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軍峰
摘要:技工院校是非遺手工技藝傳承的主要載體,創新技工院校非遺手工技藝的傳承模式,是破解當今非物質文化遺產手工技藝傳承發展困境的必經之途,實現非遺手工技藝傳承與技工教育融合的關鍵性動力就是創客教育。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礎上分析了技工院校創客教育的內涵,闡述了創客教育對技工院校非物質文化遺產手工技藝傳承作用機理,進而探索了創客教育融入技工院校非物質文化遺產手工技藝傳承的途徑。
Abstract: Technical colleges are the main carrier of the inheritance of non-legacy craftsmanship. To innovate the inheritance mode of non-legacy craftsmanship of technical colleges is the only way to solve the dilemma of the inheritance of handicrafts in today'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nd realize the inheritance of non-legacy craftsmanship. The key driving force for integration with mechanic education is maker education. Based on the previous studie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onnotation of maker education in technical colleges, expounds the mechanism of maker education on the inheritance of manual craftsmanship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technical colleges, and then explores the ways of integrating maker education into the inheritance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technical colleges.
關鍵詞:技工院校;創客教育;手工技藝傳承
Key words: technical colleges;maker education;handicraft inheritance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8)30-0296-02
非物質文化遺產手工技藝種類繁多,形態復雜,內容豐富。從總體來看,非物質文化遺產手工技藝被認為具有獨特性、活態性、傳承性、流變性、綜合性、民族性、地域性等特點。這些特點既是各種具體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在形式上表現出來的共性,也是不同非物質文化遺產按照固有的傳承模式代代相傳的結果[1]。技工院校是非遺手工技藝傳承的主要載體,創新技工院校非遺手工技藝的傳承模式,是破解當今非物質文化遺產手工技藝傳承發展困境的必經之途。同時,技工院校對于非物質文化的傳承以及如何使其與現代社會融合有著不可替代的責任和義務。在現代經濟快速發展的今天,非物質文化傳承與技工教育實現融合的關鍵推動要素就是創客教育。
《創客:新工業革命》中指出,創客是不以營利為目標,利用3D打印技術以及各種開源硬件,努力把各種創意轉變為現實的[2]。而實踐中,創客的范圍更加廣泛,創客的活動領域不僅僅局限于信息化技術,甚至連家具工藝制作、烹飪等項目都為他們所關注[3]。
創客教育是指以培養所有學生的創新、創業所需的知識、能力、視野以及意志品質方面的教育行為、活動、課程和環境的綜合[4];是一種融合信息技術,秉承“開放創新、探究體驗”為主要學習方式和以培養各類創新型人才為目的的新型教育模式[5];在目標維度,創客教育的目標應該是個體的“全人發展”,具體可分六個目標層次,即學科知識、創新創造能力、自我認知、合作能力、溝通能力、責任感[6]。在操作性維度,創客教育是一種“基于創造的學習”,其核心是強烈的內驅力,即學習者進行學習的動力來自于對完成某件作品的強烈渴望,這種學習最符合人類的天性,是最人道的學習方式[7]。
職業學校創客教育是學校轉變教育理念,創新教育方法,以創客空間為載體,強調以學生為中心“創造中學習”,融合體驗教育、項目教學法、創新教育以及DIY理念當中的元素,激發學生創新創業意識,培養學生創新創業能力,教會學生創新創業方法的一種教育[8]。作為一種全新的教育模式,創客教育的基本理念是對職業院校學生進行全面的創新思維教育,采用“項目+學習”的方式,在學習過程中融入動手實踐,致力于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最大限度地突破傳統教育所帶來的局限和束縛[9]。
因此,創客是一類具有高度的創新意識、合作精神和協作能力,并且勇于克服困難、積極探索如何實現創意的人。創新精神和意識是創客最本質的特征,創新精神和意識的培育創客教育最核心的要素。技工院校創客教育是一種以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創客精神、創業能力為主要目標的教育。
通過分析技工院校創客教育的內涵,進一步分析創客教育對技工院校非物質文化遺產手工技藝傳承作用機理,為探索新時期非遺手工技藝在技工院校的傳承問題奠定了基礎。
技工院校創客教育需要遵循以學生為主體、以院校為主導、以教師為載體的多元結合的原則。技工院校非物質文化遺產手工技藝傳承中,創客教育要堅持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中心,引導學生轉變觀念、提高創新意識,成為創客教育中主動的創造者和實踐者;院校管理者是創客教育的頂層設計者,對創客教育的規劃與實施有著重要的主導作用;教師在創客教育過程中承擔著創客精神、意識、知識傳遞載體的作用;與此同時,政校企相結合對共同推動非物質文化專業人才培養起著關鍵作用。
技工院校創客教育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手工技藝傳承是以項目為載體的。技工院校以非遺手工技藝專業為基礎,結合產業和市場需求,設計創客項目,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將創客的元素與精神融入到非遺手工技藝的專業課程中,實現專業課程的項目化,通過專業導師引導與設計,在創客空間中完成專業實踐,讓學生真正實現做中學,同時,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創新潛能。
創客教育對技工院校非物質文化遺產手工技藝傳承,更加注重傳承者與被傳承者的互動與合作精神培養。在非遺手工技藝傳承中,團隊合作精神的培養是創客教育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創客教育中互動和合作的過程也是一種學習,創客們通過互動、交流和合作,融入多領域知識,將非遺手工技藝進行創新,在創新與項目完成過程中,也實現了手工技藝的傳承。在非遺手工技藝傳承中融入創客教育,創客們在不斷的嘗試中,其潛能也被不斷的激發出來,而這一過程需要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在創新的同時,非遺手工技藝也在分享和傳承,這種分享和傳承也構成了創客教育的重要元素。
創客教育對技工院校非遺手工技藝傳承作用機理的探索,為實現創客教育融入到技工院校非遺手工技藝傳承中奠定了理論基礎,根據國內外一些技工院校的實踐經驗,技工院校將創客教育融入非遺手工技藝人才培養中,實現非遺手工技藝在學校的傳承與創新,主要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3.1 創客精神與工匠精神相融合
新時代要求技工院校非遺手工技藝傳承要在培養學生工匠精神的同時,不斷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創客教育所培養的是一種勇于探索、追求卓越的創新精神,手工技藝中的工匠精神實際上也是一種堅持不懈、追求卓越技藝的精神,兩者之間雖然存在一定的共性,但是創客精神的融入,可以突破匠人在非遺手工技藝傳承中,由于社會和市場環境的變化所面臨的困境。
3.2 創客文化融入技工院校校園文化
將創客文化融入到技工院校的校園文化中,體現在學校的校園文化建設的理念體系、制度體系、行為體系和環境體系中,從而提高非遺手工技藝專業師生對創客教育的認同度,營造創新的氛圍,潛移默化的將創客的精神融入到教學和各項活動中,從而更好的促進非遺手工技藝的傳承和發展。
3.3 創客教育融入非遺手工技藝專業教育
將創客教育融入到非遺手工技藝專業教育體系中,按照學生和專業的特點來制定非遺手工技藝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整體設計課程體系,通過創客教育相關課程與非遺手工技藝的專業課程相結合,將兩者有效融合。同時,注重非遺手工技藝專業的整體規劃和動態調整,加強手工技藝核心課程教學的整體設計和教學效果;實現專業課程的改造,以非遺手工技藝專業項目完成為主導推動專業課程的學習。
3.4 創客空間融入非遺手工技藝實踐過程
引導大師、手工藝人、導師、學生、項目進入創客空間,充分發揮創客空間對非遺手工技藝傳承的實踐作用,讓創客空間成為技工院校非遺手工技藝傳承人培養的主要陣地。將大師工作室、技能實訓基地、導師研究基地和創客空間合為一體,實現功能多樣化,有利于非遺手工技藝在創客空間中得到真正的傳承和創新,同時實現導師項目與非遺手工技藝傳承創新實踐的結合。
總之,技工院校在非遺手工技藝傳承的創客教育中,應將創客教育融入到非物質文化遺產手工技藝專業教育中,以專業項目為主導推動專業課程改革,注重整體設計和教學實踐相結合;將創客空間建設與非物質文化傳承專業的實習實訓基地建設結合起來,實現功能兼顧;將創客空間建設與導師的研究基地建設結合起來,實現導師項目與學生創新創業實踐結合起來;將創客文化融入校園文化,提高學生與老師對創新創業教育的認同度,從而更好地開展創新創業教育;組建多元跨界專家組成的導師團隊,通過帶領學生完成各種項目,更好的實現創客教育與非物質文化遺產手工技藝傳承的融合;注重創客成果的轉化,即多方聯合共同推動創客成果快速實現產品的轉化工作,促進創新、創業的良性循環,真正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產手工技藝在技工院校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何華湘.傳播學視閾下廣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統傳承模式探析[J].廣西社會科學,2017(1).
[2]李凌,王頡.“創客”:柔軟的改變教育[N].中國教育報,2014-09-23(05).
[3]金星霖,周娜.創客教育及其在職業院校的實施[J].職業教育研究,2017(2).
[4]吳俊杰,梁森山.LedongScratch互動教學平臺的應用與研究(七)——基于自制光敏掃描儀談STEM教育[J].教學儀器與實驗,2011(7).
[5]楊現,李冀紅.創客教育的價值潛能及其爭議[J].現代遠程教育研究,2015(2).
[6]鄭燕林,李盧一.技術支持的基于創造的學習——美國中小學創客教育的內涵、特征與實施路徑[J].開放教育研究,2014(6).
[7]金星霖,周娜.創客教育及其在職業院校的實施[J].職業教育研究,2017(2).
[8]李菲,張潤昊.高職“創客型”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職教論壇,2016(28).
[9]李凌云.高職院校創客教育的價值、現狀及優化路徑[J].教育與職業,201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