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玉玲
痱子和癤子好發于夏季,皮膚上痛痛癢癢的,非常難受。尤其是小朋友不注意防暑,或是家長不注意給孩子增減衣物,更是好發。痱子、癤子這些夏季好發的皮膚病應如何預防呢?
痱 子
痱子也稱為粟粒疹,俗稱“熱痱”“熱疹”,為夏季或炎熱環境下常見的一種表淺性、炎癥性皮膚病。其病因為在高溫悶熱環境下,大量的汗液不易蒸發,使皮膚角質層浸潤腫脹,導致汗管變窄或阻塞,汗管內汗液滯留,壓力增高,導致汗管破裂,汗液外滲周圍組織。此外,皮膚表面的細菌大量繁殖,產生的毒素也會加重炎癥反應。
根據汗管損傷和汗液溢出部位的不同可以分為以下四種類型。
白 痱 又稱晶形粟粒疹,由汗液在角質層或以下汗管溢出引起。常見于臥床不起、體質虛弱、大量出汗者,好發于軀干和間擦部位(皮膚相互摩擦的部位,如腋窩、乳房下等處)。皮損為成批出現的針頭大小的表淺透明水皰,周圍無紅暈,易破。一般無自覺癥狀,1~2天內吸收,留有細小脫屑。
紅 痱 又稱紅色粟粒疹,是最常見的一種痱子,由汗液在棘層汗管處溢出引起。常見于幼兒、家庭婦女、高溫作業者,好發于腋窩、肘窩、額、頸、軀干、婦女乳房下等處。皮損成批出現,表現為密集排列的針頭大小丘疹、丘皰疹,周圍繞以紅暈,伴有灼熱和刺癢感。皮損消退后有輕度脫屑。
膿 痱 又稱膿皰性粟粒疹,多由紅痱發展而來。好發于皮膚皺褶處及小兒頭頸部。皮損為密集的丘疹頂端有針頭大小潛在膿皰,細菌培養常為陰性。
深 痱 又稱深部粟粒疹,表皮汗管常被反復發作的紅痱破壞,使汗液阻塞在真皮內而發生,汗液在表皮真皮交界處汗管破裂溢出。多發生于熱帶地區紅痱反復發作的患者,好發于頸部、軀干等部位。皮損為密集的、與汗孔一致的非炎性丘皰疹,出汗時皮損增大,不出汗時皮損不明顯,全身皮膚出汗減少或無汗,但有代償性面部多汗。一般無瘙癢,皮損廣泛時可以出現頭痛、發熱、頭暈等全身癥狀。
痱子通常根據發病季節、典型皮損可以診斷,但需要與夏季皮炎、急性濕疹等進行鑒別。小兒代謝快、易出汗,是痱子的好發人群,下圖根據發疹部位可幫助家長初步鑒別痱子與濕疹。
預防及治療 夏季應注意通風散熱,衣著寬松透氣,保持皮膚清潔。痱子的外用治療以清涼、收斂、止癢為原則,可外用薄荷爐甘石洗劑,膿痱可外用2%魚石脂爐甘石洗劑。瘙癢明顯者可口服抗組胺藥,膿痱感染嚴重時可口服抗菌藥物。
癤 子
癤與毛囊炎、癰為一組累及毛囊及其周圍組織的細菌感染性皮膚病,多為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引起。高溫、多汗、搔抓、衛生習慣不良、長期外用糖皮質激素等為常見誘發因素。
癤為毛囊深部及周圍組織的化膿性炎癥。好發于頭面部、頸部和臀部。皮損初起為毛囊性炎性丘疹,基底浸潤明顯,以后炎癥向周圍擴展,形成堅硬結節,伴有紅腫熱痛,數天后中央變軟,有波動感,頂部出現黃白色點狀膿栓,膿栓脫落后有膿血和壞死組織排除,以后炎癥逐漸消退而愈合。癤多為單發,若數目較多且反復發生、經久不愈,則稱為癤病,多見于免疫力低下患者。
診 斷 根據病史及臨床表現,必要時結合細菌學檢查,一般不難診斷。
預防及治療 夏季皮脂腺分泌旺盛、細菌易繁殖,應注意皮膚清潔衛生。早期癤未化膿者可外用20%魚石脂軟膏、3%碘酊或莫匹羅星軟膏。系統性抗菌藥物可選用青霉素類、頭孢類、大環內酯類或喹諾酮類,也可根據藥敏試驗結果選用抗菌藥物。已化膿破潰者應及時切開引流,切忌擠、捏,尤其是發生在面部“危險三角區”部位的癤子。
(作者每周一、五上午有專家門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