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維康
因體形扁長如帶而得名的帶魚,起源古老,主要生存繁殖于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是長期以來人類海產食物之一。中國的黃海、渤海、東海和南海,歷來都有大量帶魚生存著。大黃魚、小黃魚、帶魚和烏賊魚,是人們通常所說的“中國四大海產”。生活于上述海岸沿線地區的華夏先民,推想在很古老年代已捕撈帶魚食用了,但頗為費解的是,中國古代文獻卻很長時間未見有關帶魚的載述,皇皇巨著的明代《本草綱目》也未收載。
曾得“賤名”,為高營養
中國現存古代文獻有關帶魚的記述,最先見載于明代謝肇制(1567-1624)的《五雜俎》,但既簡略又極賤視:“閩有帶魚,長丈余,無鱗而腥,諸魚中最賤者。”古時的人們認為,帶魚是不可以用于宴請款待客人的。
然而,帶魚實際上是很有益人體保健的食物。帶魚另有帶柳、裙帶魚、鞭魚等名稱。根據科研報道,生活于不同海洋中的帶魚,其所含成分略有出入,但總體而言對人體有較高的營養價值。帶魚含大量脂肪,因此有“油帶魚”之別名。帶魚含有較多對人體有益的不飽和脂肪酸。舟山地區海域的帶魚還富含俗稱“腦黃金”的“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帶魚的魚刺少,蛋白質較細膩,比家畜、家禽肉更易被人體消化吸收,其營養成分因而有較高利用率。
帶魚體表有一薄層銀光閃閃的灰白色黏性物,據報道,它是帶魚的鱗退化所形成,稱為鱗膜,其中含多種不飽和脂肪酸,有降膽固醇作用。特別是帶魚鱗膜里所含的“6-硫化烏嘌呤”對白血病、胃癌等有輔助治療作用,因此認為食用帶魚最好不要刮除鱗膜。帶魚還含碳水化合物、維生素(A、B1、B2、E)、尼克酸、卵磷脂、礦物質和微量元素(鈣、磷、鐵、鎂、鋅、鉀、鈉、碘、硒)等。所以吃帶魚時不必刮鱗。
雖是無鱗魚,膽固醇量低
魚類的膽固醇含量,大體上無鱗魚高于有鱗魚。在一段時期里,曾有很多人認為帶魚無鱗,所以膽固醇含量高。其實不然,據報道,100克帶魚的膽固醇含量低于100毫克,顯著低于銀魚、鰻魚,并且也低于草魚、鯽魚。
綜上所述,食用帶魚頗有益于人體保健。孕婦適量食帶魚,有益胎兒腦組織發育;兒童食帶魚,有助提高智力;老年人食帶魚,能延緩大腦萎縮。
溫馨提醒
大多數人可食用帶魚,但患皮膚濕疹、皮炎、蕁麻疹、紅斑狼瘡、支氣管哮喘、體質過敏、痛風、肝硬化、血小板減少者等,不宜食帶魚。服用某些藥物,如止咳藥、異煙肼者,也暫不宜食帶魚。
此外,有人認為食南瓜、毛豆、西紅柿時,不宜同時吃帶魚,這尚待確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