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 茜
在高等教育籌資活動中,其核心和關鍵就是籌資機制的建立和完善,包括組織結構和制度建設。機制指的是有機體內部要素結構、功能及各要素之間相互聯系、相互作用調節的方式。高校籌資組織機制是指高校為籌措辦學資金,構建的籌資組織及其相互間所形成的內在關聯和運行方式。
高校籌資制度建設是指約束高校進行籌資的相關行為模式,是國家法律法規、規章、條例及意識形態等所規范的正式和非正式的規則集合。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普通高校要改革和完善自己的籌資機制,明確籌資職責,遵循制度要求,制定科學的籌資計劃,使籌資效率提高,是高校籌資機制得以實現的具體形式。
高等教育是準公共產品,地方普通高校撥款由省級財政部門劃撥,目前財政撥款采用綜合定額加專項補助模式,這種條塊分割的經費分配制度實質是一種資源約束型的制度,其問題在于綜合定額的不科學性,不能夠較大程度地發揮資金使用效益,不能充分將劃撥給學校的資金和按社會需要辦學掛鉤。這種模式不利于教育資源的合理配置,難以發揮調節教育供求關系的作用,不利于辦學效益的提高。

從免費制度到收費制度的實施是我國高等教育自身發展的必然要求,但學費標準的增長,已超出了一些普通居民的經濟支付能力,尤其對低收入家庭子女,存在一定程度的困難,影響了其受高等教育的積極性,違背了高等教育本應體現的公平公正原則,教育資助體系覆蓋面還有待加強,因此再通過提高學費收費標準,進行辦學資金的籌集,其擴展空間已十分有限。
我國與國外捐贈文化的差異較大,這種差距主要表現在捐款規模數量過小、捐贈范圍過窄、捐贈形式單一等方面。主要原因是:我國捐贈管理工作起步較晚,很多普通高校對所籌資金的使用和管理沒有做到透明化、清晰化、公開化,缺乏專業的、具有資金運作能力的人員和工作機制,同時社會各界對教育捐贈的認識度不夠,還沒有形成對院校進行捐贈慈善行為的文化。政策和激勵措施也不到位,缺乏捐贈方面的優惠措施、規范化的制度和執行程序,制約了捐贈資源的拓展。普通高校還存在“等、靠、要”的依賴思想,沒有真正樹立起運用資本運作手段籌資的主觀能動性,籌資理念相對滯后。
我國《擔保法》等相關法規,對高校的貸款設定了各種限制,另外對高校發行教育債券、教育彩票等籌資方式,目前也缺乏明確的法律依據,這些法律上的障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高校的籌資行為,使聚集閑散資金無法得以實現。
國外高校都非常重視籌資管理工作,在全體教職員工中培養籌資意識,要求校長具備籌資能力,并成立專門的籌資機構,其人員構成多樣化、復合化,專業化水平非常高。而目前我國普通高校對籌資工作的認識還不到位,重視度不夠,還沒有將籌資工作納入到學校發展戰略規劃中,普遍缺少專門的籌資機構和良好的籌資機制,有關籌資的職責尚未真正落實,學校籌資的計劃性、科學性、效益性受到了一定影響。
改革政府對普通高等學校的財政撥款制度,要遵循一定的原則,就是“效率優先、兼顧公平”。引入適當競爭機制,將績效評價與撥款結合起來,在保證高等教育發展基本所需的基礎上,加大獨立性的績效指標撥款權重,使財政投向和高校所需經費之間達到最優化匹配。這樣可以推動高校更加注重教育質量和效益,有利于提高教育資源的利用率。強化政府投入的法律保障體系,使高等教育撥款、教育資助體系撥款、科研項目撥款逐步向基金制過渡,通過撥款制度的進一步確定,形成普通高校競爭機制。
普通高校對學雜費的管理已高度重視,采用線上線下多種形式方便學生繳費,加大資助力度設置多種形式的獎助學金,不斷完善助學貸款審批和管理制度,制訂勤工助學計劃減輕經濟困難學生費用方面的負擔。在目前管理工作基礎上,建議應建立收費標準聽證會制度,讓交費人具有知情權,保證收費制度的科學性和有效性。不斷擴大學生資助體系額度、受助范圍,使更多學生得到適當的資助。還應建立差別收費政策,兼顧公平與效率,參照辦學成本,不同類別、聲譽、性質的學校,不同專業、不同地域的收費標準應有區別,進一步健全學費管理機制。
借鑒發達國家管理社會捐贈經驗,在捐贈政策上,進一步加大對捐贈者的稅收優惠政策,健全相應的捐贈激勵機制,鼓勵社會捐資助學。不斷提升全民公益慈善意識,形成整個社會的捐贈文化。同時建立捐贈監督機制,專款專用,對資金使用后的收效進行評估,并及時向社會捐贈主體進行反饋,強化學校的捐贈管理,提升捐贈者對資金使用的滿意度。積極運用金融手段、構建高等教育和資本市場相結合的籌資平臺,建立捐贈主體信息庫,做好資金來源的信息管理。這樣才能為高校教育注入更多的資金,促進普通高校長足發展。
普通高校資金來源非常單一,自身的籌資能力較弱,籌資渠道的拓展還需要法律法規的支撐。國家相應的教育管理部門應大力支持,積極主動調研,采納具有經濟、教育等權威性專家的意見,規定出發行教育彩票、教育債券等的程序、原則、發行方式、收益、用途及監督等方面的具體要求,形成一定的法律法規,以有據可依。面向社會和個人,允許其購買,參與高校的投資,普通高校更是要加強管理,按照法律規定嚴格使用所籌集的資金,確保其全部用于教育,杜絕浪費現象的發生。
普通高校應成立專門的籌資協調機構,由財務處、國際交流處、科技處、后勤管理處、審計處等部門聯合組成,定期集中研討,負責制定有關籌資政策,聯系社會各界,加強校企橫縱向合作,引導并落實科技成果轉化,推動籌資計劃和措施的實施,負責建立合作機制,拓寬發展平臺,使學校相關二級單位與社會各方的合作協調順暢進行,為學校帶來更多的經濟效益。
總之,普通高校應充分發揮自身的主體作用,在國家健全各種籌資保障機制基礎上,合理架構,逐步完善自身的籌資管理制度,規范籌資組織機制,實施可行的對策,協調運作,真正使高校籌資工作脫離面臨的困境,得以順利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