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擎 陳莉萍
【摘要】扶貧和養老是黨的十九大提出的重點工作領域。為高效妥善地解決這兩大難題,可搭建互聯網+教育和服務平臺,依托在線教育的形式,以退休養老人員閑置知識資源代替緊缺的在職扶貧人力資源,對貧困人員進行培訓和再教育,以達到教育輸血式扶貧的目的;貧困人員獲得培訓后,擁有相關技能者可以應聘職位為養老產業提供服務,或在重新就業后利用業余時間,以志愿者形式提供線上線下的幫助,以回饋養老產業。基于此平臺,扶貧產業和養老產業互相串聯、資源互換,在政府的扶持和企業的助力下,形成完整的產業鏈。
【關鍵詞】教育扶貧 退休養老 互聯網+產業鏈
【中圖分類號】G43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18.13.011
引言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學有所教,老有所養,弱有所扶”[1],教育、扶貧和養老是當前政府著力解決的民生問題的重點領域,均匯聚了大量的關注和資金,也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但由于客觀因素的限制,如資源的不均衡、老齡化社會的來臨以及有限的人力物力投入等,目前離妥善解決仍有距離。為了更加高效地實現黨的十九大制訂的目標,此三項產業的發展需要互助互利,找到新的發展契機。
就扶貧建設來說,教育是從根本上解決貧困的有效手段之一,教育扶貧是造血式扶貧而不是輸血式扶貧。不管是下崗人員再就業、偏遠落后地區居民技能培訓,還是貧困學生幫扶,都是通過教育脫貧的可行路徑。“現階段的貧困地區在教育方面存在的主要矛盾是貧困地區的人口對于教育的需求遠遠大于該地區的教育成本和教育機會”[2],而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貧困地區教育需求強烈的問題可以通過網絡進行資源的再分配,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緩解。2016年4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談會上指出:“可以發揮互聯網在助推脫貧攻堅中的作用,推進精準扶貧、精準脫貧,讓更多困難群眾用上互聯網,讓農產品通過互聯網走出鄉村,讓山溝里的孩子也能接受優質教育。”[3]目前,國家和地方政府大力推進互聯網+教育扶貧,主要是鼓勵和推動教育工作者利用互聯網異地對貧困對象進行教育、培訓、知識改造或反饋互動,以此解決貧困地區教育需求嚴重不足的問題。
然而,此類的互聯網+教育扶貧的輸出者,即各級學校的教育者或各類技術研究人員,對于教育扶貧的自發性仍顯不足,因為教育扶貧是在他們繁重的本職工作之外的額外任務。換言之,教育扶貧的資源不夠充足。在前期學者對此所做的研究總結中,謝君君將教育扶貧歸納為“政府主導型,基金主導型,非政府組織主導型”三種類型,并認為“扶貧研究過于宏觀,缺乏微觀關照”[4]。這從一個側面反映出目前的教育扶貧即使依托互聯網的便捷和精準,但仍然停留在一個政策指引層面,空泛低效且缺乏長效的監督反饋機制。
與此同時,隨著中國邁入老齡化社會,即使政府和社區街道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養老的諸多問題仍然凸顯。比如,退休人員人數眾多導致細節服務工作無法到位,老年人空巢獨居造成的精神匱乏,退休之后與社會脫節從而感覺到無用武之地,等等。這些退休養老人員從各行各業積累了幾十年豐富的經驗及扎實的專業知識,雖然不可否認有少部分知識由于時代的進步而陳舊過時,但大部分知識資源都仍然是這個社會中最寶貴的財富,如果不被很好地保留、吸收和利用很快將遺失殆盡,造成資源的浪費。
因此,在互聯網平臺的有力支撐下,如果將退休人員納入教育扶貧的隊伍,他們的閑置未利用的知識資源正好可以填補貧困地區教育資源的空缺,成為其他在職在崗的教育扶貧項目的有機補充。同時貧困人員可以通過技能培訓或資源共享找到再就業的方法,而且在獲得技藝之后,直接或間接地為養老服務貢獻力量。退休養老與教育扶貧各取所需、各施所責,形成互幫互助的產業鏈。
以在線教育為紐帶的養老、扶貧互助產業鏈
基于在線平臺,首先,養老產業向扶貧產業輸送血液:退休人員將以錄制視頻或音頻的方式,為教育扶貧提供豐富的知識、技能、經驗的分享和講解,并提供必需的答疑和互動服務;這些無形的教育資源將由互聯網平臺傳遞給需要獲得培訓、教育或幫助的貧困人群,免費為他們進行思想和教育的扶貧。其次,扶貧產業會反哺養老或其他產業:獲得某項專業領域技能的貧困人群可以重新就業,學以致用;同時平臺將為這些再次奉獻的長者們提供高質量有特色的養老服務作為現有政府或社區養老的補充,其中與養老產業相關的受扶人員可以投身進來,繼續為退休老年人服務,或者參與到此互聯網+平臺貢獻力量,恰好也解決了部分貧困人員的再就業。再次,整個產業鏈可以有企業的參與,以便實現順利的運營。最后,政府對于這條產業鏈應予以大力的扶持和合理的監管。
退休養老人員的角色和積極性調動。退休人員可以根據所在行業和經驗類型進行分類,如科研技術人員、管理人員、銷售人員、工廠操作技工、農林牧漁從業者、服務行業人員,等等,在互聯網平臺上建立一個總的類目,在領域內再根據已加入平臺的退休人員具體專業方向進行細分。隨著更多參與者的加入,細分可能更加多樣化,覆蓋到基本的社會工種,以供學習者進行挑選。這些經驗豐富的老同志們可以利用手機或電腦進行視頻或音頻輔導課程的錄制。如果對于互聯網或電子設備不熟悉,可在平臺的工作人員幫助下,以就近社區為依托,借助簡單的電腦及攝像頭、麥克風等設備,完成教育培訓課的攝制。課程內容應事先和平臺進行充分溝通,做好準備工作并反復斟酌,對難度依梯次進行合理劃分,力求突出經驗的傳授,以期對普通的課本學習或課堂教學形成補充。
教育扶貧工作所亟需的、具有充足的資質的養老人員本身也享有著穩定的社會福利與保障,調動他們的積極性,需要從更加精準和專業的養老服務入手。這類人員不缺乏基本的養老服務與保障,退休后較為缺失的是社會的認可、精神的富足和健康的咨詢與關懷。因此,平臺要為他們提供相應的服務,比如榮譽稱號的頒發、心理輔導、情感陪護、高端醫療服務或旅游服務等,并采用積分回饋的形式,鼓勵老年人多為扶貧產業作出貢獻,從而得到更多的服務型回報。
貧困人群的參與和出路。貧困主要是由于客觀的地域落后、資源的缺乏和教育的缺失造成,貧困人群主要分為地域集體貧窮、發達地區低收入人群、貧困學生等,要根據情況區分為不同的扶貧目標群體。如貧困學生需要更多的免費教育資源,并且需要更先進和走在時代前列的知識培訓,以彌補教育資金的不足;發達地區低收入人群所在的社會環境機會良多,欠缺的是一技之長,稍作培訓即可進行再就業;落后地區如偏遠山區由于各項條件的限制,首先要克服網絡通信的難題,其次可以根據地區的具體情況揚長避短選擇教育扶貧的種類,比如山區特產的網絡銷售、農作物的種植技術、手工勞動的培訓指導。在平臺的教育培訓欄目設置時應充分考慮到各類貧困人群的具體需求,分門別類層次清晰,以便達到對癥下藥的效果。
同時,扶貧對象在參與的過程中還應接受平臺一條龍的服務,從網絡接入、注冊登錄到學習過程監督反饋,再到培訓結束后成果的考核。在順利完成教育培訓之后,應當做出實際的行動來回饋產業鏈。最好的成效就是找到新的工作崗位脫離貧困,除此之外還應反哺扶貧和養老產業,如平臺的服務參與、其他貧困對象的拉扶幫帶、對本地培訓老者的居家服務等。
互聯網平臺的搭建和運營。結合特色養老和教育扶貧的互聯網創新平臺,將整合多重產業、涉及多個不同群體對象,為確保這個復雜而龐大的產業鏈的運轉,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平臺搭建初期,需統籌考慮框架體系,一方面應體現便捷易用的特點;另外還需體現完整的產業鏈條,對于兩端人員的投入和成果均有覆蓋和追蹤,對于其他參與方比如政府和社區、各類公益組織、企業同時兼顧,形成多位一體的互聯環境。
具體來說,平臺應分為以下幾個模塊:
(1)退休養老人員模塊。該模塊登入后顯示為幾個部分,包括①網絡和設備使用指導,考慮到老年人的視力下降,將采用音頻或者視頻的方式進行一步步的指示,如果仍需幫助,將派專人提供電話幫助,或由社區人員上門服務;②教育扶貧在線課程,退休人員在技術人員的幫助下錄制好課程后,由專人負責上傳和后臺的監控,包括課程分類目錄、觀看故障排查、點擊流量和時長記錄、課程內容評價與建議等;③課后答疑與互動,退休人員將在課外和扶貧對象保持聯系,在平臺內定時對授課內容和其他問題進行討論和解釋;④積分管理制度,對于退休養老人員的每項工作都將納入積分管理,后期可以兌換一些定制的專門服務,由受惠的貧困人員提供或平臺提供。
(2)扶貧對象模塊。貧困幫扶對象在登錄進入此模塊后,顯示的界面與前一模塊的①②③均有交叉,其中①將變成網絡和課程使用說明,也將會有電話或工作人員提供幫助;②在線課程將以簡潔直觀的列表呈現以供挑選;③答疑與互動版塊將由輔導員建立雙方聯系,出現問題及時解決。另外,此模塊還包括:④就業能力測評和就業機會推薦;⑤對養老服務或平臺的回饋。
(3)企業和政府組織模塊。雖然基于此平臺的產業鏈是非盈利性質,但是企業的參與將大力促進該平臺的順利運行。在給退休幫扶人員提供養老產品時,網站平臺將鏈接到企業的界面以提供更詳盡的介紹和多樣化的選擇,還可享受企業的專業服務;在貧困人員結束培訓后,相關企業可以介入考核招聘環節,實現資源的高效利用。
在政府介入的模塊中,社區服務占相當大的比重。平臺也應設置相應的入口,方便兩端人員線上線下聯系社工,同時社工輔導員等以管理員身份登錄并設置權限,進行整個過程的監督把控。另外,平臺可鏈接政府相關網站展示此類人員的先進事跡或實現其所獲社會優待資格的查詢。最后,平臺底部應給出相關的組織團體的網站鏈接或咨詢電話,許多工作中的實際問題將由這些公益組織、民間機構或志愿者團體來輔助解決。
政府、組織、企業和社區的支持和監督。本產業鏈融合兩大熱點產業,依托在線教育解決知識資源不均衡的問題并有效再利用,涉及調動大量的社會資源,其運轉離不開政府、企業和其他團體組織的支持。
同時,在整個產業鏈的運轉周期,都需要一定的監管。這項職能主要由平臺的主辦方即政府來完成,相關職能部門需要出臺一定的政策,來規定產業鏈的合理范圍和給予一定的資格權限,同時對每個環節的實施都要進行監督管控,防止出現腐敗現象。
結語
在網絡發達的今天,有形無形的資源都可以通過互聯網進行傳播,也因此催生出大量的互聯網+產業。養老和扶貧這兩項政府工作的重點問題,主力仍然是深入到每家每戶的街道進行社區服務;但是可以借助互聯網的力量,以在線教育的形式將知識技能進行傳播,同時串聯起兩端的退休老年人和待幫助的困難人員,既解決了扶貧工作的主要供需矛盾,也對于養老產業起到了支持作用。只要有網絡,此產業鏈就可以滲透到任何一個角落,精準化扶貧、精準化利用老年人知識資源,同時精準地為養老進行服務。隨著該產業鏈的普及應用,教育、養老、扶貧資源可以一體化配置,所出現的問題可以統籌解決,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的預期目標將加速實現。
注釋
[1]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中國網,2017年10月18日,http://www.china.com.cn/cppcc/2017-10/18/content_41752399.htm。
[2]胡偉:《“互聯網+”環境下高校教育扶貧之精準性路徑探析》,《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7年第2期,第19~20頁。
[3]《習近平在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新華網,2016年4月25日,http://news.xinhuanet.com/newmedia/2016-04/26/c_135312437.htm。
[4]謝君君:《教育扶貧研究述評》,《復旦教育論壇》, 2012 年第3 期,第68頁。
責 編∕周于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