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

鐵打的時尚,流水的性別,追求自由和個性化,反抗權威專制和世俗束縛的中性美,帶著挑戰世俗的精神一路走來,至今不衰。
和男性女性化相對應的是女性的男性化。
2005年,四川女孩李宇春在湖南衛視“超級女聲”歌唱大賽一戰成名,在現實生活中真真正正地上演了一回灰姑娘的傳奇。這位被粉絲們一言以蔽之為“帥”的女生,顛覆了傳統的女性審美觀,在全國掀起了一場聲勢浩大的支持運動和收視狂潮,也成為女性中性化浪潮中的一次標志性事件。
自此之后,女性中性化進入了人們的視野,中性美,成為了女性的另一種可能性。
李宇春當然不是中性化浪潮中的第一人,1980年代的港臺演藝界就曾經出現過一批偏男性化的聲音和形象。
梅艷芳出道時走的是“壞女孩”的路線,男生頭、穿褲裝、舞蹈動作強勁而有力,但馬上她就“醒悟”了過來,以性感百變女郎的形象示人,很快達到了事業的巔峰。
與梅艷芳反其道而行之的,則是臺灣來的“過江龍”林青霞。
林青霞1973年出演瓊瑤的《窗外》一炮而紅,那一年她19歲,瓊瑤女主角你知道的,就是傳統溫柔易受傷害的玉女角色。1984年,林青霞前往美國,在圣地亞哥國際大學進修表演。進修完畢回國后,林青霞移居香港,并把演藝事業轉移到了香港影壇,接連主演了《警察故事》《今夜星光燦爛》等一系列影片。隨后,她與徐克繼《新蜀山劍俠》后開始第二次合作,1986年的《刀馬旦》是徐克首部完全以女性為主角的電影,同時又是一部關于家國歷史的電影,因此更加難得。徐克為林青霞、葉倩文、鐘楚紅三人分別設計出貼合身份的不同形象,各具魅力。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林青霞,徐克居然讓大美女林青霞剪去長發,飾演了一個留學西方歸來的督軍之女和革命黨人,這被視作林青霞的轉型之作。
自此之后,林青霞一發不可收。1992年,林青霞以38歲的中年之身與徐克再次合作出演了華語武俠片的巔峰之作《笑做江湖之東方不敗》,上映僅一月,票房便累計超過3400萬港元,非但打入全年十大賣座影片行列,更是有史以來最賣座的武俠片之一。林青霞女扮男裝,英姿颯爽,賦予原著中不男不女的反面角色東方不敗不同的觀感,驚艷華語影壇,觀眾爭先恐后進入影院,就為一睹林青霞男裝的風采。同年,她于拍攝了徐克監制的另一部武俠經典《新龍門客棧》,一個和東方不敗相似亦男亦女的角色,徐克充分激發出林青霞性格中的豪氣,眉宇之間,英雄意氣,令人側目,甚全有女性觀眾說:“都要被林青霞帥彎啦。”
由于林青霞男裝飾演的形象深入人心廣受好評,所以電視劇《新白娘子傳奇》一開始想請林青霞來演許仙,似乎也順理成章,但因為林青霞沒有檔期,這一重任就落到了葉童的身上,結果不僅沒有因為兩個女生談戀愛的怪咖組合受到質疑,反而大受歡迎,收視率節節攀升。
在臺灣樂壇,第一個走中性化路線的女歌手是林良樂。1986年,她出版了第一張專輯《冷井情深》,實在是元老級的人物,她的一首《溫柔的慈悲》曾唱到街知巷聞,她那短發、墨鏡、男性著裝的中性形象更讓人眼前一亮。繼林良樂之后,影響更大的則是外表冷漠、歌聲動情的潘美辰和李翊君。單眼皮、沒有厚厚的粉底,也不會涂上烈焰似的唇膏,簡簡單單的夾克、皮褲、牛仔,灑脫干練的形象深入人心,潘美辰絕對算不上漂亮卻因此顛覆了當年歌壇玉女歌手的既定形象,以其極高的辨識度而在華語歌壇獨樹一幟。同樣以中性路線出道的李翊君,出道時的形象和之后唱瓊瑤劇主題曲時大相徑庭,短發、高亢的音色充滿金屬質感,1990年1月,她發行的國語專輯《這樣的我》銷售量超過100萬張,其中收錄《千千闕歌》國語版的《風中的承諾》更是風靡一時,至今仍是KTV中點播率極高的歌曲。
所以理論上,中性早就存在,只是好像,只有當李宇春奪冠時,中性,才成為一個熱烈討論的話題,一個我們切身關心的問題。而在香港電影的銀幕上,一個為劇情需要而女扮男裝的林青霞會讓一個觀看此片的普通女孩景仰崇拜,卻末必會成為她內心自信的支點。
你在看到林青霞的一剎那,你就知道,她是女的,而且是個絕世的美女,更可怕的是,她飾演男性也能美不勝收,既英氣十足,舉手投足之間又有一種說不出的嫵媚,男女通吃,這樣的境界,實在是遙不可及。而李宇春就不一樣,在參加“超級女聲”之前,她名不見經傳,甚全,沒有狂熱的粉絲投票支持她的話,她也未必能夠勝出。這是一個中性灰姑娘的傳奇,一個不需要化妝成美女而以近乎本色的“帥”征服觀眾的勵志故事,令幾乎同樣“帥”的女性觀眾激動不已。
李宇春,就是這些灰姑娘的代言人,讓她們有自信面對自己的“帥”,并用這種自信面對審視她們的目光。
追根溯源,女性對中性形象的熱衷可以視作是女權意識崛起的一種反映。她們要脫掉她們的公主泡泡裙,打破傳統審美觀念的束縛,我走我的路,這從女性服裝中性風中就可看出端倪。
二十世紀初的歐洲,一些思想前衛的女性開始通過穿著和男性一樣的西裝、褲裝,佩戴男士帽子、拿拐杖,來表現、呼吁女性應該擁有和男性相同的地位,獲得相同的社會機會與待遇。
另一方面,一個重要的原因是殘酷的第一次世界大戰讓無數歐洲男性充當了戰場上的炮灰,女性不得不在后方干起原本由男人做的事。
工廠里雇傭的是女工,她們不可能像貴旅婦女那樣穿著打扮啊,所以此時的歐洲女性被迫穿上了男人的衣服,卻無意間形成了一種新的潮流,迅速在時尚界得到反映,形成一種重要的時裝風格。
在此之前,出身貴族、才華橫溢的法國浪漫主義作家喬治·桑偏是叛逆女孩的代表。她抽雪茄、穿長褲,一身男性打扮出現在巴黎街頭,這在19世紀的法國是一種驚世駭俗的舉動,令她飽受輿論的抨擊。在19世紀初的法國,在女性解放運動之前,社會上出現了禁止女性穿褲子的條令,當時的保守人士們認為褲管會讓原本隱藏的雙腿曲線顯現,將腹部、臀部等性感部位顯現出來,是有傷風化的行為。女性們只能拖著曳地長裙,不能裸露腰部以下的線條。
而此一時彼一時也,一戰之后,女性作為一種政治力量開始走上歷史的舞臺。香奈兒敏感地意識到了時代的變化,她勇于突破傳統,早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她就成功地將“五花大綁”的女裝推向簡單、舒適。她設計的服裝都是用針織面料做成,良好的彈性不僅解放了女性的身體,還讓工作更加便利了。除此之外,她還去掉那些羽毛、蕾絲的裝飾,讓服裝看起來更加簡潔,還引領了女人穿褲子的風潮。
那時,要不是香奈兒女士突發奇想去男友的衣櫥里找靈感,設計出具有濃厚男士西服影子的“女便裝”,并進一步將海軍服、男士禮帽等進行集體改良并身體力行穿出門去,恐怕別致有趣的Boyfriend(男友式)穿衣方式要遲很多年才會出現。
雖然這些創新非常大膽,但是無疑是直抵人心的。很多家庭的男主人死在了戰場上,女人們不得不開始堅強獨立起來。而這種中性且非常適合勞動的衣服,不僅在情感上能夠滿足她們,還更加實用。香奈兒因此大獲成功。在二戰時,法國經濟低迷,人心惶惶,唯獨香奈兒的服裝生意,一枝獨秀,這正是她成功的秘訣所在。
香奈兒本人就是這種中性風的最佳代言人。剪著短發的香奈兒顯得剛強、獨立又從容,偶爾,她也會穿上男裝,就像我們在電影《可可·香奈兒傳》中看到的那樣。
中性,不是向男性屈服,向男性獻媚,恰恰相反,這是女性自我意識的覺醒。將這種中性化裝扮推向高潮并變為主流時尚離不開電影明星的推波助瀾。瑪琳·黛德麗是好萊塢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唯一可以與葛麗泰嘉寶分庭抗禮的女明星。雖然她沒有得到過奧斯卡獎,但其芳名在美國家喻戶曉。她曾經演唱過的英文版《莉莉·瑪蓮》則成為了二戰中美、德雙方士兵最喜愛的歌曲。1999年,她被美國電影學會選為百年來最偉大的銀幕女影星第九名。
她也是好萊塢著名的“抽煙的女人”,她嘴唇單薄,卻性感十足;她氣質冷艷,卻惹人關注,抽煙,讓她渾身上下都散發了一種冷眼看世界的孤傲氣質。當時,吸煙室是只屬于男性的空間,吸煙裝原本指上流社會的男士在晚宴結束后,脫下燕尾服坐在吸煙室里抽煙,換上那種黑色輕便裝,也叫“煙裝”。
吸煙裝開始將女性從傳統的束縛中解放出來。在電影《摩洛哥》中,凱瑟琳·赫本身穿亮緞吸煙裝、系著白領結、戴著高筒男式禮帽,踱著方步出現,絲毫沒有讓她損失迷人魅力,相反卻使之獲得了中性優雅的別樣風情。這一扮相,堪稱經典的最中性造型,她所詮釋的男裝女穿形象被成功地定格在時代的經典記憶里。
而如今時過境遷,秀場上,吸煙裝扮順理成章成為了T臺上的主角。Paul Smith等眾多時尚品牌都鐘情于專為中性裝量身定做的秋冬秀。時尚界賦予了吸煙裝新的意義,如今,也開始在男裝中加入一些女性元素,使得這種原本男性才穿的服裝更適合女性的身體條件。
瑪琳·黛德麗之外,中性的另一位銀幕代表是凱瑟琳·赫本。赫本是好萊塢歷史上罕有的不掩飾自己真性情的影星之一。她生性率真,桀驁不馴,拒絕打扮成淑女,喜歡長褲便裝,生活中幾乎從來不化妝。赫本是第一位在銀幕上穿短褲的女演員,是第一個在銀幕下把男裝穿上身的好萊塢女性,也是第一個穿長褲出席奧斯卡的影后。她革命性的著裝具有鮮明的女權色彩和跨時代的意義。
她連續20年沒有穿過裙子,也從不花錢購買名牌時裝,喜歡中性化的服裝,甚至是尺寸肥大的夾克、寬松的毛衣、長褲和平底鞋,穿男性的衣服也成了她電影中的重要的一部分。在1933年的《克里斯托弗斯特朗》、1936年的《塞莉婭·斯卡利特》和1956年的《鐵娘子》等片中,她都有身著男裝的演出。她自己說過:“我喜歡快速地移動,穿高跟鞋太累了。”
《時代》雜志稱其為“特立獨行的象征”,美國電視新聞主持人芭芭拉·沃爾特斯曾經問她:“你有裙裝嗎?”赫本的回答是:“在你的葬禮上我會穿裙子的。”
這些超級偶像的推波助瀾,讓中性風蔚然成風。鐵打的時尚,流水的性別,追求自由和個性化,反抗權威專制和世俗束縛的中性美,帶著挑戰世俗的精神一路走來,至今不衰。
雖潮流易逝,唯風格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