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永豐
腦梗幕后“元兇”竟然是房顫
70歲的林老退休后,每天和老友下棋度日。這日和往常一樣,林老正在下棋時,突然發現眼睛和手不聽使喚,站起來的一瞬間,頭暈目眩,栽倒在地。初步檢查林老患了腦梗死(俗稱腦中風)。隨后醫院對他進行了詳細檢查,原來林老患有房顫,而這次正是因為房顫引起的腦中風。
房顫是臨床上常見的心律失常類型之一,在各個年齡段都會發生,但隨著年齡增長,發生率明顯上升, 60歲以上的發病率為1%,75歲以上人群可達10%,預計在未來40年,患病率將增加5倍以上。據流行病調查研究,全國有近1 000萬例患者,他們隨時都有腦中風的危險。
房顫患者,心房的顫動頻率每分鐘可達到300~600次。由于收縮頻率過快,壓力就比較小,會讓左心房中血液流動速度變慢,心房尤其是左心耳容易產生血栓。血栓脫落后會隨著血液流到全身各個地方,隨血液流動到腎臟會引起腎栓塞,流動到大腦就會引起腦梗死,其中90%會流動至大腦引發腦梗死,即人們常說的中風。
“迷宮”手術巧解難題
針對林老的病情,心臟外科厘醫生給林老施行了外科胸腔鏡下的“迷宮”手術:即在雙側胸腔鏡下進行手術,每一側僅有三個微小切口,分別為0.5厘米、0.5厘米和1米。通過一次外科手術,同時解決房顫和切除左心耳(血栓形成高發部位)這兩大主要問題。目前林老恢復情況良好。
臨床上,房顫的治療方法主要有藥物治療、導管介入治療、外科手術治療、外科微創射頻消融治療等。最新的外科胸腔鏡下射頻消融+左心耳切除“一站式”治療房顫,避免了傳統手術的弊端,既提高了房顫治療效果,同時對左心耳進行切除,將血栓的“大本營”連鍋端,大大降低了腦梗死發生的危險。患者術后3~5天即可康復。
房顫患者血栓形成主要起源于左心耳;在非瓣膜型房顫,左心耳血栓占心房血栓的90%左右;美國心臟學會/歐洲心臟病協會心房顫動治療指南明確指出:左心耳切除,能夠從根本上減少房顫治療術后血栓栓塞的概率。外科射頻消融治療房顫均可以在直視下結扎或切除左心耳,操作經濟簡便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