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刑事強制措施是國家為了保障偵查、起訴、審判活動的順利進行,而授權刑事司法機關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采取的限制其一定程度人身自由的方法。其主要包括拘傳、取保候審、監(jiān)視居住、拘留和逮捕。其是刑事訴訟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司法實踐中發(fā)揮著重要價值,成為我國公檢法三機關追訴犯罪的重要手段之一。刑事強制措施的實施關乎著追訴犯罪以及保障人權目的的實現,對公民的人身自由權產生重大影響。但是縱觀全局,被告人、犯罪嫌疑人的人身自由,在現有的刑事強制措施的相關立法中,仍沒有得到徹底有效的保障,需要進一步加強。本文從人權保障視野分析,立足于刑事強制措施的立法現狀,指出不足之處,研究其立法缺陷的原因,以我國立法的實際情況為基礎,以完善人權保障為目的,通過立法價值理念和具體制度相關方面進行完善。
關鍵詞 人權保障 刑事強制措施 立法完善
作者簡介:李科兵,遼寧大學法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刑法。
中圖分類號:D92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8.04.332
(一)刑事強制措施概述
1. 刑事強制措施的概念
我國刑事強制措施的主流觀點為:“強制措施是指公安機關、人民檢察和人民法院為了保障訴訟的順利進行,依法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所采取的在一定期限內限制或剝奪其人身自由的法定強制方法 。”
2. 刑事強制措施的基本特征
我國對刑事強制措施的理解傾向于國家權力干預,缺乏對人權方面的保障,側重于公權力而非私權利。修改后的刑事訴訟法對強制措施的定義依然沒有本質變化,隨著法治進程的推進,無法滿足時代的需求。
(二)刑事強制措施同人權保障的關系
1.二者之間的辯證關系
一方面,公檢法這三個機關在實施強制措施時,不只是對犯罪嫌疑人的人身自由進行限制,而且同時更重要的是要對其它公民的合法權利特別是人身權利進行有效地保護。我國人權保障的基本宗旨是對公民合法的人身權利進行保障,但也會把實施強制措施這一權力授予法院、檢察院、公安局等機關,在追訴公民犯罪時限制或剝奪其人身自由。
另一方面,公檢法這三個機關在實施某些刑事強制措施時不僅僅是要去限制被追訴人的人身自由,同時也要去保障其應有的權利。在公檢法這三個機關對犯罪嫌疑人采取強制措施時,犯罪嫌疑人的相應的人身權利就會受到限制以及剝奪,然而從自然法意義上來講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的權利也應當受到合法的保護,特別是要避免他們的人身自由被非法手段所限制,因此,我們要把法律規(guī)定的合理性和嚴密性放在重要的位置上。
2.刑事強制措施人權保障的必要性
侵犯人權的現象時常出現,有些刑事強制措施實施者缺乏保障人權意識,且隨著法治社會發(fā)展的需要,加強刑事強制措施中的人權保障已是必然要求。
3. 刑事強制措施的意義
刑事強制措施,可以說在一定程度上是與每個公民都聯系緊密。刑事強制措施意義深遠,關乎到我國的法治發(fā)展進程,因為它是我國人權保障的重要體現。健全的刑事強制措施制度,有利于憲法確立的保障人權原則得以貫徹,有利于完善和發(fā)展我國的刑事訴訟制度,有利于推動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建設。應當說,無論實施刑事強制措施的條件還是立法的價值取向,新的刑事訴訟法都有了進一步的全新的改進,懲罰犯罪更加突出,保障人權更加得以體現,聯系我國國情,借鑒外國優(yōu)秀理念及成果,有利于公檢法三機關更好的打擊和懲治犯罪,從而更好的維護社會治安。
(一) 新刑事訴訟法的現狀
1.新刑事訴訟法的現狀概述
隨著國家法治的進步發(fā)展,人權保障已經成為了被寫在訴訟法中的一項我國訴訟制度的基本原則。隨著原則的寫入,具體條文也隨之完善,通過立法和司法兩個方面增加了人權保障的力度。主要表現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被有關部門采取強制措施過程中其應當得到保護的訴訟權利法律的具體條文有了規(guī)定。
2.新的刑事訴訟法現狀具體表現
“訴訟以民族語言文字進行的權利”在第 9 條進行相關規(guī)定;“辯護權”在第 11、32、33、34 條進行相關規(guī)定;“控告權”在第 14 條進行相關規(guī)定;“申請回避權”在第 28、29 條進行相關規(guī)定;“申請變更強制措施權”在第 94 條進行相關規(guī)定; “申請解除違法超期羈押權”在第 97 條進行相關規(guī)定;“供述自由權”在第 118 條進行相關規(guī)定;“遭強制措施實施錯誤的刑事賠償權”在國家賠償法第 15 條進行相關規(guī)定。
(二) 我國刑事訴訟法同國際公約的聯系性規(guī)定
我國刑事訴訟法一定層面上與國際公約中的規(guī)定大體相近,主要通過借鑒國際上的先進理論,從而使得我國人權保障方面的制度得以完善。具體表現為:
1. 基本上確定了無罪推定的原則。
2. 明文規(guī)定了律師行使自己的辯護權時,可以自被采取強制措之日起。
新的《刑事訴訟法》第33條規(guī)定犯罪嫌疑人有權委托辯護人是從被采取強制措施之日起,這一規(guī)定及時有效的保護了犯罪嫌疑人的權利。
3. 對拘留、逮捕的適用條件更為嚴格。拘留的適用條件在新《刑事訴訟法》第80條加以闡明,逮捕的法定條件則通過第 79 條加以修正。
4. 禁止非法方法收集證據,如采取刑訊逼供以及欺騙、利誘、威脅的方法等。
5. 修改了關于非羈押強制措施的適用情形。明確了在取保候審期間,對取保候審人的具體要求和相應的違反后果。對取保候審的適用條件、保證金的收取和返還加以細致規(guī)定。
6. 根據《國家賠償法》,犯罪嫌疑人遭到錯捕或錯據,可以此為由申請相符合的賠償。
(一) 刑事強制措施的立法缺陷具體表現
1.被追訴人不能有效地救濟自己
被告人、犯罪嫌疑人在自己被機關采取刑事強制措施時,基本上不能得到救濟。例如,按照我國《刑事訴訟法》規(guī)定,逮捕所必需具備的條件是:有逮捕的必要,即有證據證明有犯罪事實,可能判處徒刑以上刑罰。然而此必要則由檢察機關和公安機關來決定,無需向誰證明。而此時被告人、犯罪嫌疑人基本處于被羈押狀態(tài),無法行使自己的權利,這就與保障人權的精神相背離。
2.立法與司法解釋規(guī)定不夠明確、執(zhí)行不力、缺乏監(jiān)督
(1)監(jiān)視居住和取保候審中有關刑期的要求不夠明確。實踐過程中,公檢法三機關對被追訴人都有權采取監(jiān)視居住和取保候審。如,1996 年的《刑事訴訟法》第 58 條只規(guī)定了取保候審最長不得超過12個月,且公檢法三機關都有權采用取保候審措施。根據相關司法解釋,檢察院和法院又可以在先前機關采取取保候審的基礎上,重新做出取保候審的決定,期限重新計算。因而在實踐過程中,被追訴人有可能實際的取保候審期限長達24個月。如此一來,將對被追訴人的人身自由權利造成很大的傷害,并與保障人權的基本原則相背離。
(2)執(zhí)行不力表現在取保候審過程中解除羈押期限的方面。在取保候審過程中,機關忽視被追訴人的現在時有發(fā)生,因而被追訴人會持續(xù)處于被羈押狀態(tài),在某些案件中往往會出現,被追訴人一直被羈押,直到案件撤銷后仍未解除羈押。
(3)監(jiān)視居住在司法活動中往往不能有效的保障人權。刑事訴訟法明文規(guī)定由公安機關來進行監(jiān)視居住的執(zhí)行,可在司法活動中卻存在檢察機關設立專門指定居所執(zhí)行監(jiān)視居住的情況(如四川省檢察院安排賓館式居所用于執(zhí)行指定居所監(jiān)視居?。?/p>
(4)監(jiān)視居住和取保候審的法律適用問題,缺乏法律予以必要的監(jiān)督。在我國,刑事強制措施中只規(guī)定了逮捕須經檢察院批準,而監(jiān)視居住和取保候審則無規(guī)定,這方面亟需加強和完善。
3.逮捕與羈押相模糊以及存在超期羈押的情況
(1)我國的逮捕與羈押相模糊。在其他國家看來,逮捕和羈押有著很大的區(qū)別,逮捕并不一定會導致羈押。而逮捕制度在我國的刑事訴訟法中,一定程度上還包括逮捕之后的羈押狀態(tài)。這樣一來,犯罪嫌疑人的人身自由權利便會被侵犯。
(2)超期羈押的情形存在。超期羈押對被追訴人來說是人身自由的極大侵害,這與國際的人權標準和我國憲法規(guī)定的人身自由權保障相違背。法律上沒有超期羈押與刑期相抵的規(guī)定,這就意味著如果超期羈押被追溯人,其的刑期將會被變相增加。即使法律規(guī)定超期羈押的時間可以折抵刑期,但如果超期羈押時間過長,實質上已經超出了逮捕制度的本質內涵,并與人身自由權的保護大相徑庭。
(二) 刑事強制措施的立法缺陷的原因
1.立法層面
第一,憲法作為我國的根本法,其中,人身自由權這一憲法性權利,只是被籠統的加以規(guī)定,并沒有加以詳細的闡述,及必要的懲罰措施。導致其他部門法的相關規(guī)定,缺乏相應的理念,及進一步的保障措施。因而當被追訴人的人身權利被刑事強制措施造成侵犯時,不能得到很好的救濟。
第二,立法與刑事訴訟法的相關司法解釋之間存在不相吻合的地方。刑事訴訟法規(guī)定12個月為取保候審的最長期限,然而按照司法解釋,各機關可以重新做出取保候審的決定,前后相加往往會超出12個月。此現象說明,司法解釋與立法在一定問題上存在不吻合之處,從而在實踐中難免會出現矛盾之處。
2.制度層面
第一,公檢法三機關在采取刑事強制措施時,往往會忽視相關的監(jiān)督制約,而過分注重配合。例如,檢察院擁有逮捕的審批權,最終決定逮捕,而不受人民法院的監(jiān)督審查,因而關于逮捕,缺乏相應的監(jiān)督制約。
第二,權力分配方面,實施強制措施的機關之間存在不合理。合理的權力分配應當是分工負責并相互制約。如今,法院缺乏監(jiān)督公安局和檢察院的權力,一定程度上只有審判的權利。若想使權力的行使發(fā)揮最好的效果,達到理想的狀態(tài),應當將公檢法機關之間分別享有的權力進行合理的分配并協調運作。這樣一來,刑事強制措施便能得以更好的實施。
3.觀念層面
第一,部分執(zhí)法者和相關權利人缺失權利觀念。執(zhí)法者由于意識淡薄,只以追訴犯罪為目的,因而執(zhí)法時不可避免的會侵犯到被追訴人的權利。權利人在被采取刑事強制措施時,往往由于缺乏權利觀念而無法有效保護自己。
第二,司法工作人員缺乏程序公正的法律價值觀。在我國,司法工作人員由于程序公正的法律價值觀缺失,從而認為程序公正后于實體公正,重視實體而忽視程序,使得一些非法情況時有發(fā)生,如羈押超過法定期限的情況。
第三,司法工作人員缺乏無罪推定的理念。無罪推定是指,任何人在依法被判決有罪之前,應視其無罪。刑事強制措施的相關執(zhí)法者,在執(zhí)行時往往忽視或者說根本上就是無罪推定的法律觀念淡薄,將被追訴人私自認定為有罪之人。
(一) 立法價值理念的完善
哈耶克在闡述立法理念時,解釋說:“一種制度的規(guī)制中,倘若最高權力機構主要不是關注法律方面而是政府治理方面,那么該制度將會使法律的工作被政府的工作逐漸壓倒”。 因此當前關于刑事強制措施的立法方面工作,應當加強尊重和保障人權方面理念的落實,而應當將工具主義的落后觀念摒棄掉。
1.樹立權力節(jié)制的價值理念
洛克在其《政府論》中表述到:“社會契約是政府與人民之間相互約定而成的,在契約中人民約定將一部分權利讓諸于統治者,欲借統治者所取得的權力來保障人民所保留的權利,所以,人民有義務依法服從于統治者,但統治者的權力絕不容許擴張到超出公眾福利的需求之外,而是必須保障每個人在自然狀態(tài)中所享有的自由和財產權。”
總而言之,國家權力來源于個人權利,個人權利及自由受到國家權力的保護。為了保障自由和權利,國家權力受到相應的制約并保持在限度之內。具體來說,在刑事強制措施實施的過程中,應盡量避免侵害被追訴人的人身權利和自由,能適用輕緩的措施就不適用嚴厲的措施。執(zhí)法機關也應當以權力節(jié)制的價值理念為基礎,在實施刑事強制措施過程中注意合理地利用權力并保障人權。
2.樹立尊重和保障人權的價值理念
2004 年, “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的相關規(guī)定被寫入憲法修正案之中,具有尊重和保障人權的跨時代意義。2012年新修訂的刑事訴訟法,秉承憲法精神,將“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的規(guī)定寫入刑事訴訟法之中,從而為尊重和人權保障提供了明確而有力的刑事訴訟法制度依據。公檢法三機關應積極學習和樹立尊重和保障人權的理念,將其應用到刑事強制措施中來,在實踐中落實,嚴格依法辦事,將保障人權的理念融匯于心,這樣才能使刑事強制措施真正的尊重和保障人權。
3.重視程序公正的價值理念
公檢法三機關在實施刑事強制措施的過程中,應當重視程序公正的問題,在使用什么程序和如何試用該程序上,一定嚴格按照法律的要求,依法辦事,不得忽視程序問題,而錯用或濫用刑事強制措施。
4.堅持無罪推定的原則
被告人和犯罪嫌疑人在依法被判決有罪之前,應視其無罪。這無疑對司法工作人員的要求,要求其在執(zhí)法過程中不能將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作為以有罪之人加以對待,應當保障其基本人權,避免刑訊逼供及其他非法獲取證據情形的發(fā)生。
(二)具體制度的完善
1.被追訴人不服刑事強制措施時,賦予其申告權
被追訴人對公檢法三機關采取的拘傳、逮捕、拘留、取保候審、監(jiān)視居住等強制措施不服的,有權向作出強制措施決定的機關申請復議一次,仍然不服復議決定的,有權向其上一級機關提出復核申請,復核機關所做出的決定為最終決定。復議、復核的決定期限為7日。復議、復核期間,相應機關應主動調查案件,組織被采取刑事強制措施的人及其律師到場,案件的相關承辦人說明事實及理由,并提供相關的法律依據,被采取強制措施的人及其律師可依法進行質疑或反駁。
2.監(jiān)視居住和取保候審,應當明確刑期的規(guī)定
監(jiān)視居住以6個月為限,取保候審應當以12月為限,嚴格限制其它機關的重復重復的監(jiān)視居住和取保候審,避免加長相關的刑期,要嚴格依照法律的規(guī)定。
3.相關機關應當嚴格遵照解除取保候審的期限
相關機關應當嚴格遵照相關的法律規(guī)定,關注被追訴人,使得相關法律規(guī)定能夠得到有力的執(zhí)行,從而保障被追訴人的人身自由權利。
4.加強完善監(jiān)視居住的適用條件的立法工作
加強監(jiān)視居住的適用條件立法工作,要與時俱進,從實踐中汲取經驗,加強其的操作性,使其在實踐中能夠更好的應用。
5.完善對監(jiān)視居住和取保候審的法律監(jiān)督機制
完善相關的法律監(jiān)督制度,從決定到執(zhí)行全方位監(jiān)督,并完善相關的救濟制度和懲罰制度,確保監(jiān)視居住和取保候審得以依法實施,從而更好的保障被追訴人的人權。
6.嚴格區(qū)分逮捕和羈押
對逮捕和羈押進行正確的區(qū)分,杜絕逮捕后自然形成羈押的狀態(tài),建立和完善羈押審查制度,并將其作為羈押的條件予以運用。
7.杜絕超期羈押情形的出現
增強人權保障意識,關注被追訴人,切實保護被追訴人的利益,嚴格按照法律規(guī)定的程序辦事,杜絕超期羈押情形的出現。
注釋:
陳光中主編.刑事訴訟法學(新編).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6.202.
[英]弗里德里希· 哈耶克著.鄧正來譯.法律、立法與自由(第 2、3 卷).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0.142.
[英]洛克著.葉啟芳、瞿菊農,等譯.政府論.商務印書館.1964.77-80.
參考文獻:
[1][英]A·J·M米爾思.人的權利與人的多樣性——人權哲學.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