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斐然
摘 要:生態城市規劃要從自然生態和社會心理兩方面去創造一種能充分融合技術和自然的人類活動的最優環境,誘發人的創造精神和生產力,提供高的物質和文化生活水平。本文從主要立足于生態城市的規劃與設計,探究分析生態城市規劃中所涉及的內容,并就如何實現城市生態系統動態平衡,如何有效地調控人與環境關系等進行更詳細的探討,進而對生態城市的規劃與設計提出了相應的規劃與設計理念。
關鍵詞:生態城市;規劃;生態設計
前言
生態城市是城市生態化發展的結果,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生活的質量要求也在越來越苛刻,當下,生態省、生態市、生態縣甚至生態村的建設正在我國如火如荼地進行。生態規劃亦在全國各地呈現出蓬勃發展的勢頭,因此,很有必要根據對生態城市的規劃與設計進行探究,并要結合我國當前的可持續發展理論的理念,對生態過程、景觀格局、生態風險以及土地質量等進行相應的生態學評估。
一、生態城市規劃與設計的概述
以建設生態城市為目標,生態城市規劃與設計是將社會經濟自然等各要素融為一體,并結合生態學的相關原理、理念,將規劃科學和系統科學有機結合起來,去規劃和設計人工生態系統中的各種關系,從中找出最佳生態位,進而提出人與城市復合生態系統相協調的優化方案的規劃。
二、生態城市規劃與設計的內容
1、調查生態要素
該工作主要是通過實地取證、測試與遙感技術應用等方法調查規劃區域內的社會、環境與經濟等方面的資料,為充分了解規劃區域的生態特征、生態潛力與制約提供基礎,便于以后的規劃與設計工作。
2、建立評價指標體系
對于生態城市的規劃與設計,建立與之相適應的評價指標體系將有著重要的意義,將會指導城市規劃方向的發展。因為,評價指標體系是描述和評價某種事物的可量度參數的統稱,通過采用系統工程中的德爾斐專家咨詢法等,在參考和借鑒傳統指標的同時,結合具體城市的生態系統特點,從協調社會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系著手,建立一套科學、合理的評價指標體系。
確定生態城市規劃的長期目標與近遠期目標,同時,要使相應的年限同城市總體規劃的近、遠期目標相一致,這樣可以將形成一個協調、同步、互補的規劃體系與方目標。
3.生態功能區劃與土地利用布局
生態功能區劃――是進行生態城市規劃的基礎,相關部門應該根據城市生態系統結構特點及其功能,將整個城市劃分許多為不同類型的小單元,研究其特點、結構、環境及其承載能力等情況,進而為各生態區提供管理依據。區劃的方法一般采用數值聚類法等,操作過程中,可將土地利用評價圖、工業和居住適宜度等圖紙進行疊加,并結合城市建設總體規劃進行綜合分析與功能分區。
生態城市土地利用的布局將直接影響今后城市生態環境質量,所以,在城市的生態規劃與設計中都必須結合當地情況,科學、合理地進行土地利用的布局。同時,還要對城市用地狀況與環境條件的相互關系進一步的研究,并按照城市的規模、產業結構以及城市總體規劃和環境保護規劃的要求,提出調整用地結構的建義和科學依據,促使土地利用布局趨于合理。
5、進行與人口相適應的規劃
人類的生產和生活對城市生態系統的發展起著關鍵性的作用。通過分析探究,在生態城市規劃與設計過程中,只有分析人口分布、自然增長率、機械增長率、人口密度、人口組成以及人口流動等基本情況,進而確定近、遠期的與人口狀況相適應的生態城市規劃,才能科學地提出城區人口密度調整措施與提高人口素質方法和把握生態人口規劃的方向。
6、環境污染綜合防治規劃
環境污染綜合防治規劃是生態城市規劃進程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應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進而制定出污染綜合防治規劃,例如對控制主要污染物的排放總量等,并通過數學模型來定位生態城市環境的發展趨勢,分析不同發展時期環境污染對城市生態狀況所產生的影響,同時,按功能區實行分區生態環境質量管理,逐步達到生態規劃目標的要求。
7、規劃生態資源利用與保護
從調查分析可知,在城市建設與經濟發展過程中,對自然資源的浪費和不合理使用的現象隨處可見,同時,掠奪式的開發將會使人類面臨資源枯竭的危險。所以,生態城市規劃相關部門應根據國土規劃和城市總體規劃的要求,依據具體城市社會的發展趨勢與環境現狀,制定出相應對大氣、水、土地資源、動植物物種資源等的合理開發利用與保護的規劃措施,進而確保生態城市建設的順利進行。
8、規劃生態城市的綠化帶
在生態城市的規劃建設過程中,城市綠化必須放在重要的地位,將治理污染與綠化建設有機結合起來,規劃城市中的生態區域,并根據城市的地質特征、氣候、河湖等情況,科學地規劃城市綠地,給城市各類綠地制定出相應的用地指標,合理安排整個城市園林綠地體系的布局形式,還要維持城市的生態平衡,合理布置物種結構,并進行綠化效益的估算,進而形成一個點、線、面相結合的城市生態綠地系統。
三、生態城市規劃中的生態學原則
作為一個復雜的、高度人工化的生態系統――城市具有波動性大和依賴性大的特點,缺乏像自然生態系統那樣較為完善和諧的自控機制,所以,在生態城市規劃與設計中,我們應用生態學的原則去探究城市內部各要素之間的關系,充分開發傳統城市中未被利用的人力、物力和環境資源,使得城市居民處于一個與自然和諧的居住環境中,同時,有利于維護城市的生態平衡。
1、整體性原則:①城市發展與環境質量的平衡,不僅要求我們充分了解城市生態系統結構,還要在城市規劃設計中對城市環境實施容量控制。而環境容量是指環境可承受的既定利用方式的綜合上限,包含土地容量、綠化容量以及人口容量等。同時,在注重經濟與環境平衡的基礎上,優化城市的生態結構,合理規劃城市與郊區、鄉村的布局;②注重整體與局部的關系,也就是要強調區域性,因為生態問題的發生、發展都離不開某一特定的區域,所以,在生態城市的規劃進程中要將城市放在特定的區域,從大的背景設計人工化環境在區域內的布局和利用。
2、再生與節能原則:生態系統中強調物質的循環和能量的交換,兩者息息相關,同時進行。一方面是新物質不斷合成,而另一方面則是舊物資的不斷被分解為其他可利用的資源,這樣反復地循環進行,進而構成了整個城市生態系統的基礎,促使生態城市的發展。
結語
城市走生態化發展道路、建設生態城市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建設生態城市離不開創造性的規劃設計,創造性的規劃設計需要前瞻性的理論指導。因此,在城市規劃和設計進程中,我們既要充分利用自然資源的同時,更要尊重大自然規律,時刻注重著保護生態平衡,才能持續利用大自然賜予人類的寶貴財富,推進生態城市規劃的發展,提高城市居民的幸福感。
參考文獻
[1]吳興中.淺議生態城市規劃設計[J].中國高新技術企業,2009,(24).
[2]游根生.生態節能型居住區規劃方法與措施探討[J].科技創新導報,2008,(23).
(作者單位:哈爾濱市城鄉規劃編制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