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悅陽

久別舞臺三十多年的經典名劇,如此名家云集強大陣容,可謂是“天地寶藏,絕版再現”。
昆劇“大冠生第一人”蔡正仁、京劇梅派大青衣史依弘、兩位大武生奚中路、柯軍與李派老旦胡璇等滬蘇兩地的昆劇、京劇表演藝術家將首次跨地域合作,傳統大戲《鐵冠圖》9月18日將在上海大劇院隆重上演,唯此一場。久別舞臺三十多年的經典名劇,如此名家云集強大陣容,可謂是“天地寶藏,絕版再現”。
傳奇《鐵冠圖》是清代無名氏所作,原本已佚。戲曲舞臺上所演的《鐵冠圖》在吸收了曹雪芹的祖父曹寅撰寫的《表忠記》、署名為遺民外史的《虎口余生》等多個涉及“甲申之變”這一重大歷史題材的劇作之后,融為一爐。該劇講述明清易代之際,李白成起兵攻破北京、明崇禎帝自縊覆國以及清兵入關新朝建立等多個巨變接連發生,因劇中有一名鐵冠道人張凈于明初留下三幅圖畫,提前揭示國朝將由盛轉衰的預言而得名。
早在清初上海松江地區曾上演過《鐵冠圖》,直至清末依然流行。直至20世紀該劇仍盛演不衰,以“昆曲大王”韓世昌等為代表的北方昆弋“榮慶社”,蘇州昆劇傳習所“傳”字輩諸藝人為主體的“新樂府”、“仙霓社”等,一眾南北昆曲班社皆擅演該劇。被譽為近代昆劇火種的“傳”字輩繼承了前人600余出折子戲,其中全本《鐵冠圖》存十余出,“每貼演必客滿”,頗受歡迎。
而在京劇界,《鐵冠圖》也有很大影響,“一代伶王”譚鑫培、老生宗師余叔巖、“四大名旦”之首梅蘭芳等名伶等亦常演其中部分折子戲,歌唱悉從昆劇曲牌,表演則各顯其能,另外據《鐵冠圖》而來的京劇《明末遺恨》經周信芳重編后為麒派代表作。20世紀80年代,上海昆劇團上演過《鐵冠圖》的若干折子戲,此后又據《鐵冠圖》先后改編排演了《甲申記》、《景陽鐘》等大戲。盡管如此,但在今天的舞臺上,原汁原味的傳統戲除偶見一兩出折子戲上演以外,凝聚歷代京昆名家之功的全本《鐵冠圖》消失于舞臺長達三十余年,甚至不少戲迷觀眾從未聽聞,幾成絕響。
此次最令人期待的無過蔡正仁先生演出的《撞鐘分宮》,該劇演崇禎帝鳴鐘召集百官拒敵,皆閉門不出,乃放走太子、刺死公主,賜皇后自盡,獨上煤山。該劇以崇禎帝身上一代亡國之君零丁孤凄、張皇無著的意境,最為與眾不同。20世紀80年代,蔡正仁向前輩沈傳芷學習了此劇,整整花了5天時間重頭學過,回上海再花了15天時間整理,再請舞臺導演把這戲復原到臺上,終于讓這出經典復活。2008年“雅部正音”昆劇藝術傳承專場中,他在學習20余年后首度恢復演出《撞鐘分宮》,曾獲得“已臻化境”的好評。又十年過去,今年78歲高齡的蔡正仁再度演出崇禎帝,作為一出極見演員功力的好戲,逾七望八之歲面臨的更多是體力上的挑戰,令人既心疼又期待。
應該說,《鐵冠圖》之于家國歷史的反思、民族興亡的刻畫,一度在近現代中華民族抗擊外來侵略時,作出過鼓舞人心的正面貢獻。加上該劇經過歷代藝人的不斷琢磨,錘煉出了文武并舉、聲色俱壯的表演特點,而且打破了生、旦格局,多個行當均有獨到之處,具備較高的藝術欣賞價值,稱得上是唱作俱佳的寶藏經典。
近年來,優秀傳統文化得到大力扶持,逐漸回春的戲曲藝術生機盎然,不少瀕臨失傳的骨子老戲得到積極地搶救、挖掘,特別是如《鐵冠圖》在京劇、昆劇的舞臺上都有著悠久傳統的經典劇目,是二者水乳交融后所形成的“京昆”代表劇目,京劇演員演唱的昆劇,兼具昆劇水磨調的婉約,又在其他方面熏染了京劇的剛直活潑,表演上不因循守舊,時有創新。如今特邀上海、江蘇兩地的京昆大師、名家聯袂出演,經典傳奇《鐵冠圖》得以重現上海灘,集《對刀步戰》《別母亂箭》《撞鐘分宮》《貞娥刺虎》等折子戲之精華,實屬難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