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隨著法院信息化建設的不斷推進,庭審直播作為法院信息化3.0版的重點發展對象而逐步走向常態化,并且深刻地改變現代訴訟的表現樣態。透過網絡信息技術,當事人和社會民眾均可實時、迅速地聽審案件的審判流程,知悉法官的心證形成過程。庭審直播已經成為法官心證公開的新型形式。與此同時,庭審直播亦對當事人和法官產生一定的背反效應。故此,本文認為應當妥適建構在庭審直播中公開法官心證的程序規則,慎重挑選規則、真實保障規則和權利保障規則均是應予遵行的重要規則。
關鍵詞 庭審直播 心證公開 審判公開 真實性 完整性
作者簡介:陳晨,浙江工商大學,本科生,研究方向:法學/民法。
中圖分類號:D926.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8.04.276
庭審直播是指法院在法庭審判的同時通過廣播、電視或網絡等途徑,將庭審過程同步轉換為圖文、音頻、視頻等進行傳播的特定形式。這種將現代傳媒與審判過程相融合的方式,能夠產生四種基本效能。
(一)改變現代訴訟的運作模式
庭審直播的特點在于,能實時,動態,全方位多角度記錄,真實展現庭審過程,使更多人能接觸到庭審過程,而且利用網絡進行的直播(例如,微博庭審直播)還可以與觀眾實現即時互動。截止2018年3月9日,中國庭審公開網累計直播669069起案件,3月9日當日累計直播3161件。據2018年最高人民法院工作報告,五年累計各級法院直播庭審64.5萬次,觀看量達到48.5億人次。庭審直播作為目前“四大平臺” 之中庭審活動公開的最主要方式,正在如火如荼地發展。庭審直播普遍化、常態化使得訴訟程序不再僅限于線下,為法院ODR(Online Dispute Resolution)機制的建設奠定了基礎。
(二)增強司法透明度,落實司法公開
真實性和實時性是直播最大的價值所在,這意味著旁聽席從法庭擴展到整個社會,只要有手機、電腦等能實時上網的工具,就能夠通過直播看到整個庭審過程的運行。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從2011年起發布的《中國司法透明度指數報告》中,從審務公開、審判公開、執行公開和數據公開四個維度評估中國的司法透明度。在一級指標審判公開下,作為二級指標的庭審直(錄)播占比40%,比例居二級指標中第一位。足見得庭審直播作為審判公開的重要內容,與中國司法透明度有密切關系。同時,《中國司法透明度指數報告(2016)》(以下簡稱《報告》)披露透明度排名前五位的法院是:廣州中院、寧波中院、吉林高院、南京中院和長春中院。中國庭審公開網的數據則顯示,這些法院在庭審直播方面都有較好的表現。聯系《報告》和庭審公開網的數據,可以發現,庭審直播做得較好的法院,司法透明度也比較高。司法透明度實際上是衡量司法公開的一個指標,而審判公開無疑是司法公開的重要內容,庭審直播揭開了審判過程的神秘面紗,將司法公開進一步落到實處。
(三)有效接近司法,提升司法公信力
對于群眾而言,庭審直播填補了“高高在上”的司法審判與普通群眾之間的空缺。庭審過程和判決文書可以說是演繹和歸納的關系,而庭審直播正是將演繹過程展現給感興趣的群眾,一定程度上消解其對歸納結果的疑慮和誤解,使他們在關注直播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形成對歸納結果的確信。
(四)維護司法公正,遏制司法腐敗
現代司法公正的內涵包括實體公正和程序公正,也即是過程和結果的雙重公正。一方面,我國歷來有“重實體,輕程序”的傾向,而庭審直播的開展,將形成倒逼機制,使程序更加公正。另一方面,庭審直播促使法官在庭審過程中更加審慎,有助于提升司法質量,保障結果公正。
狹義的心證指法官基于證據形成的對事實的內心確信,廣義心證不僅包含對事實的判斷,還應包括法律的見解,即是法官以法律為準繩衡量事實得出的結論。本文采行廣義的心證。心證公開,是指法官在案件庭審過程中和庭審結束后的裁判中,將其對所有證據所形成的內心確信,包括對案件事實和法律上的見解,向當事人和社會進行公開的方式。作為橫跨法官與訴訟兩造的橋梁,心證公開制度具有保障當事人程序主體地位、提高信息交流密度、促進發現案件真實,落實司法公開、提升司法信任等重要作用。
庭審直播中的心證公開,通過直播這一新型傳媒方式,將法官庭審過程中公開心證的動態過程呈現給社會公眾。在運用庭審直播的過程中,法官就要件事實或者法律適用所形成的心證,必然會透過庭審直播的形式妥善地彰顯出來。
在庭審中法官心證公開的基本內容包括心證形成的過程,理由和心證的結果。法官公開心證過程就是一個總結當事人爭點、闡明證明責任的分配、證據是否達到認定要件事實成立的證明標準和法律見解的過程。可見,心證公開在貫穿整個訴訟程序的同時,重點體現在法庭調查和法庭辯論環節,其本身就是庭審的重中之重。通過庭審直播展現法官在訴訟程序中完整的心證形成過程,使得不能到庭參與的其他利害關系人和其他社會公眾可以看到法官對法律要件事實的切入點和相關的法律理解,以及訴訟兩造在法官引導下如何逐步調整相互間對行為期待上的認識不一致,最終形成雙方都能滿意的關系。此外,在當庭宣判的案件中,由于判決書具有總結歸納性,直播的受眾能更集中、完整地認識到法官心證形成的動態過程和最終結果。
心證公開的外在形態表現為法官與當事人之間動態的交互過程。庭審直播最大的形式特點就在于它能實時,動態,全方位多角度記錄,真實地展現庭審過程。兩者在形式上是契合的,這就意味著庭審直播能最大限度地記錄和傳播庭審中心證公開的整個過程。
兩者在目的效果上具有一致性,就落實司法公開而言,審判公開是司法公開的基本內容,心證公開作為審判公開的重要表現樣態,是司法公開深層次的內涵,達到“民事訴訟程序的每一階段和步驟都應當以當事人和社會公眾看得見的方式進行” 的效果。庭審直播作為現階段司法公開的重要方式之一,相較于審判流程、裁判文書、執行信息這些公開平臺,能更形象直觀地讓社會公眾看見訴訟程序的運行和實體結果的得出。同時,庭審直播特有的廣大受眾,也使更多群眾有機會接觸到司法程序的運行。庭審中的心證公開,作為審判公開深層次的內涵,則是從法官的角度,進一步揭開了法院審判的神秘面紗。
就提升司法信任而言,直播的訴訟案件主要是兩類: 一類是社會影響廣泛,關注度高的重大案件;另一類是與百姓生活密切相關的案件。進入中國庭審公開網,版面上十分清晰地列出了“案件觀看量”、“最熱門案件”等數據的排行,也可以根據地區進行精確查找。隨著中國庭審公開網的建設,庭審直播已經漸漸轉向常態化,庭審直播的體系和地域范圍都在擴大,“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庭審中的心證公開使當事人通過庭審中法官對案件事實和法律見解的闡述,實實在在地實現看得見的正義。
綜上所述,庭審直播和心證公開很大程度上是相互協調,相互促進的,但庭審直播本身的特點也給心證公開帶來了挑戰。庭審直播的一大特點是受眾廣,這也意味著無論法官還是當事人除了面對彼此,還要面對社會公眾。從當事人的角度看,可能使當事人在證據提出和辯論時有所顧忌,這直接影響到法官賴以形成心證的事實基礎。這就需要進一步完善具體的庭審直播規則,從程序上保障當事人的權利,減少當事人的顧慮。從法官的角度看,庭審直播對法官的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丹寧勛爵所指出,“審判制度是法官開庭聽訊和裁定各方爭論的問題, 而不是代表整個社會進行調查或驗證,法官應避免介入爭論,從而有可能被甚囂塵上的爭吵遮住明斷的視線。” 庭審直播意味著法官的旁聽席不再僅限于小小的法庭,法官要在更多目光注視下始終保持中立,就需要在法律理論,法律素養,法律實踐經驗方面自我充實,提高自身素質。同時,庭審直播能對公開心證形成制約和監督,使法官在發表自己對案件事實的判斷和法律見解時更加嚴謹,審慎,從而提高訴訟的質效。
(一)直播案件的挑選規則
由于司法資源有限和公眾對不同案件的關注不同,我國法院不可能亦無必要對所有案件的庭審都進行直播。故此,法院必須慎重甄選案件,選擇在性質、內容、訴訟程序尤其是心證公開環節具有代表意義的案件。
在挑選時,應當遵循三個基本規則:
1.依法挑選。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人民法院直播錄播庭審活動的規定》,法院就直播的案件有選擇權,直播采取一案一審核制度。法院初步確定進行直播的案件以后,由審判庭向本院有關部門提出申請。有關部門審核后,報主管副院長批準。必要時,報上級人民法院審核。對如何認定“必要時”,司法解釋并未詳述,為避免任意劃分直播案件審核權限,可以考慮根據案件的影響力界定審核權限。如在全省范圍內有重大影響的,由高級人民法院審核。
除根據民事訴訟法關于審判公開的規定,涉及國家秘密、個人隱私、商業秘密以及人身關系的案件不公開外,當事人明確提出不進行庭審直播、錄播并有正當理由的民事案件、其他不宜庭審直播、錄播的民事案件應被排除在直播范圍以外。
2.入選規則。法院應該從社會公眾需求的角度考慮,選擇公眾關注度較高、社會影響較大、具有法制宣傳教育意義的案件進行庭審直播。此外,民事司法程序中有訴訟、非訴和執行程序之分,亦應適當挑選還未被國民普遍了解的部分非訴案件和執行案件作為直播的內容。
3.強調規則。基于庭審直播常態化的現狀,直播案件的門檻降低,數量變多。為了便于社會公眾選擇,可以在導航界面設置熱門案件和推薦案件欄目,熱門案件主要根據收藏,觀看,分享等數據評出,推薦案件可以加上法官點評,法院簡評等因素。為突出庭審中心證公開的部分,可以采取技術手段對法庭調查、辯論環節進行強調注明,例如提供分段視頻;針對當庭宣判的案件,可以將法官宣判部分單獨剪輯并發布。
(二)庭審直播的真實保障規則
庭審直播其不同于紙質裁判文書最大特點,在于作為即時動態的過程固有的完整和真實性,這也是庭審直播最大的價值所在。只有具備這兩個特點,才能將法官公開心證的過程充分完全地展現給國民,形成反饋監督機制。故此,無論采取圖文、音頻還是視頻何種形式的直播,均應保障直播的真實和完整,不能人為進行剪輯切斷,發生意外事故,應當及時暫停,事后及時補救,確保庭審的順暢進行。
(三)庭審直播的權利保護規則
庭審直播對法官心證公開,亦有一定的背反效應,比如對當事人、證人、法官造成的心理壓力和對相關人員的權利造成侵害等。現有規定較寬泛地規定直播的技術、工作人員應當盡可能不影響到審判過程的正常進行,以減輕對庭審參與人的壓力。具體而言,應該在庭審前落實通知義務,確保法官和當事人都知道直播的進行。在庭前準備階段,應根據訴訟參與人的要求調整設備,切實保障訴訟參與人的權利。
注釋:
2018年《最高法院工作報告》中提到“最高法院進一步健全審判流程、庭審活動、裁判文書、執行信息四大公開平臺”。
肖建國.民事訴訟程序價值論.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180.
[英]丹寧勛爵著.李克強,等譯.法律的正當程序.法律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