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學科,王永平,李歡歡
(1.楊凌職業技術學院,陜西楊凌 712100;2.陜西省林業教育培訓站,陜西西安 710082)
華山松葉蜂(DiprionnanhuaensisXiao),屬膜翅目葉蜂科昆蟲,是華山松(PinusarmandiiFranch)的一種毀滅性害蟲[1]。華山松在秦嶺林區分布廣泛,主要分布在海拔1 500~2 200 m,多分布在秦嶺主脊及峭壁,以純林為主,常與尖齒櫟混交組成針闊葉混交林,是秦嶺中山地帶的主要組成樹種之一,在秦嶺森林資源中占有重要地位。以華山松為主的林分總面積約為6.5萬hm2[2],近年來華山松遭到了華山松葉蜂的嚴重為害。為了全面調查華山松葉蜂的發生和危害情況,筆者于2015—2016年結合林業有害生物普查,在太白林區采用踏查與標準地調查相結合的方法,對華山松葉蜂危害現狀進行調查,并對其生物學特性進行研究,以期為華山松葉蜂防治提供理論依據。
1.1調查地概況以太白林區主要是陜西省太白林業局、陜西省太白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為調查對象,轄區地理坐標:107°03′00″~107°46′40″ E、33°38′13″~34°09′55″ N。該地區氣候具有暖溫帶與亞熱帶過渡性山地氣候特點,受地形影響,南北差異明顯,各地小氣候特征不同,山地垂直變化顯著。年平均氣溫7.6 ℃,6—8月日照充足,占全年日照時數的29%,無霜期120~180 d,平均年降水量776~1 081 mm,且集中在7—9月,平均相對濕度75%以上。秋季多陰雨,春季有陣風。土壤在水平分布上處于黃土和黃褐土區的北緣,其差異主要反映在垂直分布上,以棕色森林土分布最廣,從南到北,除局部低山地區,土類有較明顯差別外,中高山地土類基本相同。
境內共有植物177科679屬1 600多種。其中主要喬木100余種,灌木300余種,草本600余種。主要植被類型有落葉闊葉林、針闊葉混交林、高山針葉林及高山灌叢、高山草甸等,華山松主要分布在海拔1 100~2 300 m的針闊葉混交林帶,多分布在秦嶺主脊及峭壁,以純林為主,也常與尖齒櫟混交組成針闊葉混交林。
調查區主要病蟲害為華山松大小蠹(DendroctonusarmandiTsaiet Li)、落葉松葉蜂[Pristiphoraerichsonii(Hartig)]、粗榧尺蛾(EuctenuropteryxnigrociliariaLeech)、木橑尺蠖(CulculapanterinariaBremer et Grey)、油松毛蟲(DendrolimustabulaeformisTsai et Liu)、櫟黃枯葉蛾[Trabalavishnougigantina(Yang)],櫟毛蟲(ParalebedapiagiferaWalker)、落葉松球蚜(AdelgeslaricisVal.)、松大蚜(CinarapinitabulaeformisZhang et Zhang)、榛實象[Curculiodieckmanni(Faust)]、多種金龜等。病害主要為華山松葉銹病、松落針病、梨櫟白粉病、楊黑斑病、楊灰斑病、樺樹褐斑病等[3-4]。
1.2調查方法在陜西省太白林區采用線路調查與標準地調查相結合的方法進行調查,了解華山松葉蜂的發生情況。在發生區進行標準地調查、標準地選設,標準株數不少于30株[5],統計有蟲株率;在標準地內,選標準樹1~3株,全株統計或按上、中、下、東、西、南、北12個方位各抽取40 cm標準枝一個,統計害蟲數量,推算全株害蟲數量[6]。
有蟲株率=有蟲株數/調查總株數×100%
株蟲口密度=標準枝平均蟲口量×標準枝量
1.3生物學特性觀察在太白林業局太白河林場和太白山自然保護區平安寺設點,定期觀察華山松葉蜂各蟲態發育進展情況,并記錄,揭示該蟲的發生危害規律。
2.1形態特征成蟲雌蟲體長9~11 mm。頭黑色,觸角20~22節,黑色。胸部黑色,前胸背板,中胸前側片上端,前盾片側緣前部、盾片前部邊緣、小盾片后緣、后胸背板除小盾片外,均為黃色。足黑色,爪紅褐色。翅透明,翅脈暗褐色,翅痣基部黑褐色,前端紅褐色。鋸腹片粗短,10環。
雄蟲體長7~9 mm,黑色。觸角22節,第1、2節微帶紅褐色。足基節尖端,轉節帶黃褐色。翅透明,翅脈暗褐色,端半部黃褐色。腹面中部凹入較深,邊緣具1列較粗短齒。
卵似腎形,微扁,卵殼柔軟且薄。初產時灰白色,中期乳黃色,孵化前灰黑色。
初卵幼蟲體灰黑色。 2齡幼蟲體色較淡,灰白色,逐漸出現花紋。 3齡幼蟲花紋明顯。 4齡幼蟲老熟時體長34~36 mm,體粗壯,灰白色;頭黑色,具金屬光澤,背線、氣門上線黑色;各體節有1條黑色寬橫帶,3~5條細黑橫帶。
蛹長9~12 mm,白色。觸角達中足腿節,后足末端達腹部第8節中部。繭橢圓形,初期灰白色,后期褐色,具光澤[7]。
2.2生物學特性
2.2.1生活史。1年發生2代,以蛹在繭內越冬。翌年5月下旬羽化,6月中旬卵孵化為幼蟲;8月上旬第2代成蟲羽化,9月上旬卵孵化為幼蟲。從產卵到孵化成幼蟲需要8~12 d。幼蟲老熟后于10月中旬爬至地下、地面枯枝落葉層或樹干皮縫中結繭化蛹越冬,以樹冠垂直投影向陽面枯枝落葉層結繭最多。
2.2.2生活習性。成蟲羽化后白天在樹冠上飛翔,行動迅速。卵多產于樹冠枝梢頂端針葉一側,排成一行。一枚針葉上多產卵4~14粒,一只雌蜂一次產卵20~30粒。雌蟲壽命3~6 d,雄蟲3~4 d。無趨光性。卵初產時為乳白色,近孵化時為紫色。 12~14 d孵化。初齡幼蟲有群居性,常幾條圍繞一枚松針自上而下取食。 1、2齡幼蟲食量甚微,夜間取食葉肉,將葉脈留下,3、4齡后食量增大,晝夜取食全葉。常幾十或上百條幼蟲集中于一樹枝上,取食整株松葉,僅剩葉鞘。危害最嚴重的是第2代幼蟲,為害盛期能一株一株取食,食完后再轉枝轉株取食。幼蟲喜光,常在中幼林的林緣和樹冠向陽面的針葉上取食,幼蟲老熟后變為黑色,不取食,下樹爬行尋找場所結繭化蛹。
2.3發生危害情況由表1可知,華山松葉蜂在太白林區各林場均有不同程度的發生。調查發現,華山松葉蜂多數為點片發生,主要在更新的中、幼林中發生較多。據標準地調查結果,有蟲株率為16.70%~35.50%,平均為23.02%,蟲口密度為63~536頭/株,平均蟲口密度為231.5頭/株。受害最嚴重的是陜西省太白林業局太白河林場。

表1 華山松葉蜂幼蟲標準地調查結果
(1)華山松葉蜂喜在中幼齡林地郁閉度較低的林分中產卵,對已郁閉的天然或人工幼林應避免撫育時過度修枝或間伐,使林分保持0.7以上的郁閉度,可對其成蟲的繁殖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純林環境是害蟲發生的很好條件,保護華山松林內的物種多樣性,形成一定的天然混交林環境,提高林分抗病蟲能力,是防止災害發生的根本措施[8]。近幾年,通過天然林保護工程的實施,原來常發生災害的一些林區,現未造成災害,初步顯示出一定的效果。
(2)利用幼蟲2、3齡期群居于松樹樹枝上取食松針的特性,于6月和9月中、下旬,進行人工割除帶蟲樹枝,集中燒毀,既對環境無影響,又能收到很好的防治效果。老熟幼蟲結繭時,有部分繭結在樹冠下的枯枝落葉中,且相對集中,可選擇7、11月結繭盛期,收集地面枯枝落葉中的蟲繭集中燒毀,可起到降低蟲口密度、促進林木生長的作用,也能起到一定的防治效果。在土層中的部分蟲繭只能人工翻土,撿拾蟲繭,較為費力,難度較大,但防治效果也很好。
(3)在中幼林內水源條件較好的地方,用25%氰戊菊脂乳油、2.5%溴氰菊酯乳油1∶1 500倍液或80%敵敵畏乳油1∶1 500倍液,采用高壓機械噴霧機,在天氣晴好時噴霧防治低齡幼蟲,效果在95%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