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江
摘要:文章首先簡要論述了審稿人在高校科技期刊辦刊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接著以《技術與創(chuàng)新管理》為范例,分析了科技期刊在審稿人選擇和發(fā)展方面面臨的困境,最后,從提升期刊吸引力和加強溝通交流等角度探究了發(fā)展?jié)撛趯徃迦丝尚新窂剑⒕唧w介紹了《技術與創(chuàng)新管理》的實踐模式,為高校科技期刊在發(fā)展優(yōu)質審稿人時提供了一定的參考。
Abstract: The article first briefly discusses the importance of reviewers in the work of running scientific journal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n, taking "Technology and Innovation Management" as an example, it analyzes the dilemma faced by scientific journals in the sele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reviewers.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enhancing the attraction of journals and strengthening communication,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feasible path of developing potential reviewers, and introduces the practical mode of Technology and Innovation Management, which provides certain refere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high-quality reviewers for universi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eriodicals.
關鍵詞:科技期刊;審稿人;路徑試析;科研方向
Key words: sci-tech periodicals;reviewers;path analysis;research direction
中圖分類號:G23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8)30-0244-02
在我國眾多的科技期刊主辦單位中,各大高等院校所占比例極大,是促進科技期刊發(fā)展的生力軍。各大高等院校出于促進本校辦學質量發(fā)展,此在辦刊過程中多數(shù)將目標聚焦在自身特色,同時兼顧優(yōu)勢學科,因此,高校科技期刊往往是學科特色鮮明的綜合性刊物[1]。具體到辦刊過程,發(fā)揮重要作用的不僅是作者群體和編輯部,同行評議中的審稿專家對稿件質量提升同樣意義重大。普遍認為,審稿人是對稿件給出修改意見并由編輯部反饋給論文作者進行相應修改,以提高論文質量的專家和學者,是辦好期刊的關鍵環(huán)節(jié)之一[2]。在具體實踐中,大家經常認為審稿人是從專業(yè)角度剔除和防范內容不到位的稿件拒之門外,所起的主要作用是“把關”,對審稿人幫助稿件質量提升的重視不足。因此,科技期刊在提升質量、擴大影響力時,發(fā)展和鞏固一支認真負責、專業(yè)扎實的審稿人隊伍顯得極為必要[3]。顯然,審稿人的科研能力和學術功底是科技期刊很難或者是無力培養(yǎng)和發(fā)展的[4],如何使審稿人的綜合能力在期刊工作中盡可能的發(fā)揮出來才是科技期刊關注和探究的重點。
為此,本文以《技術與創(chuàng)新管理》為例,嘗試分析高校科技期刊在發(fā)展審稿人時遇到的困境并探究解決路徑。《技術與創(chuàng)新管理》是由西安科技大學主辦,以創(chuàng)新、管理為辦刊特色,刊物設有創(chuàng)新論壇、科研管理、管理科學、技術創(chuàng)新研究、人因工效學與創(chuàng)新等專欄,致力于打造科技創(chuàng)新和創(chuàng)新管理類的精品期刊。
1.1 辦刊平臺的局限性
辦刊平臺在為科技期刊帶來全方位支持的同時,也會因為自身的不足對期刊發(fā)展帶來一定的制約[5]。在期刊日常工作中,審稿人的培養(yǎng)同樣需要依托于特定平臺。例如,《技術與創(chuàng)新管理》的審稿專家有30%以上來自主辦單位的西安科技大學,而與刊稿范圍相關的管理科學、經濟管理等學科,在以地礦類學科為特色的西安科技大學優(yōu)勢并不明顯、教師規(guī)模較小,由此為發(fā)展審稿人造成的主要影響集中在可選專家較少、專家科研和工作任務量大以致審稿精力不足和周期較長等方面。除此之外,期刊選取審稿人時往往會對職稱和科研成果等作具體要求,從而使得可選審稿專家的人數(shù)進一步減少。期刊界對審稿人的工作普遍會以“審稿費”的形式支付報酬,類似于西安科技大學的高等院校,其主辦的科技期刊受限于財力等因素影響,審稿費大都較少甚至是不支付,這也對審稿人的工作熱情有一定的負面影響。
1.2 期刊吸引力不足
從某種意義上說,審稿人參與同行評議與期刊選擇審稿人之間是雙向選擇的,認真負責的審稿人更加青睞業(yè)務嚴謹辦刊規(guī)范的期刊,此外,期刊“檔次”也是審稿人審視的一個重要因素。例如,《技術與創(chuàng)新管理》作為非SCI、EI的普通刊物,工作中明顯能感受到對審稿人的吸引力不足。在調研的過程中也發(fā)現(xiàn)審稿人更愿意投入精力到高水平期刊的審稿工作,將為SCI期刊審稿視為對自身科研能力學術地位的肯定。送審文章與審稿人當前研究領域不符也會使審稿人喪失審稿的興趣,而類似于《技術與創(chuàng)新管理》這類刊稿范圍較為寬泛的期刊,經常有選題相對小眾的稿件因“無趣”而造成潛在優(yōu)質審稿人的流失。
1.3 溝通不暢
現(xiàn)階段期刊送審稿件主要依靠電子郵件,或者是通過郵件提醒審稿專家登錄審稿系統(tǒng)進行操作。而在實踐過程中,由于文字交流的局限性,經常有“誤會”發(fā)生,比如因稿件研究內容質量較差導致審稿人意見較為尖銳,但被編輯誤會為態(tài)度較差、不耐煩。此外,審稿人所提供的通信郵箱一般為工作郵箱或者是單位郵箱,因工作繁忙瑣碎,經常出現(xiàn)登錄不及時的情況,進而造成審稿周期長,也容易被編輯部誤會為審稿不積極。審稿人的科研方向并不是一成不變,不同時期也會有所調整,而溝通不及時會導致編輯部仍按最初研究方向遴選送審稿件,久而久之自然會使得審稿人缺乏審稿興趣。
在分析了審稿人發(fā)展面臨的主要困境后,針對優(yōu)質審稿人不足這一現(xiàn)狀,從發(fā)展?jié)撛趯徃迦艘暯浅霭l(fā),探究其培養(yǎng)路徑。
2.1 拓寬審稿人遴選平臺
審稿人的選取應主要集中在主辦單位以外,具體操作時可以通過參加學術會議、協(xié)辦科研活動,拓寬遴選平臺。例如,《技術與創(chuàng)新管理》每年參加相關學科會議二十人次以上,國內影響力較大的會議均會派編輯參會,并在會場通過張貼海報、散發(fā)宣傳冊等方式與到會專家進行交流,從而進一步提升期刊知名度,擴大潛在審稿人群體。此外,協(xié)辦學術會議可以獲取更為詳細的專家聯(lián)系方式、研究方向等信息,在平臺拓寬時作用更大,更易獲得審稿人的認可。
2.2 提升期刊吸引力
規(guī)范化辦刊可以贏得審稿人的青睞,在尋找認真負責的審稿人前,編輯部首先要樹立嚴謹?shù)墓ぷ髯黠L,認真、嚴格落實“三審三校制”。《技術與創(chuàng)新的管理》在認真初審的基礎上,創(chuàng)立了“專家定稿會”制度,即在每期稿件外審回編輯部后,邀請3位以上專家對全部稿件進行審定,起到查漏補缺的作用,也打消了審稿人擔心“誤傷”稿件的擔憂,效果顯著;此外,在青年教師的發(fā)掘培養(yǎng)方面,《技術與創(chuàng)新管理》每年都將新入職的教工進行摸底,對有效聯(lián)系方式和研究方向等信息進行存檔,在稿件送審時將新教工重點考慮,但將資深審稿人的審稿意見作為主要參考;在物質報酬方面,加大了審稿費的發(fā)放力度。
2.3 加強溝通交流
編輯部與審稿人之間的溝通交流十分重要,交流手段并不限于電子郵件,電話和面談等方式仍然非常必要。《技術與創(chuàng)新管理》會定期對審稿人進行電話回訪,咨詢專家對辦刊和組稿等工作的意見和建議,并及時了解審稿人的研究方向,并向專家請教最新的研究熱點;對校內或相鄰單位的專家,由編輯部出面定期召開學術沙龍,不僅維護了與審稿人的情感紐帶,也加深了審稿人的歸屬感和認同感,此外,學術觀點的交流碰撞也會對審稿人的科研工作有所促進,達到共贏的結果;借助聊天軟件建立專家群,在工作與生活中與審稿人及時溝通。
2.4 建立審稿人推薦機制
隨著學科進一步細分,研究方向更加精細,編輯部時常會接收到學科交叉領域的稿件,這種稿件在送審時在專家?guī)熘腥鄙賹膶徃迦耍虼私徃迦送扑]機制十分必要。《技術與創(chuàng)新管理》在遇到這類稿件時,首先會聯(lián)系稿件作者,請求對方提供該研究方向符合要求的專家學者;為了規(guī)避“人情稿”“無效審稿”,編輯部在借助網絡和現(xiàn)有學術資源初步核驗被推薦專家資質后,邀請被推薦專家進行“二次推薦”,即被推薦專家另行推薦一名審稿人,從而達到擴充審稿人隊伍的目的;在定期回訪時,也會請審稿人推薦新專家,特別是其導師、同門師兄弟,這也為期刊的組稿約稿提供了豐富的專家資源。
總之,在面臨認真負責的審稿人審稿人較少、潛在審稿人難以發(fā)展和維護的困境時,期刊工作者應主動求變,通過勤溝通多交流等手段,一定可以解決好這一難題。期刊工作的進一步發(fā)展離不開審稿人的支持,耐心和真誠是編輯部吸引審稿人積極參與期刊工作的必要條件,雙方的合作共贏是期刊進步的必由之路。
參考文獻:
[1]王鳳產.科技期刊開放性同行評議可行性探究[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8,29(01):14-19.
[2]蔣霞,龔漢忠,方華,黃龍旺,顏嚴.綜合類科技期刊審稿方法的探析[J].編輯學報,2017,29(S1):16-18.
[3]郭春蘭.提高我國科技期刊專家審稿質量的思考[J].今傳媒,2017,25(12):126-128.
[4]司珊珊.基于在線投審稿系統(tǒng)的科技期刊論文質量控制[J].編輯之友,2017(11):37-42.
[5]王維,黃延紅,郭媛媛,侯修洲.專家辦刊結合專業(yè)辦刊雙管模式的實踐和成果[J].編輯學報,2017,29(03):287-2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