的工作,通過查找能力缺陷、明確能力需求、提出改進意見和制訂投資計劃,來實現既定遠景目標和戰略任務。
服務需求主體明顯。近年,世界強國軍隊紛紛在基礎理論科學和自然科學技術方面創新發展,推動武器裝備發展速度空前,甚至引發了作戰理論、戰爭形態、作戰樣式等一系列變化。為適應這種趨勢,各國軍隊主動求變、奮力改革,全心打造“精致”軍隊。俄軍在完善聯合作戰指揮體制的同時,組建了125個常備旅,并將無人機大隊改編成了混合無人機團,國防部人員由5.1萬裁至1.3萬,改革之初文職人員為80萬,至2016年文職人員規模擴大至88.47萬,呈現明顯擴大趨勢。美軍實施“亞太再平衡”戰略以來,陸軍快速向多能、一體、小型方向發展,海軍強調“前沿存在”、“全域介入”,空軍向“全球警戒、全球到達、全球力量”目標邁進,網軍突出“主動防御”“主動進攻”,海軍陸戰隊注重打造輕型遠征力量。一系列措施,保證了美軍更加精致,也給擴大文職規模帶來更多機遇。2014年,美空軍文職為18.78萬人,美國防部及直屬司局文職為20萬人。奧巴馬任職期間,現役人數消減了8%,文職人員增長了7%。在海灣戰爭、阿富汗戰爭和伊拉克戰爭中,美軍本著戰爭需要的原則,大力調整歸并各類機構,對文職人員擔負的支援保障任務有增無減,涉及到醫療保障、武器維修、建筑實施、通信聯絡等影響戰爭進度的方方面面,戰場已經對文職人員形成絕對依賴,被視為美軍全球戰略的堅強后援。
(身份證號碼:[1]132425198103222615;
[2]412702198807185591)
參考文獻
[1] 童蘊河.軍隊文職人員,國家武裝力量的三大支柱之一[J].國防參考,2017(08).
[2] 張怡.我軍與外軍文職人員比較研究[J].時代教育,2010(04).
[3] 黃曉波.非現役文職人員管理初探[J].經濟研究導刊,201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