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睿
摘要:基于DPSIR模型構建指標體系,對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創新能力進行評價,結果表明,東部地區的產業創新能力較強,但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區域內優勢地區的創新擴散能力難以充分發揮,而伴隨創新驅動國家戰略的貫徹實施和“一帶一路”戰略的持續推進,西部地區戰略性新興產業創新能力得到提升。
Abstract: Based on the DPSIR model, an index system is constructed to evaluate the innovation capability of China's strategic emergent industri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industrial innovation capability of the eastern region is strong, but the innovation and diffusion capacity of the advantageous regions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the Pearl River Delta, and the 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 is difficult to fully exert, and with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national strategy driven by innovation and the continuous advancement of the "the Belt and the Road" strategy, the innovative ability of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ies in the western region has been enhanced.
關鍵詞:DPSIR;戰略性新興產業;創新能力;評價
Key words: DPSIR;strategic emergent industry;innovation ability;evaluation
中圖分類號:F27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8)30-0087-02
繼“十三五”科技規劃綱要提出科技創新的目標要著力提升戰略性新興產業競爭力,發揮創新引領示范作用和輻射帶動作用后,“十三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①進一步提出供給創新、需求引領、產業集聚、人才興業和開放融合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原則。戰略性新興產業是引導未來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完善戰略性新興產業創新評價機制,對優化區域內創新資源配置,鼓勵創新資源密集的區域率先實現創新驅動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早在上世紀80年代,國外學者就開始關注技術變革對商業管理實踐和新興產業發展的影響,認為不斷變化的經營環境使企業管理對內引發的日常危機,對外面臨重大挑戰,高科技背景下實施技術驅動的競爭戰略有助于新技術商業化和企業市場份額提升,從而促進新興產業的興起[1]。Mowery & Rosenberg(2006)認為市場需求對于企業創新過程具有主導作用,政府政策制定的恰當性是創新過程中市場需求和供給有效配置的前提[2]。
國內學者們在關注戰略性新興產業創新和發展能力的同時,從不同角度進行了研究,但側重點各有不同。如康健(2017)[3]從資源獲取的角度探討了戰略性新興產業創新能力提升過程中資源獲取活動的重要性;張貴等(2011)[4]認為影響產業自主創新的主要因素包括支撐創新基礎資源、創新投入、創新產出、創新技術擴散與產業關聯和創新環境支撐五個方面;孫早(2012)[5]從投入產出、擴散轉化、決策盈利和支持保障等方面構建了戰略性新興產業自主創新能力測評指標體系。
2.1 理論模型構建
DPSIR模型包括驅動力(Driving forces)、壓力(Pressure)、狀態(State)、影響(Impact)和響應(Response)五個維度[6]。基于該模型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創新的特點,可以從資源支撐能力、創新投入能力、創新擴散能力、創新產出能力和環境保障能力五個方面對戰略性新興產業創新能力進行測度。資源支撐能力反映某區域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創新和發展潛力,包括創新資源水平和產學研合作情況;創新投入能力通過產業創新活動反映,包括產業研發投入和科技機構狀況等;創新產出能力是對創新能力和創新成果最直接的檢驗,包括自主知識產權和企業創新產出情況等;創新擴散能力主要指創新成果在市場上的轉化擴散能力,及對整體產業技術創新的帶動能力,包括市場擴散、國際技術合作、技術轉化及獲取能力等;環境保障能力是產業發展的必備條件,包括可持續發展能力、科學和政策環境狀況等。
2.2 指標體系構建
借鑒以往研究,結合DPSIR戰略性新興產業創新能力評價理論模型,從資源支撐能力、創新投入能力、創新擴散能力、創新產出能力和環境保障能力五個方面構建了戰略性新興產業創新能力評價指標體系,突出強調了產業創新的核心作用、生產要素的轉化能力和行業整體的創新能力。其中,二級指標包括創新資源水平(D1)、產學研合作(D2)、研發投入(P1)、科技機構(P2)、市場擴散(S1)、國際技術合作(S2)、技術轉化及獲取(S3)、自主知識產權(I1)、企業創新產出(I2)、可持續發展(R1)、科學和政策環境(R2),三級指標包括擁有科技活動企業占全部企業的比重(D11)、科研和開發機構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支出(D12)、高等學校R&D;人員全時當量(D21)、產學研投入強度(D22)、R&D;儀器設備費(P11)、政府R&D;資金占GDP的比重(P12)、R&D;機構數(P21)、科技機構經費支出(P22)、技術市場技術流向地域合同金額(S11)、專利所有權轉讓及許可收入(S12)、技術成交額(S13)、新產品出口額(S21)、按地區分國外技術引進和金額(S22)、新產品產值占GDP比重(S31)、消化吸收經費支出(S32)、購買國內技術經費支出(S33)、專利申請授權量(I11) 、發明專利數I12)、新產品銷售收入(I13)、高技術產業收入(I21)、全員勞動生產率(I22)、出口交貨值(I23)、工業污染治理完成投資額(R11)、廢水總排放量(R12)、新增科研儀器設備資產(R13)、固定資產成新率(R14)、每十萬人口中高等學校平均在校生數(R21)、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占總工業產值比重(R22)、財政支出占GDP比重(E23)、各地區公共圖書館總流通人次(E24)。
3.1 研究方法
3.2 數據來源
本文采用的數據主要來自《中國統計年鑒》、《中國科技統計年鑒》、《中國高技術產業統計年鑒》、《中國區域統計年鑒》等權威性資料。
3.3 評價結果分析
以省、市、自治區為區域評價基本單位,將相關統計數據帶入戰略性新興產業創新能力評價指標體系,運用統計軟件SPSS19.0對我國2011年和2016年31個地區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從創新綜合能力和創新分項能力角度進行分析。
從戰略性新興產業創新綜合能力水平及變動趨勢看,廣東、江蘇、北京、上海、山東、浙江的綜合能力最強,且在全國處于領先水平;天津、河北、遼寧、福建、湖北、河南、四川、陜西的產業創新能力較強,但創新能力發展趨勢存在較大差異;創新綜合能力一般的地區為吉林、黑龍江、安徽、江西、湖南、廣西、重慶;創新綜合能力較弱的地區中,山西、海南能力呈現下降趨勢,貴州、甘肅呈上升趨勢,內蒙古和云南綜合能力發展趨勢平穩;綜合能力最弱和在全國范圍內處于落后狀態的地區均為西藏、青海、寧夏和新疆。
根據戰略性新興產業創新能力分類評價結果,資源支撐能力方面,長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地區各省份無較大變動,能力下降和上升幅度較大的地區分別為吉林、甘肅、廣西、湖北和天津、貴州;創新投入能力方面,北京、上海、江蘇、廣東、山東均處于全國領先地位,天津、浙江、安徽、福建、海南等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四川、陜西、西藏、云南等西部地區有較大幅度提升;創新擴散能力方面,北京、上海、江蘇、廣東、浙江、山東處于全國領先地區,天津、河北安徽、海南存在下降趨勢,部分西部地區如陜西、甘肅、青海、寧夏等排名均在全國第10名左右;創新產出能力方面,廣東、江蘇、浙江、山東始終處于領先地位,北京、天津、湖南、陜西、西藏、甘肅均有較大幅度提升,山西、內蒙古、四川、寧夏等地有所下降;環境保障能力方面,天津、吉林、湖南、云南、甘肅有所下降,內蒙古、廣西、重慶、貴州、新疆略有提升。
第一,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創新能力較強的地區主要集中在東部沿海省份;創新能力較弱的地區主要集中在西部欠發達地區,但近年來西部地區的創新能力存在逐步上升的趨勢;中部地區創新能力水平一般,且存在參差不齊、變動趨勢不一的現象,在東部帶動、西部上升的環境下,中部地區創新能力亟待保持和加強。第二,東部地區聚集了較好的創新資源,具有較好的創新環境和較大的創新投入,創新產出和創新擴散的能力也相對較高,但在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區域內存在創新的排他效應,創新擴散能力難以充分發揮,區域內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鏈條有待進一步拓展和延伸;西部地區在創新支撐資源和創新環境方面相對落后,但隨著國家西部開發戰略和“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創新投入、創新產出和創新擴散能力不斷得以提高,具有較強的發展潛力和發展優勢。
注釋:
①國務院關于印發“十三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的通知[EB/OL]. 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6-12/19/content_5150090.htm. 2016-11-29/2018-3-2.
參考文獻:
[1]FJ Olleros.Emerging industries and the burnout of pioneers[J].Journal of Product Innovation Management,1986,3(1):5-18.
[2]D Mowery,N Rosenberg.The influence of market demand upon innovation:a critical review of some recent empirical studies[J].Research Policy,2006,8(2):102-153.
[3]康健.資源獲取視角下戰略新興產業創新能力提升[J].科研管理,2017(S1):39-45.
[4]張貴,李俊林,韓彥清,路振田.中國高新技術產業自主創新能力評價——基于產業鏈為核心的視角[J]河北經貿大學學報,2011,32(1):72-79.
[5]孫早,宋煒.戰略性新興產業自主創新能力評測——以企業為主體的產業創新指標體系構建[J].經濟管理,2012(8):20-30.
[6]張建清,張嵐,王嵩,等.基于DPSIR-DEA模型的區域可持續發展效率測度及分析[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7(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