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鳳榮
【摘要】新時代是中國日益走近世界舞臺中央,不斷為人類做出更大貢獻的時代。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外交戰略體現了中國共產黨謀求人類社會發展美好未來的精神追求。在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同志第一次把中國共產黨的對外政策主張與中國共產黨的性質緊密聯系在一起,把中國人民的幸福與世界人民的幸福緊密連接在一起。人類命運共同體是新時代中國外交高舉的一面旗幟,回答了人類社會向何處去這一重大命題,為解決國際社會面臨的各種全球性挑戰提出了中國方案。十九大報告還突出強調尊重世界文明的多樣性,倡導文明的交流互鑒共存,提出了不同文明的和諧相處之道。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外交思想的指引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國外交將會取得更大成就。
【關鍵詞】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 十九大報告 外交思想 人類命運共同體
【中圖分類號】D8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17.21.103
習近平同志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代表大會開幕會上所作的《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的報告,一方面高度概括了中國共產黨以往的國際戰略和外交理論,另一方面又提出了我國對外政策的目標和舉措,指明了今后努力的方向。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關鍵時期,我們重申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體現了中國共產黨的國際情懷與擔當,鮮明地表明了中國共產黨引領世界走向美好未來的理想。
把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為奮斗目標體現中國共產黨的先進性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外交戰略“明確中國特色大國外交要推動構建新型國際關系,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體現了中國共產黨謀求人類社會發展美好未來的精神追求。在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同志第一次把中國共產黨的對外政策主張與中國共產黨的性質緊密聯系在一起。他說:“中國共產黨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的政黨,也是為人類進步事業而奮斗的政黨。中國共產黨始終把為人類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作為自己的使命。”共產黨不同于其他政黨,是沒有自己私利,有遠大理想的政黨,其最終目標是實現共產主義。中國共產黨在帶領中國人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同時,把中國人民的幸福與世界人民的幸福緊緊連接在一起,“中國人民的夢想同各國人民的夢想息息相通”,努力推進人類進步事業的發展。習近平同志強調:“中國人民愿同各國人民一道,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共同創造人類的美好未來!”
在我國進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歷史性時刻,世界正處于大變化大調整時期,各種不確定因素增加。在人類面臨許多共同挑戰的背景下,國際社會期待已經走向世界舞臺中央、具有強大國際影響力的中國發出強音,期待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代表大會的表態。習近平同志的報告給出了明確的答案。
習近平同志在報告中指出,推動建設新型國際關系,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總目標。同時,闡述了新型國際關系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內涵。新型國際關系的核心是“相互尊重,公平正義,合作共贏”,這三個關鍵詞也是中國共產黨對外政策一直堅持的原則,我們堅決擯棄傳統的以強凌弱的叢林法則,始終堅持大小國家一律平等,倡導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則。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實質是建設一個“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這五個關鍵詞回應了人類面對的各種全球性挑戰問題,表達了崇尚世界大同優秀傳統文化的中華文明的世界追求。新型國際關系的建設將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打開道路、積累條件。人類命運共同體將是新時代中國外交高舉的一面旗幟,回答了人類社會向何處去這一重大命題,為解決國際社會面臨的各種全球性挑戰提出了中國方案。中國外交政策的新理念占據了人類道義的制高點,表明中國共產黨人愿意為解決全人類面臨的問題作出自己的貢獻。
在中華民族實現了強起來的歷史性階段,習近平同志向世界重申:“中國奉行防御性的國防政策。中國發展不對任何國家構成威脅。中國無論發展到什么程度,永遠不稱霸,永遠不搞擴張。”這些聲明有助于消除國際社會對中國發展的疑慮。習近平同志強調要加大對發展中國家特別是最不發達國家的援助力度,促進縮小南北發展差距,社會主義中國的富強有利于發展中國家的發展。強調支持多邊貿易體制,促進自由貿易區建設,推動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我們堅持國際關系的民主化,堅持國家不分大小、強弱、貧富一律平等,支持聯合國發揮積極作用,支持擴大發展中國家在國際事務中的代表性和發言權。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共產黨身體力行為建設新型國際關系、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做了大量工作,走出了一條與傳統大國不同的強國之路。中國發揮負責任大國作用,順應世界經濟全球化發展的潮流,積極參與全球治理體系改革和建設,不斷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習近平同志大力倡導、推進的“一帶一路”就是要尋找各國更多的利益交匯點,培育各國新的利益交匯點,用“利益共同體”把各國和各地區聯成“命運共同體”。我國發起創辦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設立絲路基金,舉辦首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亞太經合組織領導人非正式會議、二十國集團領導人杭州峰會、金磚國家領導人廈門會晤、亞信峰會等,促進了全球治理體系的變革。盡管國際形勢復雜多變,各種挑戰層出不窮,實現建設新型國際關系、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之路還會遇到許多矛盾和問題,但“我們不能因現實復雜而放棄夢想,不能因理想遙遠而放棄追求。沒有哪個國家能夠獨自應對人類面臨的各種挑戰,也沒有哪個國家能夠退回到自我封閉的孤島”。中國將繼續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理念,以更加開放的姿態面向世界,與其他國家和人民一道為世界和平與發展作出新的重大貢獻
全球伙伴關系建設為處理好國家之間的關系提供了典范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全面推進中國特色大國外交,形成全方位、多層次、立體化的外交布局,為我國發展營造了良好外部條件”。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導下,中國外交開拓進取、積極作為,已經走出了一條有中國特色的大國外交之路,呈現出鮮明的中國風格、中國特色和中國氣派。在發展與世界各國關系時,我們努力發展與各國的伙伴關系,形成了全球伙伴關系網,促進了中國與世界不同性質國家關系的深化。十九大報告進一步強調:“要相互尊重、平等協商,堅決摒棄冷戰思維和強權政治,走對話而不對抗、結伴而不結盟的國與國交往新路。要堅持以對話解決爭端、以協商化解分歧,統籌應對傳統和非傳統安全威脅,反對一切形式的恐怖主義。要同舟共濟,促進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推動經濟全球化朝著更加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的方向發展。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樣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文明互鑒超越文明沖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越。要堅持環境友好,合作應對氣候變化,保護好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家園。”這一外交思想總結了我國外交長期堅持的原則,為處理國與國之間的關系提供了典范。
中國積極發展全球伙伴關系,不斷擴大同各國的利益交匯點,推進大國協調與合作,構建了總體穩定、均衡發展的大國關系框架。十八大以來,我國與美國、俄羅斯、歐盟等大國和國家集團的關系進一步穩定發展。中美關系沒有因為美國新總統上任而倒退,中俄戰略協作伙伴關系更是不斷躍上新臺階,中歐在反對貿易保護主義、促進貿易自由化方面加強了深度合作。我們按照親、誠、惠、容理念和與鄰為善、以鄰為伴外交方針深化了同周邊國家的關系,成功化解了與菲律賓在南海的沖突,加強了與東盟各國的關系,“一帶一路”倡議得到了周邊國家的積極響應。我國秉持正確義利觀和真實親誠理念,加強同發展中國家團結合作,與非洲、拉美等廣大發展中國家的合作不斷強化,中國在這些地區的影響力進一步提高。
習近平同志所倡導的走對話而不對抗、結伴而不結盟的國與國交往新路,為國與國之間的交往指明了方向。冷戰結束以來的世界并不太平,各種矛盾與沖突仍然很多,恐怖主義不斷蔓延。歷史的發展證明,冷戰時期形成的軍事政治同盟、西方國家所奉行的新干涉主義不僅不能解決問題,反而激起了更多矛盾,帶來了更多問題。與此相反,我國高舉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旗幟,恪守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的外交政策宗旨,堅定不移地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基礎上發展同各國的友好合作,推動建設相互尊重、公平正義、合作共贏的新型國際關系。我們尊重各國人民自主選擇發展道路的權利,維護國際公平正義,反對把自己的意志強加于人,反對干涉別國內政,反對以強凌弱,這些理念得到越來越多國家和人民的認同。
我們倡導走國與國交往的新路,強調對話協商解決爭端,但我們也有自己的原則:“中國決不會以犧牲別國利益為代價來發展自己,也決不放棄自己的正當權益,任何人不要幻想讓中國吞下損害自身利益的苦果。”在涉及我國根本利益的問題上,我們也不允許其他國家損害我們的利益,對于損害中國利益、侵害我國主權的行為,我們要進行堅決的回擊。
合作共贏的對外開放戰略使中國的發展惠及全世界
我們始終強調奉行合作共贏的對外開放戰略。習近平同志在十九大報告中再次重申,我們“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堅持打開國門搞建設,積極促進‘一帶一路國際合作,努力實現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打造國際合作新平臺,增添共同發展新動力。加大對發展中國家特別是最不發達國家援助力度,促進縮小南北發展差距。中國支持多邊貿易體制,促進自由貿易區建設,推動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從改革開放的實踐中,我們深刻體會到開放帶來進步,封閉必然落后。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要以‘一帶一路建設為重點,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并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則,加強創新能力開放合作,形成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開放格局。拓展對外貿易,培育貿易新業態新模式,推進貿易強國建設。實行高水平的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政策,全面實行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制度,大幅度放寬市場準入,擴大服務業對外開放,保護外商投資合法權益。凡是在我國境內注冊的企業,都要一視同仁、平等對待。優化區域開放布局,加大西部開放力度。賦予自由貿易試驗區更大改革自主權,探索建設自由貿易港。創新對外投資方式,促進國際產能合作,形成面向全球的貿易、投融資、生產、服務網絡,加快培育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新優勢。”這些政策和主張,指明了我們今后對外開放的方向,會使中國的對外開放環境越來越好。
在對外開放中,我們強調讓中國的發展惠及世界,讓世界各國從中國的發展中受益。當前,中國是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最高的國家,我國是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最大的貿易伙伴,中國的發展實際上已經帶動了許多國家的發展。我國實行互利共贏的對外開放戰略,著力點之一就是積極主動參與全球治理,構建互利合作格局,承擔國際責任義務,擴大同各國的利益匯合點,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習近平同志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就是要讓世界更好地分享中國的機遇,促進中國和世界各國良性互動、互利共贏。“一帶一路”以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為重點,契合亞歐大陸的實際需要,已經得到了眾多國家的積極響應。中國非常清楚地向世界表明,中國有意愿、有能力幫助其他國家,向亞太和全球提供更多公共產品。
我們正在以“一帶一路”建設為統領,構建全方位開放新格局。2015年5月,中俄兩國元首簽署《關于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和歐亞經濟聯盟建設對接合作的聯合聲明》,這是“一帶一路”倡議在歐亞大陸取得的又一重大進展,中俄穩步推進交通、跨境基礎設施、物流及其他雙方重點關注領域的項目合作。中國和哈薩克斯坦一致決定,在平等互利基礎上加快推進“絲綢之路經濟帶”與哈方“光明之路”經濟戰略對接。中國和白俄羅斯的領導人同意將中白工業園項目建成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標志性項目。2016年11月3日,上合組織成員國政府首腦批準《2017~2021年上海合作組織進一步推動項目合作的措施清單》等多項合作文件和決議,中國與中亞國家的合作發展到各個領域。中國與中東歐國家的“16+1合作”日趨成熟,正在共同打造涵蓋交通、金融、科技、人文等廣泛領域的互聯互通,實現了互利共贏。2016年11月5日,中國與中東歐16國共同發表《中國—中東歐國家合作里加綱要》和關于開展三海港區基礎設施、裝備合作的聯合聲明,簽署了涵蓋產能合作、基礎設施建設等多個領域的合作協議。我國依托“一帶一路”倡議,致力于促進中外合作共贏,實現與各國的共同發展、共同繁榮。
中國的經濟發展不僅造福中國人民,更造福“一帶一路”沿線各國人民。“一帶一路”使世界各國經濟更加緊密結合起來,推動各國基礎設施建設和體制機制創新,創造新的經濟增長點和增加就業崗位,增強各國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和抗風險能力,為低迷的世界經濟注入新的活力。
提出不同文明的和諧相處之道
尊重世界文明的多樣性,倡導文明的交流互鑒共存。黨的十九大報告突出強調:“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文明互鑒超越文明沖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越。”這些主張有很強的針對性,也為解決文明間的沖突提供了可資借鑒的方案。
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文明與文化仍是多樣的,文明與文化的沖突也是明顯存在的。中東局勢久亂不治,發達國家內部族群、宗教間的沖突此起彼伏,使各種文明與文化和諧相處成為消除恐怖主義、保障國際社會安全亟需解決的重要課題。習近平同志重視通過民間交往增進各國人民之間的感情,增進不同文明和文化之間的理解。他多次強調豐富多彩的人類文明和文化都有自己存在的價值,正是人類各種文明的交流交融形成了多樣化的世界。不同文明和文化的相處之道在于要有和而不同的精神,要對話,不要排斥,要交流,不要取代。只有尊重多樣性、彼此借鑒、和諧共存,這個世界才能豐富多彩、欣欣向榮。
在處理不同文明和文化關系方面,中華民族的經驗具有世界性意義。中華文明不僅保留了生活在中國這片土地上眾多民族的文化精華,也吸收了許多外來文明的優秀成果,汲取了其他文明的豐富營養,并為人類文明的進步作出了重要貢獻。“中華民族有五千多年的文明歷史,創造了燦爛的中華文明,為人類作出了卓越貢獻,成為世界上偉大的民族。”
中國共產黨所倡導的“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文明互鑒超越文明沖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越”的主張,是對中華文化追求和平、和諧、建設“大同”世界理想的發揚光大,也是中國共產黨為這個矛盾沖突頻仍的世界提供的中國方案。歷史證明,任何想用強制手段來解決文明差異的做法都不會成功,反而會給世界文明帶來災難。只有尊重世界文明和文化的多樣性,促進不同文明和文化之間的交流,互學互鑒,兼收并蓄,相互尊重,共同發展,推動不同文明和文化在和諧共處中共同進步,才是人類文明發展進步之道。中國方案反映了人類社會的發展潮流和訴求。
新時代是中國日益走近世界舞臺中央,不斷為人類做出更大貢獻的時代。十九大報告在論及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方略時強調:“堅持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中國人民的夢想同各國人民的夢想息息相通,實現中國夢離不開和平的國際環境和穩定的國際秩序。必須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始終不渝走和平發展道路、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堅持正確義利觀,樹立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的新安全觀,謀求開放創新、包容互惠的發展前景,促進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構筑尊崇自然、綠色發展的生態體系,始終做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全球發展的貢獻者、國際秩序的維護者。”這一方略高度概括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外交思想,使世界各國人民能夠更加準確和深入地了解中國共產黨人新的歷史使命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的國際情懷,為這個充滿不確定性的世界提供了巨大的穩定性。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外交思想的指引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國外交將會取得更大成就。
責 編∕樊保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