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賢仕
十九大報告提出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論斷,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做了新判斷,對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點領域做了新規劃。新時代要求我國企業在優化資源配置、產品服務創新、保護生態環境、提高生產效率、構建和諧勞動關系、投身精準扶貧等方面發揮更加積極的作用,在更高水平上履行社會責任,這為我國企業社會責任的發展提供了行動指南。本文以常州上市企業為例研究企業社會責任與競爭力的關系,旨在檢驗企業履行社會責任是否會影響競爭力的高低,實證結果又將影響企業能否把積極履行社會責任納入自身長遠發展的戰略目標中,因而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企業社會責任是指企業對股東承擔責任的同時,還要承擔對債權人、供應商、員工、消費者、政府、社區以及環境等利益相關者的責任。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經濟的發展,企業履責程度直接影響企業的聲譽、口碑,進而奠定企業獲得競爭力的基礎,提升企業競爭力。本文從利益相關者即股東、債權人、供應商、員工、消費者、政府、社區七個維度提出假設:企業對股東、債權人、供應商、員工、消費者、政府和社區履責對競爭力影響均呈正相關。
截至2017年12月,常州共有上市企業53家,在剔除上市企業數據缺失和個別特殊極端樣本以后,最終得到了46家上市企業2015-2017三年138個樣本數據。數據主要來源于國泰安數據服務中心、滬深證券交易所和企業官網。
因變量即競爭力,以近三年凈利潤增長率度量。因為該指標能夠體現企業的經營成果和利潤增長趨勢,較好地反映了企業競爭力水平的高低,避免因個別年份利潤增長異常而對企業發展潛力的誤判,將其作為企業競爭力指標較為恰當。自變量即企業社會責任,主要以股東、債權人、供應商、員工、消費者、政府、社區這七類利益相關者衡量企業的社會責任(見表1)。
根據選取的變量指標,建立多元回歸模型檢驗企業社會責任對競爭力的影響程度。具體回歸模型如下:

本文將對46家樣本企業的相關數據,運用SPSS24.0分析軟件對所建模型中的變量進行皮爾遜相關性系數檢驗,使用雙尾顯著性檢驗來檢驗各利益相關者社會責任與企業競爭力的相關性(見表2)。從表2可以看出,因變量近三年凈利潤增長率與自變量X1資本保值增值率、X2現金流量負債比率、X7社會捐贈率在5%的水平上呈現出顯著正相關的關系,和自變量X5成本費用利潤率、X6實際繳稅率在1%的水平上呈現出顯著正相關的關系;因變量近三年凈利潤增長率與自變量X3應付賬款周轉率呈現出低度正相關關系;因變量近三年凈利潤增長率與自變量X4職工獲利水平之間存在低度負相關關系,但這種關系表現的不顯著。從整體上來看,企業履責狀況與競爭力之間存在較明顯的相關關系。
為了使研究更加具有說服力,本文使用反映社會責任的七個指標與反映企業競爭力的近三年凈利潤增長率進行多元回歸分析(見表3)。從表3可以看出,X1資本保值增值率、X2現金流量負債比率、X3應付賬款周轉率、X4職工獲利水平、X5成本費用利潤率、X6實際繳費率、X7社會捐贈率對近三年凈利潤增長率的回歸系數均為正值,可見,上市企業履責與企業競爭力正相關,其中,企業履行對股東、債權人、供應商、消費者以及政府的責任與其競爭力有顯著的正相關關系,企業履行對員工和社區的社會責任與其競爭力之間是正相關關系但不顯著,本文提出的假設均得到驗證。由表中VIF值看出,自變量之間不存在共線性問題,基于此回歸模型做出的實證研究是有意義的。

表2 相關性

表3 回歸系數a
“新時代·新責任·新征程”,本文以常州上市企業為例,研究了企業社會責任對競爭力的影響,得出以下結論:上市企業履責對企業競爭力的提升有積極的作用,企業的競爭力的提高取決于能否踐行社會責任。
1、政府引導和推進的重要性。政府是影響企業履責強有力的外部因素。在社會責任的推進中,政府是凝聚責任共識、豐富責任實踐的引導者。在我國目前既缺乏公民社會的基礎,又缺少非政府組織推動的狀況下,企業處在相對低層的發展階段,特別是許多民營中小企業經營者的道德水準有待提高,企業社會責任需要政府采取適當的強制力來推進。
2、進一步推進供給側改革。供給側改革也是企業責任之所在。企業要提高產品質量和服務水平,以供給側改革的思路推進結構調整,擴大有效供給和中高端供給,減少低端供給和無效供給,創造優質產品,真正做到滿足市場的需求。每個企業都要用“以人為本”、“環境友好”和“社會和諧”的標準重新確立自身的社會定位,建立企業社會責任長期發展規劃,補短板、惠民生,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實現企業效益與社會效益雙贏。推進產業轉型升級,推動新技術、新產業發展,轉變犧牲資源和環境為代價的傳統生產方式,實現企業與社會的和諧發展,增強企業競爭力。
3、建立社會責任評估體系。企業應建立“四有”評估體系,將其作為履行社會責任的標準。(1)有心:考察企業社會責任領導力,包括推進社會責任核心理念、戰略目標、管理機制、考核機制等;(2)有人:將企業社會責任管理具體落實到人,體現到對利益相關者的關系管理,考察企業履責的范圍、層次和程度;(3)有言:企業披露社會責任理念、管理和實踐,與利益相關者進行良好的溝通,增強運營的透明度;(4)有行:企業將負責任的理念和管理轉化為實際行動,融入生產經營過程,形成責任競爭力典型實踐。
4、對企業履責造成的虧損進行補貼。降污減排,保護環境對企業來說是一筆很大的支出,有的企業一時可能難以承擔甚至發生虧損。履行社會責任造成的虧損可以由稅后利潤進行彌補,還可以向政府申請補貼。對于這些企業,每年由企業編制虧損計劃,上報政府經批準,核定其虧損定額與范圍,財政按實際發生的虧損進行彌補,實際虧損超過定額的部分,不再補貼。總之,及時對企業履行社會責任造成的虧損進行補貼,幫助企業渡過難關,從客觀上促使企業積極履行社會責任。
5、加強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力度。企業在經營中減少對環境的不利影響,自覺保護生態環境,亦是當前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重要方面。企業通過大力推進節能減排,提高清潔能源的利用率,一方面能夠減少對環境的排放,另一方面亦是促進自身經營科技含量的提高與產品質量的升級節約管理費用和生產成本。企業可將環保理念深入到員工的日常工作中,督促員工形成節約能源和循環使用資源的意識,加大巡查監管力度,不留監管死角,將節能減排落實到位。
6、建立企業社會責任會計制度。目前對企業的評價大多停留在稅收與利潤等經濟指標上,忽略企業社會責任內涵的廣泛性,助長了企業不誠信、不守法行為。借鑒國外好的做法,實行不再以經濟效益增加作為唯一核心內容的新的社會責任會計制度。將自然資源、人力資源、生態環境和社會效益作為社會責任會計的核算內容 ,突破傳統會計模式,會計確認、記錄、計量方法應該采取比較靈活的做法,在計量單位上實行多元化,會計報告主要提供綠色GDP、對社會貢獻等信息,以便更好地檢查監督企業社會責任執行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