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濤
在美國歷史上,一起震驚全美的虐童事件催生了世界第一個保護兒童的機構,一個小女孩用自己的悲慘遭遇改變了美國無數被虐待兒童的命運。
一個恐怖的故事
“我的名字叫瑪麗·埃倫·威爾遜,我不知道我有多大,媽媽幾乎每天都鞭打和毆打我,我從未被親吻過,我從未被允許同其他孩子一道玩耍,我也從不敢跟任何人說話,因為如果我這么做的話,我會遭到鞭打。每當媽媽出去時,她總把我鎖在臥室里,我從未去過外面……”這段讓人心碎的陳述出現在1874年4月10日美國紐約法庭的受害兒童證詞中。
1864年,小瑪麗出生于紐約一個普通人家,父親在她出生后不久就死于南北戰爭,母親疲于生計,無力照顧她。在小瑪麗兩歲時,她被移交給紐約市慈善機構。后來,一對夫婦——托馬斯·麥考馬克和瑪麗·麥考馬克利用偽造的文件領走了小瑪麗,這成為小瑪麗噩夢的開始。托馬斯在收養小瑪麗后不久去世,隨后他的妻子再婚嫁給弗朗西斯·康諾利。
改嫁后的養母脾氣越來越差,她將自己生活不順心的怒氣發泄在小瑪麗身上。漸漸地,鄰居們開始懷疑這家人發生著“不尋常的事情”,熱心鄰居找到在附近工作的宗教人員埃特·安杰爾·惠勒,一起混入小瑪麗生活的公寓后,見到的場面簡直無法用語言來形容。
艱難打破僵局
惠勒選擇報警,但警察要她必須提供侵犯人身的證據,孩子傷疤和淤傷的目擊者陳述及惡劣生活條件的證據并不充足。那時,防止虐待兒童的法律尚未出臺。雖然惠勒四處奔走,講述小瑪麗的危險處境,但地方政府仍然視若無睹,不愿采取行動。福利院說,如果救出小瑪麗后可以接收她,但在解救出來之前,福利院無權將小女孩從養母手中接走。
在到處碰壁的情況下,惠勒最終求助于美國防虐待動物協會創始人、律師亨利·伯格。伯格很震驚:“我們已經有了保護動物的法律,居然沒有保護孩子的法律?”伯格向法官表示:“這個孩子也是動物,如果她作為人類無法受到公正的對待,那么至少她也應該享有街上的狗所擁有的權利。她不應該受到虐待。”在鄰居的證詞支持下,伯格靠著反虐待動物法案,成功將小瑪麗帶離那個暴力家庭,并將康諾利夫人告上法庭。
最終,1874年4月27日,法庭宣判小瑪麗的養母康諾利夫人襲擊和毆打罪名成立,她被判入獄一年。小瑪麗先被送到慈善機構撫養,不久惠勒和小瑪麗的親戚獲得了她的監護權。
小瑪麗改變了美國很多兒童的命運。很多美國人在關注這起案件的同時也開始思考怎樣才能保護兒童健康成長。就在小瑪麗案宣判后數月,案件起訴人格里和伯格創建了紐約防虐待兒童協會,這是美國和世界第一個保護兒童的機構,1912年美國國會通過法案創建美國兒童局,兒童局成為全球首個聚焦于維護兒童福祉的全國性政府機構。
(摘自《環球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