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曙明
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在這短短的幾十年間,我國人民的平均壽命得到顯著提升,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生活條件的改善和醫療科技的進步。其中,急救水平的提高在平均壽命提升方面起到了不容忽視的積極作用。
現代化急救模式中有一個著名的“三環理論”,即由院前急救、院內急救、院內急診重癥監護(ICU)構成一個完整的救治鏈。院內急救和急診重癥監護由醫務人員完成,而院前急救除了專業救護人員,很大程度上還依賴于作為“第一目擊者”的社會公眾,“第一目擊者”急救知識的儲備,對被救助對象今后的生存質量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2016年11月,《上海市急救醫療服務條例》正式實施,我曾參與了這部法規的制定,這部俗稱為“好人法”的法規對急救現場的“第一目擊者”進行了積極的鼓勵和保護——我們鼓勵擁有一定急救知識的現場目擊者對急危重患者實施緊急現場救護,并強調緊急現場救護行為受法律保護。
在意外現場如能有具有一定急救知識的公眾對患者進行及時救助,對減少意外造成的死亡和傷殘具有極為重大的意義。
例如現在很多公共場合都配備了自動體外除顫器(簡稱“AED”)。一直以來,雖然院外心跳驟停發生率不高,但是救治成功率很低。自動體外除顫器對心跳驟停具有非常好的救助價值,然而公眾知曉率低,使用率更低。不過我們也欣喜地發現,最近在上海的兩所大學中,有人成功地用它救活了發生心跳驟停的患者,這說明公眾的急救意識和急救技能正在逐步提升。
另外一個經典例子是有效搶救發生氣管異物堵塞的海姆立克手法,其基本手法是一個雙手抱拳沖頂胸腹的動作。自其發明以來,成功挽救了無數氣管異物堵塞的患者。在美國,這個急救手法普及度很高,他們往往能在發生氣管異物堵塞的第一時間即用海姆立克手法進行自救或互救。近年來,隨著大眾對醫學知識興趣的提升、各種媒體的不斷科普,我國知道海姆利克手法的公眾也越來越多,希望在不久的將來,氣管異物不再是奪走無辜生命的洪水猛獸。
懂得一些急救知識,不僅能救人,也能夠助己。我還記得曾處理的一起交通事故,傷者是一位懂得基礎急救知識的年輕人,當時她知道自己的傷勢可能累及脊柱,輕易移動可能會造成癱瘓,于是拒絕一切非急救人員的接觸。最后,及時趕到的急救員為她進行了全身固定,她也得到了成功救治。
所以,我們鼓勵更多懂一定專業急救知識的“第一目擊者”的出現。在意外現場時間就是生命,在“黃金救助時刻”,能有懂得急救知識的公眾對患者進行正確及時的處理,那么很多人將能得到一個良好的結局。作為醫務工作者,我們有意愿也有責任,對有學習急救知識意愿的公眾進行教育和指導。作為個體,醫生的力量是很小的,但若能教會大眾急救方法,受益的將是成千上萬的人群。
愿我們社會擁有急救知識的“第一目擊者”日益增多,因意外帶來的傷害越來越少,人人為營造一個和諧、安全、健康的社會環境貢獻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