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海靜



摘要:首先,從綜合發展度、資源環境承載度和政府政策支持度三個方面構建青海省綠色經濟發展水平評價指標體系。其次,運用主成分分析法,對青海省以及各州市的綠色經濟發展水平進行測算;測算結果表明,青海省2000-2016年綠色發展水平呈現平穩上升的態勢,綜合得分由2000年的-0.9732提高到2016年的1.2965,2009年綜合得分由負轉正,實現一個突破;各市州綠色經濟發展水平有所差距,綠色經濟的發展是由經濟規模起決定性作用。最后,從政府作用、產業結構、科技創新等方面提出促進青海省綠色經濟發展的對策建議。
Abstract: This paper constructs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Qinghai Province's green economy development level from three aspects: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degree,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al carrying capacity and government policy support. Then, this paper uses the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method to calculate the level of green economy development in Qinghai Province and various cities. The calculation results show that the green development level of Qinghai Province from 2000 to 2016 showed a steady upward trend and the comprehensive score increased from -0.9732 in 2000 to 1.2965 in 2016. In 2009, the comprehensive score turned from negative to positive, achieving a breakthrough. The calculation results also show that there is a gap in the level of green economy development between cities and state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green economy is decisive by the scale of the economy. Finally, this paper proposes countermeasures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green economy in Qinghai Province from the aspects of government role,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關鍵詞:青海省;綠色經濟;主成分分析
Key words: Qinghai Province;green economy;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中圖分類號:F29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8)30-0271-05
21世紀以來,全球經濟正在綠色經濟的引領下逐步轉型。發達國家普遍由傳統經濟轉向綠色經濟,并從這一結構性轉型中實現經濟增長[1]。而一些處于工業化和城市化快速發展階段的發展中國家正面臨著傳統經濟向綠色經濟過渡的艱巨任務[2]。習近平總書記在2016年視察青海時指出:青海省作為國家生態安全的屏障,具有及其重要而特殊的生態地位,必須要承擔起保護“中華水塔”和三江源的重任。要從實際出發,堅持保護優先、堅持以節能減排和環境整治為導向,全面推進生態建設、美麗城鄉建設以及自然保護區建設,加強生態保護、沙漠化防治和退牧退耕還林還草,扎扎實實推進生態環境建設,確保“一江春水向東流”。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為青海省更好地處理好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系,指明了新方向[3]。
我國學者在綠色經濟方面進行了較為廣泛的探討。部分學者對于綠色經濟作了理論方面的研究:唐嘯(2014)通過對國外已有的關于綠色經濟理論的分析,得出綠色經濟在不同時期,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變化有著不同的涵義,具體可分為單一的生態系統目標階段、經濟—生態系統目標階段和經濟—生態—社會復合系統階段[4];丁剛,陳奇玲(2014)通過梳理綠色經濟的五種內涵,重新界定了綠色經濟的涵義,認為綠色經濟是經濟發展、資源節約、保護環境三者相結合的經濟[5]。更多的學者對區域綠色經濟發展進行了評價分析:何新安(2014)借鑒了趙彥云等的研究[6],構建了由綜合發展度、資源承載力、環境容量組成的三維度指標體系,并用熵值法對廣東省河源市2005-2011年的綠色經濟發展狀況進行綜合評價[7];紀山山,徐天祥(2016)從規模性指標、激勵性指標、約束性指標、保障性指標等構建了四個大項,十九個小項的評價指標體系,并采用熵值法和聚類分析法對江蘇省十三個省市的綠色經濟發展水平進行了實證分析[8];蔡紹洪,魏媛等(2017)建立了綠色經濟評價指標體系,根據西部12省綠色發展的相關指標,運用計量方法和GIS記數法對2014年西部地區綠色發展水平及空間分析進行研究[9]。
青海省位于中國西北部,處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東北部,作為長江、黃河、瀾滄江的發源地,承擔著保護“中華水塔的重任”,因此,本文運用主成分分析法對青海省綠色經濟發展進行動態評價,分析其制約因素并提出相應對策。
一般而言,經濟發展水平評價指標體系設計應遵循全面性、動態性、科學性、可比性、可行性、結構層次性等基本原則。但是,綠色經濟發展的目的是發展環境友好型產業、發展循環經濟和低碳經濟、使得社會經濟發展與自然環境相協調。因此,本文除了遵循上述基本原則外,還以科學發展觀和可持續發展為依據,以注重人民的生活質量、注重經濟增長水平和環境效益相結合、注重教育與科技水平以及注重政府政策支持為指導思路,并借鑒學術界已有的研究成果,構建了青海省綠色經濟評價指標體系(見表1),相關原始數據主要來源于《青海省統計年鑒》(2001-2007)。
2.1 主成分分析
主成分分析是一種降維分析,在數據信息損失最小的情況下,將多個維度的數據簡化降維,濃縮指標信息,突出主要成分,將復雜的問題簡單化,從而使問題分析更加直觀有效[10]。
2.2 青海省綠色經濟發展水平評價分析
2.2.1 提取主成分并命名
首先對4個逆向指標進行正向化處理并對原始數據進行標準化處理,運用SPSS18.0軟件的分析,根據特征值>1且累積方差貢獻率大于85%的原則選取3個主成分(見表2)。
由表2可知,前三個主成分的累計貢獻率已達到91.492%,即用這三個主成分就能反映22個原始變量91.492%的信息,分別稱為主成分F1、主成分F2、主成分F3。
從表3的數據可以看出,和第一主成分F1密切相關的是X1、X3、X5、X6、X8、X20、X21、X22、X10、X11、X12、X13,這些指標與經濟規模、基礎設施和環境資源有關,因此F1命名為經濟總量因子。和第二主成分F2密切相關的是X2、X4、X7、X9、X14、X15、X16,這些與地區產業結構有關,因此F2命名為產業結構因子。和第三主成分F3密切相關的是X17、X18、X19,這些指標與政府對綠色經濟的投資有關,因此F3命名為政府政策支持因子。
為更好反映地反映青海省綠色經濟發展水平,根據表4繪制出青海省綠色經濟發展水平時間序列圖(見圖1)。
圖1直觀反映出自2000年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以來,青海省綠色經濟總體發展處于平穩上升的狀態。綠色經濟發展綜合得分從2000的-0.9732提高到2016年的1.2965,整個發展水平呈現出逐年上升的趨勢。尤其是2009年以后,青海省的綠色經濟發展綜合得分由負值轉向了正值,且增長幅度較大,充分體現出在政府政策的支持下,通過調整優化工業結構、加快加速基礎設施建設等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對青海省綠色經濟發展起到了關鍵性的推動作用;也充分體現了我省進一步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走保民生、保增長、保穩定的“三?!甭肪€,積極應對全球金融危機,并取得了經濟回升、社會穩定、人民生活改善的新成績。
從圖中也可以看出,經濟總量因子F1在2000-2009年發展規模較小且波動較小,從2010年呈上升趨勢,這與我省綠色經濟發展總趨勢基本吻合,說明經濟總量因子對綠色經濟發展起決定性作用,而經濟總量提高的主要因素是經濟規模擴大、基礎設施不斷完善和資源環境問題得到改善,人均GDP和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城市化率和森林覆蓋率的提高、單位GDP能耗和電耗的降低都對經濟總量的提高有很大的促進作用。其他2個主因子的貢獻要小得多,主要是因為經濟總量的發展速度超出產業結構優化速度及政府對綠色投資的力度。在2012年后,在國家“五位一體”總布局思想下指導下,政府加大對綠色經濟的投資力度,政府政策支持因子F3得分迅速提高,說明綠色經濟發展離不開政府宏觀調控。
圖1還表明,雖然青海省綠色經濟綜合發展呈現較快的發展趨勢,但產業結構不合理,政府對綠色經濟發展的投資力度較小等因素依然制約著綠色經濟的發展。說明未來青海省的綠色經濟發展要在政府政策的支持下,由過去的依靠總量規模增加轉向依靠產業結構調整來實現。
2.3 青海省各州市綠色經濟發展水平評價分析
2.3.1 提取主成分并命名
對原始數據進行標準化處理,運用SPSS18.0軟件的分析,根據特征值>1且累積方差貢獻率大于85%的原則選取4個主成分(見表5)。
由表5可知,前四個主成分的累計貢獻率以達到89.518%,即用這四個主成分就能反映22個原始變量89.518%的信息,分別稱為主成分P1、P2、P3、P4。
從表6可以看出,和第一個主成分P1密切相關的是X1、X3、X8、X21、X22,這些指標與經濟規模有關,因此P1命名為經濟規模因子;和第二主成分P2密切相關的是X5、X6、X12、X13、X20,這些指標與社會基礎設施建設有關,因此P2命名為基礎設施因子;和第三主成分密切相關的是X17、X18、X19,這些指標與政府對綠色經濟的投資有關,因此P3命名為政府政策支持因子;與第四主成分P4密切相關的是X14、X15、X16,這些指標反映的是區域能源消耗和環境污染情況,因此P4命名為環境壓力因子。
2.3.2 構建綜合評價模型
由表7可知,在青海省8個州市中,綠色經濟發展水平綜合得分西寧市排名第一,其他排名依次為海西州、海東市、海北州、黃南州、海南州、果洛州、玉樹州。其中,經濟規模因子海西州排名第一,基礎設施因子和環境承載力因子西寧市排名第一,政策支持度因子果洛州排名第一。
從表7可以看出,青海省綠色經濟發展存在嚴重的區域差異,但各州市綠色經濟的發展還是由經濟規模起決定性作用,這和青海省綠色經濟發展的總趨勢基本吻合。P1經濟規模因子海西州表現最為突出,主要是因為我省大部分資源型工業都集中在海西州,工業的發展帶動經濟規模的增長;P2基礎設施因子表現最為突出的是西寧市,西寧市憑借“省會城市”優勢,在醫療、教育、綠化等方面的發展水平都比較高;P3政府政策支持因子表現最為突出的是果洛州,近幾年國家和省內出臺的許多政策措施都傾向于果洛州;P4環境壓力因子表現最為突出的是西寧市、其次是海西州,這兩個地區經濟規模因子都比較突出,說明經濟增長方式不當是造成環境問題的重要原因。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自西部大開發以來,青海省綠色發展水平平穩上升,主要是因為經濟總量的上升,而產業結構和政府對綠色經濟的支持度對綠色經濟的貢獻率不大,區域間各因素發展不平衡,這些因素制約著綠色經濟的發展。為了進一步提高青海省綠色發展水平,同時平衡區域間的發展,提出以下對策建議。
3.1 充分發揮政府的宏觀調控能力
首先,國家要給予制度和政策支持,為青海省各地區制定有針對性的、傾斜的政策,通過轉移支付幫助完善公共基礎設施,給予技術和資金的援助,為青海省綠色經濟發展提供優越的發展環境。其次,發揮政府的調節作用,推進形成主體功能區,明確不同區域的主體功能,實行“區域限批”項目。加大對環??萍嫉耐度氡戎?,大力支持節能產品、環保產品、綠色食品等綠色產品的研發和生產,調動企業和社會各階層發展綠色經濟的積極性。對未按規定完成節能減排和和降耗去污的企業依法進行處罰,如吊銷生產許可證、吊銷排污許可證等。盡快完善稅收、財政、信貸等配套設施的建設。最后,政府應建立專項基金,開展綠色經濟發展試點。
3.2 加快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發展綠色產業
調整傳統產業結構。通過高新技術和先進實用技術對傳統產業進行升級改造。推動石油、電力、有色金屬和鹽化工等四大支柱產業在升級改造中實現新一輪擴張。加強對支柱產業在研發、生產過程中薄弱環節的扶持力度,提高生產效率,促進傳統產業的綠色改造。發展壯大龍頭企業,促進產業集群發展,提升市場占有率。
培育發展新型綠色產業。一是依托資源優勢,發展新能源、新材料等節能環保產業,建立高效的綠色循環工業體系。二是發展特色旅游業,青海省擁有涉及自然、地理、民族、宗教、歷史等眾多鄰域的世界極品旅游資源,吸引著海內外眾多旅游者。這些都是青海省發展旅游業的優勢,只要青海的旅游設施改善和宣傳促銷得力,這些需求就會變成現實的消費市場。三是大力發展綠色農牧業,構建集約型綠色生態農牧業體系。加快綠色農牧產業基地建設,建立示范園區,健全綠色農牧業推廣體系,做好農牧業技術推廣工作。
3.3 建立綠色科技創新體系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發展綠色經濟,科技支撐、人才是關鍵。加大綠色科技研發的財政投入力度和政府政策傾斜力度,積極與青海省各大高校聯合,為發展綠色經濟培育高科技人才。積極建立以企業為主體、以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創新體系,加快對新能源、環保節能等綠色產業的投資、培養。把青海高新科技開發區作為發展綠色經濟的創新示范區,培育新能源、新材料等節能環保產業,提高資源利用率。鼓勵企業自主創新,對能自主研發新技術的企業,國家要給予政策支持和實物獎勵。
參考文獻:
[1]綠色經濟編輯.綠色經濟[J].吉林經濟,2012(3):46.
[2]喻清卿.2012年聯合國可持續發展大會中方立場文件[OL].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2012-06-14.
[3]趙靜.青?!笆濉币巹澖ㄗh:生態文明獲得突出[OL].中國證券網,2015-11-24.
[4]唐嘯.綠色經濟理論最新發展評述[J].國外理論動態,2014(1):125-132.
[5]丁剛,陳奇玲.綠色經濟的涵義及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J].太原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報),2014,32(1):1-4.
[6]趙彥云,林寅,陳昊.發達國家建立綠色經濟發展測度體系的經驗及借鑒[J].經濟縱橫,2011(1):11-34.
[7]何新安.粵東北山區綠色經濟發展實證分析[J].南方農村2014(3):36-39.
[8]紀山山,徐天祥.江蘇省綠色經濟發展水平評價[J].中國環境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6,26(5):33-36,74.
[9]蔡紹洪,魏媛,劉顯明.西部地區綠色發展水平測度及空間分異研究[J].管理世界,2017(6):174-175.
[10]甘佩娟,丁生喜,霍海勇,李仁帥.柴達木盆地經濟可持續發展綜合評價[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14,35(03):59-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