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參軍
20世紀70年代,一部名為《閃閃的紅星》的電影轟動全國。因為這部電影,人們記住了電影的主人公——“潘冬子”。然而,很多人并不知道,“潘冬子”的原型之一竟然是少林寺走出的傳奇將軍許世友的長子許光。
傳奇將軍的傳奇兒子
1929年,鄂豫皖紅色革命根據地,紅軍將領許世友與結發(fā)妻子朱錫明的第三個兒子降生了,這是他們所生育的三個兒子中唯一存活下來的一個。許世友給這個兒子取名黑伢(后改名為許光)。在黑伢2歲多時,鄂豫皖根據地失守,許世友隨紅四方面軍從大別山轉戰(zhàn)川陜,從此與家人失去了聯系。
許世友的母親果斷連勸帶逼讓兒媳改嫁,此后,不滿3歲的許光跟著奶奶、姑姑,留守在大別山革命老區(qū)堅持對敵斗爭,他7歲的時候就參加了兒童團。經過與反動派無數次九死一生的殘酷斗爭,許光成為解放后大別山老區(qū)僅存的5萬幸存者之一,有幸活了下來。
1948年,19歲的許光在父親戰(zhàn)友王樹聲的幫助下,與父親許世友得以團聚。隨后,許光被送往山東軍區(qū)文化速成中學學習。許光少年時期的成長經歷被他的班主任老師李心田了解后,以他為“潘冬子”的主要原型寫出了經典著作《閃閃的紅星》。后來改編拍攝的同名電影《閃閃的紅星》,風靡全國。
替父盡孝告別軍營
從文化速成中學畢業(yè)后,許光又相繼在華東軍政大學、第一海軍學校等院校學習,成為新中國成立后我軍第一批擁有本科學歷的海軍軍官。畢業(yè)后他被分配到北海艦隊,曾先后6次立功受獎。
似錦前程已經鋪開,許光再次經歷人生的重大轉折。許母因想念孫子、惦記兒子,常到部隊探望,可又不習慣在城市居住。為了讓年事已高的母親有個幸福晚年,許世友經慎重考慮,決定將兒子調回河南新縣家鄉(xiāng)工作,讓兒子代其盡孝。以大局為重的許光毅然服從父親的決定。
1965年6月,許光成為新縣人武部的一名普通參謀。他邊工作邊照顧奶奶。半年后,94歲的奶奶去世,許光原先的部隊有意讓他重返軍營。時任南京軍區(qū)司令員的許世友問兒子:“你想不想回海軍?”許光沉默了10分鐘,生平第一次拒絕了父親。這一次的拒絕,意味著他已決心扎根家鄉(xiāng)。
許光以在部隊的干勁,為老區(qū)建設做出貢獻。1969年春,許光負責籌建新縣千斤鄉(xiāng)159微波站,當時山上沒有道路可走,所有機械設備全靠肩挑背扛,就連幾噸重的水泥桿也只能靠人一步一步搬到山頂。20世紀70年代初,許光帶著民兵鋪設高壓線路時,也始終與民兵同吃同住同勞動,不分白天黑夜地拼命干。
回到新縣,許光先是在武裝部一干就是20年,直到轉業(yè)還是老副團。許光曾對父親承諾:絕不利用父親的影響為自己謀一點私利,父親活著如此,去世后也如此。1992年,許光從縣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崗位上退休。早在1948年,許光就在部隊穿上軍裝,許多證人也健在,如果他找人證明可辦理離休,但他還是選擇辦理退休。面對同事的不解,他說:“比起犧牲的老紅軍后代,我現在很幸福。”
在沒有暖氣的房間里走完一生
在許光的二兒子許道侖眼中,父親雖嚴厲,但對母親楊定春卻非常溫柔,兩人相伴半個多世紀從沒紅過臉。楊定春在50多歲時患上肺氣腫,發(fā)作時生活不能自理,許光一直悉心照顧妻子。
許光對親友堅持自己的原則,對子女更是這樣。他擔任縣人大副主任時,大女兒許道江在北京工作,當時交通不便利,女兒每次回家探親都要坐4個多小時巴士從信陽到新縣。即使買不到票,許光也從未用單位的車接送過女兒。每次見面,他總是叮囑女兒:要生活低標準,工作高標準,給黨爭光,不要抹黑。
2012年,許光體檢時被查出肺部有陰影,但他拒絕女兒請來的專家,從而錯過最佳手術時間。最后在子女們的勸說下才去廣州軍區(qū)武漢總醫(yī)院治療。由于擔心醫(yī)療待遇超標,他提出“三不”:不用進口藥、不做過度治療、不給子女添麻煩。在得知自己患的是肺癌后,許光堅持出院回家。2013年1月6日,在家鄉(xiāng)沒有暖氣的房間內,許光突發(fā)心肌梗死離世,走完他84歲的傳奇人生。此前,許光立下遺囑:將自己的全部積蓄20萬元,捐獻給新縣,用于老人及兒童福利事業(yè)。
(摘自《黨史縱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