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健美
有這么一套書,說來有趣。作為一套圖書,它卻在1998年摘取了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這是該獎項自設立以來,第一次授予一套科普圖書。幾十年來,這套書出了6個版本,累計發行量超過1億冊。它就是《十萬個為什么》。
書名原是借來的
1958年那會兒,曹燕芳被家中小兒女給問煩了。這是為什么?那是為什么?從天上的星星月亮,到地上的樓房汽車,孩子們看見什么,就纏著她問什么,還常常要打破砂鍋問到底。
曹燕芳當時30多歲,是上海少年兒童出版社第三編輯室的一名編輯。她所在的三編室,專門負責編纂少兒自然科學圖書。1958年前后,三編室一口氣出了不少科普圖書,可惜都簡單生硬。也不知是誰先挑起的想法:咱們編一套真正有分量的少年科普圖書吧!
曹燕芳想起了自己孩子喋喋不休的問題,她一尋思:“干脆就出本回答問題的書,一問一答,讓孩子們自己看!”書名叫什么好呢?大家有空就討論,幾十個名字琢磨了一遍,還是覺得叫《十萬個為什么》最好。
不過,這個名字并非三編室的原創。蘇聯著名科學文藝作家伊林曾寫過一本科普讀物,上世紀二三十年代被譯成了中文。書的扉頁上印著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吉卜林的一首小詩:“七千個在哪里,五千個怎么辦,十萬個為什么。”書在譯成中文時就用了《十萬個為什么》的書名。借用就借用唄,只要合適就行!《十萬個為什么》的書名就算確定下來了。
那么多“為什么”
哪里來?
為了更貼近孩子,編輯們決定:向孩子們征集問題!1960年下半年,三編室印好了一萬份問卷。上面的問題很簡單,請你提一些你想知道的“為什么”。
三編室發動起幾十所中小學、少年宮、少年科技指導站的孩子們來提問題。兩三個月后,收回的六七千份問卷就堆滿了兩個大抽屜。
直到今天,幾位老編輯依然記得孩子們提得最多的問題:先有雞還是先有蛋?人是不是猴子變的?現在猴子還能不能變成人?冰棍為什么會冒白煙?
這些來自小腦袋瓜的問題,讓編輯們驚喜萬分。原來,日常生活中有那么多饒有趣味的問題,可惜只有孩子們的眼睛才能發現,大人們早就熟視無睹了。
編輯們也自己找題目,而更多的“為什么”,則來自相關領域的科學工作者。
誰來回答“為什么”?
從某種意義上講,找作者,比找選題還要麻煩。懂科學的人稿子寫得都比較生硬;文筆好的人,又不懂科學知識。這是讓編輯們感到最頭疼的事兒。每回約稿子,編輯們總要反復叮囑作者,不要太難懂,要像給你家小孩講故事那樣來寫。說到最后,連編輯們自己都覺得有點婆婆媽媽,干脆自己動手寫出幾篇樣稿,隨題目寄給作者,以供參考。
約稿對象往往是科研人員或者教師,但也有例外。當時曹燕芳手頭還在編輯另一本書,書名叫《碳的一家》,作者來自北京大學,別看他剛上大二還是個學生,但寫出的文字通俗易懂,把枯燥的化學元素“碳”介紹得頭頭是道。曹燕芳突然冒出個念頭,能不能請這位素未謀面的年輕人寫幾個“為什么”試試看?
1960年5月,一封署名三編室、蓋著出版社大圖章的書信郵寄到了北京大學化學系。信皮兒上,收信人名字寫得端端正正:葉永烈。
葉永烈如今已是全國知名的傳記文學作家,當時葉永烈的文稿讓曹燕芳很滿意,又寄去了更多題目。最后,這位年輕的作者總共寫了300多個“為什么”,成了第一版《十萬個為什么》中寫作篇目最多的人。
《十萬個為什么》的第一分冊“物理”在1961年4月正式出版,到1962年的下半年才陸續出齊。8本分冊一共收錄問題1484個,總計100萬字。
(摘自《北京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