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大學生是中國未來的建設者,其是否具有良好的法治觀念對于其自身發展、社會發展和國家發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影響。本文認為要加強當代大學生法治觀教育,必須從教師隊伍建設、課程改革、校園文化建設三個方面入手,借助新時代的網絡與新媒體功能,做好其法治教育工作。
關鍵詞 大學生 法治教育 依法治國
作者簡介:趙偉成,上海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8.04.201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第一次把“依法治國”作為中央全會主題進行研究,并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要把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作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總目標,認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和執政水平,必須全面推進依法治國。” 大學生是中國未來的建設者,是未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踐行者,是未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中堅力量。大學生作為接受高等教育的新一代,法治觀念對于其發展和服務社會都具有重要的作用,也對于我國進一步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具有重要影響。
一、大學生法治教育現狀
(一)大學生法律知識缺乏、法律觀念單薄
法律知識是對大學生進行優秀法治觀念形成的前提和基礎,然而除了法學專業大學生外,其他專業的大學生對于法律知識所知并不多。普通大學生對于法律的理解很大一定程度上還停留在生活經驗層面上,因而對于現實生活中遇到的一些法律問題會產生誤解的情況。這與大學生獲取法律知識的途徑較為單一有著重要的聯系,大部分非法學專業大學生只能從《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這門課學習到少量的法律知識,剩下的僅僅靠新聞媒體的宣傳報道來獲取一二。
大學生容易受到社會輿論或者媒體報道的誤導,如一些新聞寫到“李剛兒子開車撞死人只判三年,農民工偷了一輛摩托車卻被判四年”,一些大學生對此表示極大憤怒卻不去查找相關法律條文。近年來,大學生“校園貸”事件受到了社會的廣泛重視,從側面也反映出大學生法律意識淡薄,容易成為不法分子侵害的對象。有一些大學生在生活中遇到權利被侵害時,會想到用法律的手段解決卻不知如何利用好法律的武器,只能其他途徑。
(二)優秀法治教育教師匱乏
自1999年大學擴招以來,在校大學生的人數直線上升,但大學教師的培養卻無法做到保質保量。除了政法類高校和重點綜合性大學以外可以保證優秀的專職法律教師以外,一般高校很難保證法律專職教師的質和量。特別是一些民辦高校和專科高校因學校的性質或者地理位置等因素,很難吸引優秀的法律專職教師來從事教育工作。
在當下高校中,從事《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的教師大部分并非法律專業畢業,相對而言法律知識則沒有較為深入的研究,還有不少老師不得不臨時磨槍,一邊學習法律知識一邊進行教學,無法做到深入淺出,將法律知識講透徹。一些教師因不精通法律而將大部分課時利用到講授思想道德修養部分,法律基礎部分則照本宣科,粗略講過,以至于學生學得一知半解。
(三)高校對于法治教育課程建設不夠重視
目前法治教育在高校課程中并沒有獨立課程,而是成為了《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的一部分。該課程的法律基礎部分并沒有很好地體現出科學的法制精神和法治意識培養體系,僅僅是讓學生對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有個粗略了解,知道有哪些主要的法律,但并不知道這些法律具體都規定了什么,也無法了解和自身有關的法定權利和法定義務。半個學期甚至不足半個學期的課時量也讓一些有能力講好法律課的教師沒有足夠的課堂時間進行講授,只能被迫選取部分進行教育。同時,由于該課程是公共課性質,課堂里少則幾十人,多則兩三百人,教師與學生之間缺乏互動的時間和機會,“純灌輸”的教學方法實在難以將這門課上好。
另外,《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前較多的是采用試卷考試的方式進行檢測學生的學習情況。學生為了追求一個好分數及學分,在考試前死記硬背,但并不理解其中蘊含的真正意義。單純的考試無法形成一個科學的評價體系,無法準確地評估一個學生是否真正擁有了良好的法治意識和法治觀念,是否系統地掌握了必要的法律知識,容易存在有學生考試分數特別高,但是并非真正樹立法治觀念的情況。
二、加強大學生法治教育的重要性
(一)加強大學生法治教育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需要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所希望見到的局面就是國人接受法律、尊重法律,擁有一定的法律信仰,只有這樣法治社會才會建立,才能順利運行各種社會工作。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很重要的一個特征就是“全面”,而“全面”的概念中包含了對每一位公民法治教育的責任,自然包括了對于大學生人群的教育。加強社會主義法治教育,是推進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的根本要求,其主要任務就是要引導人們知法、守法、用法 。
大學生作為中國知識水平較高的人群,是依法治國的推廣與落實應當注意的對象。如果一個國家的大學生人群體沒有正確的法治觀念,會形成十分嚴重的社會問題,直接影響和諧社會的建設。如果大學生缺乏法治意識,在畢業后建設國家的過程中則會以“經驗主義”或“法律虛無主義”等思想來做事,這會對周圍產生消極影響。如果大學生人群普遍存在著這樣的問題,法治國家則難以建成。
(二)加強大學生法治教育是大學生素質全面發展的需要
法律是社會規則的一根不可觸及的底線,也是保護自己的利劍。在大學校園中,“馬加爵殺人案”、“復旦投毒案”和“華政開水傷人案”等事件的出現讓人不寒而栗。法律不僅能保護個人的正當權益,也能對大學生起到警示和震懾作用,讓大學生知道什么應該做、什么不應該做,以免出現害人害己的情況。在踏上社會后,大學生面對相比起校園更加復雜的社會,如何正確行使自己的權利、履行自己的義務又成為了一個不可回避的問題。道德教育與法治教育必須相結合,才能夠讓大學生更好地全面發展。
此外,現代社會對于復合型人才青睞有加,如果在學好自己專業的同時又能懂與自己專業領域相關的法律將會如虎添翼,例如學理工科的優秀大學生經過學習和實驗,會擁有自己發明的專利,此時懂得專利法將會更好地保護自己的勞動成果。而經濟類專業大學生若懂得經濟法與商法相關知識,則能更好地在工作中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為社會服務。有志成為公務員的大學生如若懂得知法守法,則不會被利益所迷惑,則能更好地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而不會一步步成長為“老虎”或者“蒼蠅”。
三、加強大學生法治教育的對策
(一)加強優秀的法治教育教師隊伍建設
大學教育離不開教師,無論是課堂講授還是學術指導,教師對于教育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想要加強大學生的法治教育,必須培養優秀的教師,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大學生不僅可以從優秀的教師那些學到專業知識,而且能從教師的教誨中學習研究事物的態度,培養影響其一生的科學思維方式。
對于有條件的高校要保證和鼓勵高層次專業人才的引進,條件較差的院校也應當有計劃地對現有法律基礎課兼職教師進行培訓提高,對專職教師鼓勵其進一步學習相關知識 。教師在日常教學過程中要及時總結和反思課堂教育的方式方法和內容,不斷關注依法治國的最新進展和成果,提高自身對于法律的深入了解。另外,教師應當不僅要講授法律知識,也要將道德教育與其結合起來,讓學生很好地理解德治與法治的關系,培養其正確的法治觀。
另外,學校可以定期聘請優秀的法官、檢察官、律師等法律工作者為學生進行講座教育。法律不僅僅是書面上的條文,更多的是生活中以“活”的形式出現,而法律工作者可以根據其豐富的法律實踐經驗為學生進行講授,拉近學生與法律這個上層建筑之間的距離,也可以回答學生一些法律問題,幫助學生用法律的武器保護自己。
(二)構建內容合理化、形式多樣化、考核科學化的課程教育體系
首先應當對現有的《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進行改革,從教材為出發點,對于“法律基礎”進行審查和重新編撰,將過時的法律條文和表述進行整改。增加德治與法治、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依法治國等相關內容,將適合大學生法治觀教育的內容加入其中。針對不同專業的學生,教師要側重補充與其專業或對口專業職業相關法律內容,幫助學生未來在工作上也能知法懂法。
另外,法治教育不應局限于灌輸式教學。教師可以利用課堂時間和學生進行合理交流,例如讓學生進行小組團隊作業,講一講自己感興趣的法律或者經典法律案例并進行針對性點評。教師也可以帶領學生去法院進行參觀,旁聽案件審判,讓學生身臨其境感受法治的神圣與莊嚴。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還可以為學生推薦優秀的文獻資源和視頻資源,讓感興趣的或者學有余力的同學再課后進行深入研究。
法治教育課程的考核應當由多個部分組成,如平時作業、課堂表現、考試等。在考試部分應當減少死記硬背的知識點考核,增加法治意識、法律運用方面的考核,同時也可以以法治觀為主題的期末論文進行考核,減少學生的考試壓力,增加學生主動學習的動力。
(三)建設良好校園法治文化氛圍
組織、開展法治系列校園文化活動有利于校園法治文化氛圍建設。在日常校園廣播和校園電視節目中要開設法治相關的節目,加強法治宣傳。在校園活動方面,可以舉報法律知識競賽、法律論文比賽、模擬法庭等校園活動,讓大學生在活動中學習法律知識,增加法律意識。學校要抓住國家憲法日、消費者權益保護日等與法律相關節日的契機,組織開展大型的專題性法治宣傳活動。學校要鼓勵學生參加法治主題相關學術論壇或者學術會議,學習法治理論,更好地研究法治問題。
另外,要加強學生組織自身的依法管理。學生組織要按照既定的相關文件進行管理,如學生干部的選舉和舉辦活動的開支報銷等日常管理工作都要按照規章制度來辦事,不可渾水摸魚。一些學生干部利用職務上便利,挪用學生組織的公款去做和工作無關的事,這就會產生不良影響。因此,學生組織必須做到以身作則,按照規章制度辦事,賞罰分明,才能更好地為校園文化建設服務。
(四)運用網絡和新媒體手段進行法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的載體選擇很重要,目前網絡在大學生群體中的普及率很高,大學生群體使用網絡的人數是非常多的。新媒體因其更新速度快、便捷等一系列特點,符合當下年輕人接受外部信息的重要途徑。因此,運用網絡和新媒體手段加強大學生法治觀教育具有可行性。
在網絡手段方面,高校可以合理運用網絡平臺開展法治教育。高校可以將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和法學課程教師的精品課程錄制成視頻放在學校官網或者易班網上,方便學生可以利用自己的空閑時間進行學習。教師可利用網絡平臺與學生進行交流。此外,高校或者其他專門機構可以創建專門的微信號或者群聊等,定期發布有關于法治觀教育的微信推送,交流、討論當下最熱的法治問題,為學生解決在生活中遇到的法治問題等。運用最新的技術,融合文字、圖片和視頻,進而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法治觀和基本的法律知識。
注釋:
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人民日報.2014.10.29(1).
鄭永廷.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200.
王國楨.大學生法治觀教育問題思考.遵義醫學院學報.20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