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 漫 胡 陽 楊婧瑋
對于財務會計專業的學生來講,稅法是很重要的,因為作為合格的財務會計人員,必須遵守稅法規定,照章納稅。稅法一直處于不斷變化中,這種變化每年都會發生,有時改革的力度很大,比如“營改增”。因此《稅法》課程要與時俱進,對稅法變動以及變動的來龍去脈進行案例教學,將2017年末以來的增值稅、企業所得稅、個人所得稅改革作為案例講授給學生會產生很好的效果。
我國進行稅務改革有多方面的原因,一方面,企業稅務負擔重,同時面臨激烈的競爭環境,個人面臨物價上漲的壓力,需要國家進行稅務改革以減輕企業和個人的稅務負擔;另一方面,由于當前嚴峻的經濟形勢以及中美貿易戰的影響,要求國家進行稅務改革以刺激經濟,實現穩定發展;此外,特朗普稅改引起全世界范圍內的稅收競爭,中國必須采取相應措施,在全球的稅務競爭中占據有利地位。
增值稅是對商品(含應稅勞務)在生產、流通、消費等各個環節中實現的增值額進行征收的一個稅種。從2012年1月1日起,以上海市為試點展開“營改增”,逐步將征收營業稅的行業改為征收增值稅;2018年正式宣布營業稅取消。而之所以會有這么大的稅制改革的原因,教師可以引領學生從增值稅的目的和兩稅種的優劣對比兩方面進行探討。實行增值稅的目的包括:貫徹公平稅負;調整中央、地方財政關系等等。營業稅針對每次流轉產生的營業額進行征稅,很有可能導致重復征稅,而增值稅僅針對新增價值征稅。營業稅會對經濟流轉體系造成一定的扭曲,而增值稅則能在制度內發揮其中性作用。
緊接著,教師可以引入2017年底我國對增值稅的進一步深化改革的舉措,研究其目的和意義所在。2018年3月28日國務院推出了三項重大改革措施,于5月1日正式實行:一是下調稅率,制造業等行業由17%下調至16%,交通運輸、建筑、農產品等行業由11%下調至10%。二是上調工商企業小規模納稅人的納稅標準,并允許一般納稅人的企業在一定時間內轉為小規模納稅人。三是對符合要求的先進制造、研發類企業和電網企業在一定時間內未抵扣完的進項稅額予以一次性退還。
實施上述三項措施,預計整年將減少超過4000億人民幣的稅務負擔,減稅效應初步實現。充分利用增值稅抵扣機制,從微觀上來講能夠減輕企業稅負,幫助其完善經營財務方面的管理,促進中小企業及高新技術企業發展;從宏觀上來講能夠通過進一步的增值稅深化改革合理再分配、實現國家財政目標。
企業所得稅是對我國內資企業及其他經營單位的生產經營所得和其他所得征收的一種所得稅。目前我國企業所得稅基本稅率設定為25%,為了扶持高新技術企業和小型微利企業的發展,國家對其采取一定的優惠措施,對高新技術企業減按15%的稅率征稅,小型微利企業減按20%征收企業所得稅。盡管對小微企業以及高新技術企業已經采取優惠政策,但2018年以來國家進一步加大優惠力度,推出各項減稅政策。
2018年4月25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推出7項減稅措施以支持小型微利企業、創新創業企業發展,降低創新創業成本。減稅措施主要包括:從2018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小型微利企業的年應納稅所得額上限由50萬元(人民幣)提高至100萬元,對年應納稅所得額低于100萬元的小型微利企業,其所得減按50%計入應納稅所得額,按20%的稅率納稅。從2018年1月1日起,高新技術企業或科技型中小企業的虧損結轉年限由5年延長至10年。
此次改革足以表明國家對小微企業的發展給予高度重視,事實上,小微企業在我國經濟發展中占據舉足輕重的地位,提供了全國80%以上的就業,由此可見,促進小微企業發展對于中國經濟的整體發展以及推動中國經濟轉型升級具有重要意義。一方面,小微企業能提供大量的就業機會,能夠增加收入,改善民生,促進社會穩定。另一方面,通過支持小微企業發展,鼓勵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能營造良好的創新創業氛圍,促進中國經濟轉型升級。此次改革減輕了小微企業的稅收負擔,為企業的發展提供良好的政策環境。教師可以在課堂中和同學們共同探討此次企業所得稅改革的意義及對我國經濟發展的影響,并讓同學們思考未來還可以采取哪些措施。

個人所得稅是國家對自然人取得的各項應稅所得征收的一種稅。目前我國個人所得稅實行七級超額累進稅率,采用分類征收的方式,分類征收即對不同來源和性質的收入采用不同的稅率和方式征收,這種征稅方法存在著爭議。當前的工資薪金所得是最主要的納稅種類,但是實際繳納個人所得稅的人數占比較少,因此真正負擔個稅的人群平均稅負較高,淪為“工薪稅”。此外,由于工資薪金所得的最高稅率高達45%,導致一些高收入人群納稅數額較高,存在一些高收入人群避稅的現象,例如,如果一位公司高管拿100萬元工資,將繳納40多萬元個稅。但如果這位高管拿100萬元價值的股票期權,適用20%的稅率,只需要繳納20萬元個稅,就可以避稅20多萬元。因此,個稅需要改革,確保個稅不能成為工薪稅,實現稅收的公平。
2018年6月19日,第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召開會議,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修正案(草案)》進行審議,審議決定修訂的個人所得稅法從2019年1月1日起施行。自2018年10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對于納稅人的工資、薪金所得,起征點由3500元調整為5000元。草案對部分稅率的級距進行優化調整,擴大3%、10%、20%三檔較低稅率的級距,相應縮小了25%稅率的級距。草案對專項扣除和專項附加扣除進行更加詳細的說明,首次將子女教育支出列入專項附加扣除。此次個人所得稅改革提高起征點,并且增加多項扣除,大大降低了公眾的稅收壓力。教師可以在課堂中對此次個人所得稅改革的目的以及具體實施程序進行探討,并讓同學們思考個人所得稅改革還存在哪些需要改進的地方。
盡管近30年內我國進行了數次稅制改革,力求簡化稅制、降低稅率、減小稅負,但仍然面臨著許多問題。下面就以上述三個稅種改革的教學為例,分別舉出其存在的一些問題。
其一是“營改增”后無法抵扣的問題,“營改增”后很多小微企業因其本身規模較小不允許抵扣或其供應商規模小,導致提供不了進項發票,無法抵扣,導致稅負過高。亦或是企業本身流轉環節少,主要發生的為人工類費用基本無增值額,“營改增”后反而稅負更高。例如,某地質勘察單位以前交營業稅稅率5%,“營改增”后國家增值進項稅率最低為6%,基本無進項稅額反而無法抵扣,繳稅更多。其二是企業所得稅優惠企業的認證問題,國家會對企業(尤其是小微企業)有一些優惠政策,但是需要到稅務局進行認定,認定過程繁瑣、困難。其三是個人所得稅分配不均的問題,個人所得稅按家庭計征和按人計征不同,如父母雙方負擔兩個子女和一個子女的教育、醫療費用不同,可扣除的金額也不同,導致稅負不均。國家目前還沒有出臺此類征收細則。
還有更多我國稅務改革上的問題以及該如何解決這些問題,可以留給同學們在課后進行思考。可以結合案例拓展思維,不僅局限于課堂所講的稅種,而是從整個稅制體系改革的角度思考稅務改革對宏微觀經濟體運行的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