輸液時,輸液器中的小氣泡會引起有些患者的恐慌,他們認為只要空氣進入到血管中,就會引起身體不適甚至死亡,于是要求護士來排除氣泡。那么,輸液滴管內有空氣,一定會進入體內致命嗎?
一次性輸液器工作的原理為在大氣壓力作用下,瓶內液體順著較細的輸液軟管流入滴斗,當滴斗水柱壓力大于靜脈壓時,瓶內的液體順著軟管流入靜脈。
輸液時,滴斗內液面一般需保持在滴管內1/3~2/3液面,液面過低或過高都不利于觀察輸液的速度(點滴快慢)。如果輸液器的滴斗內有液體時,其上方輸液管道的空氣是不會進入體內的。但如果一瓶液體輸完時,滴斗內滴空未及時更換,這時會看到大段空氣進入下段輸液管。很多人以為空氣馬上會順著輸液管進入體內,于是開始緊張。其實,因為靜脈壓與大氣壓持平,輸液管內至少還會保留有20厘米左右的液柱。這段液柱,如果沒有外界壓力,是不會進入患者體內的。
如果因外力影響,滴斗下方有空氣進入血管,確實能引起人體氣體栓塞,但還要視進入人體氣體量的多少而定。少量空氣經輸液管進入靜脈,回心后經過肺循環時可分散到肺泡毛細血管,與血紅蛋白結合;或彌散至肺泡,隨呼吸排出體外,因而不會造成大的損害。
(摘自《中老年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