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貽辰
陳杰覺得自己一直在輸。自從發現父母深陷保健品和投資騙局后,這個43歲的成都男人就開始節節敗退。他無法攔下一個接一個被父母帶回家的“好項目”,也沒能追回家人被騙走的投資款,他甚至一度不能主導半身不遂的母親如何進行康復治療——比起正規醫院,家人選擇四處向“神醫”求藥。
他發現自己被卷進了一場爭奪父母的“拔河賽”,用盡全力卻眼睜睜看著父母滑向騙子那邊。他辭掉工作,創辦了一家公司,專門“防止老年人上當受騙”。他決定,死磕那些騙子。
“趕不上騙子進化的速度”
陳杰以公司的名義開設了一個微信公眾號,專門受理受騙的老人及其家人的投訴。根據老人提供的資料,陳杰免費對他們的消費或投資行為進行分析,再給出具體的維權建議。這些經驗,都是他為父母的事奔走時攢下的。
媒體報道后,公眾號后臺每天都能收到幾十條留言和投訴。他把所有心思用在上面,隨時準備跳上公交車,從城西跑到城東,去政府相關職能部門挨個反饋情況。手機永遠掛在脖子上,“方便拍照取證和接打電話”。
他加班加點地總結保健品詐騙、醫療詐騙等13種詐騙形式的特征,每一種都附上投訴和維權的熱線及方法。他還計劃拍一些利于傳播的小視頻,教更多人分辨騙子。
他覺得“趕不上騙子進化的速度”。最近他發現,就連在以前他認為和保健品騙局沒什么聯系的農村,也有人從城里帶“好東西”進來,把劣質的洗腳盆賣出幾千元的價格。
在他看來,騙子從最早的鉆空子到如今發展成一個龐大的產業,行騙方式和套路都在不斷演進。與此同時,“社會大眾還把老人被騙當成稀松平常的事,認為很輕易就可以預防?!标惤苷f,他感受到的最大困難是“老年人身邊的人不把這個當回事兒”。
陳杰曾經也是個不把這當回事兒的人,直到今年3月他發現,家里的抽屜塞滿了母親胡效敏幾年來攢下的各類借條、協議和投資證書,這位70歲的老人把80萬元的積蓄悉數砸了進去,只為“幫助國家解決困難”和“給兒子孫子留點兒遺產”。
母親癱瘓有些日子了。發現自己可能被騙后,她邁著越來越沉重的步子,把這些遍布成都市的公司反復走了幾十遍。但一次次奔波后,等來的只有閉門羹。后來,胡效敏得了腦梗塞,再也抬不起腿去要錢了,才向兒子坦白一切。陳杰整理母親的各個投資項目,挨個兒求證、投訴、反映意見??墒?,騙子公司早已人去樓空。
“不是提醒父母一兩句就能預防的”
身為退伍軍人的父親也一直瞞著家人,在一個“老戰士俱樂部”做理療,買“神藥”。這個老人甚至宣布,要把妻子送到俱樂部里請“專家”治療。到了母親該去醫院做康復訓練的日子,父子倆為了胡效敏的去向鬧得不可開交。陳杰跑去了那個“老戰士俱樂部”,抄起椅子就開始砸,出完了氣,他發現自己又輸了,“我可以砸掉那些地方,卻依然挽回不了家人。”
這種無力感,他在成立公司后常常也能感受到。有人向他訴苦,父母怎么也不聽勸,證據擺到面前也不信,“跟騙子更親”。
這種感覺,陳杰明白。幾個月前的一個周六,送完孩子上輔導班,他趕去父母家,只看到空無一人的屋子。母親的電話無法接通,他找遍了周邊的街道,給所有親人打電話,沒人知道父母的去向。當晚,他報了警。
幾天后,父親在電話里告訴陳杰,自己開車帶胡效敏去北京“治療”了,“三個月就能重新站起來”。掛上電話,陳杰哭了。
他開始一點點詢問母親受騙的經過。越問越是心驚——公交車站、超市賣場,甚至是小區樓道,傳單和騙子無處不在。他們從做檢查、提菜籃子開始,一步步發展到去家里打掃衛生一起做飯,再成了干兒子和干女兒,最后老人理所當然地被騙。
“這不是提醒父母一兩句就能預防的?!标惤軗u搖頭,說,“就像是赤身肉搏的人面對著飛機坦克,組織嚴密的對方研究了你的性格、心理,一點點用套路攻破,別說老年人了,這樣研究我們,誰能拍著胸脯保證不會受騙?”
贏的可能性太小了
整日坐在輪椅上的母親心疼他,祈求每一個來訪的客人,“幫幫他嘛,幫幫他嘛”。陳杰知道,幫助他的人已經很多了,比如家附近的彩票店、水果店和家政店無償為自己掛起了宣傳海報,水果店的老板娘甚至還會幫他主動給老人發“反詐騙的傳單”。
還有越來越多的大學生志愿者加入他的公司。他們和陳杰曾一起為一個八十多歲的老人服務,老人給老伴治病的錢被騙去買了保健品,他們跑了很多個部門,反映了很多問題,寫下了很多說明,但銷售保健品的公司早早地溜之大吉。陳杰說,“老人被騙后,會受到來自家人的二次傷害。我們傾聽他們幫助他們,哪怕只是給他們多一點點的心理安慰也是好的?!?/p>
一個“每天都能看到老年人被騙”的年輕人說,陳杰像是為這些老人開了一個“心理康樂中心”,陪伴那些因受騙而不安的老人,“就這一點,我就特別特別敬佩他”。
只是,這場“拔河”比賽,陳杰贏的可能性還是太小了。
他把母親送到正規醫院,開了藥,還安排了康復治療的療程。但當他去家里探望母親時,卻經常發現一排排沒有包裝標簽的“神藥”,一問,都是父親拿回來的。
甚至,就連公司會不會明天關停他也說不準。面對強硬的父親、人身安全的威脅,這家注冊金額僅10萬元、員工僅1人的公司隨時可能倒閉。但他愿意“永不放棄,永遠嘗試”。
(摘自《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