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民族村寨旅游發展至今,產品雷同已成為面臨的主要問題之一。因此如何實現創新以適應自身文化發展以及市場變化要求,是其當前必須解決的問題。在利益相關者理論的基礎上,分析其創新的基本要素,并通過SEM提出民族村寨旅游產品能力的評價模型,并進行實證檢驗。
關鍵詞:民族村寨旅游;創新能力;結構方程
中圖分類號:F590.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4428(2018)06-0034-02
民族村寨旅游自20世紀90年代發展至今,已成為頗受旅游市場青睞的產品大類。但與此同時,隨著遍地開花式的大范圍開發,產品雷同已經成為其有目共睹的事實。如何在市場中處于優勢競爭地位,則必須實現產品的創新。其實這不僅基于旅游市場需求本身變化的考慮,即使從民族村寨文化的角度來看,其創新也是一種必然,因為不存在一成不變的文化,所以從其傳統文化自身而言,它存在內在的發展規律,為了適應時代發展的要求必須不斷良性變遷。而當前從產品角度對民族村寨旅游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資源評價、產品規劃、市場營銷等方面。基于以上分析,文章在利益相關者理論的基礎上,提出民族村寨旅游創新能力相關要素,并利用SEM技術構建其創新能力的評價模型;同時綜合問卷實地調查法與專家意見法,選擇實例對評價模型的可靠性和穩定性進行檢驗。
一、 構建理論模型
對民族村寨旅游創新能力的評價,顯然不能單一地從其本身民族村寨文化或其他方面進行狹隘的測量,因為從旅游角度出發,其本身是一個復雜的綜合體,不僅包含其承載文化的本身,也包含與其相關的諸如自然資源、社區居民、旅游企業等方面。因此,本文借助利益相關者理論對創新相關要素進行分析,以求全面分析其創新能力。此理論一般理解為任何企業的發展都不能離開與其相關的各類利益相關者的投入和參與;從1999年被收入世界旅游組織編寫的《全球旅游理論規范》后,在旅游研究領域廣泛應用。
根據利益相關者理論,民族村寨旅游創新能力的基本要素,包括了村寨居民、文化旅游資源、自然旅游資源、旅游企業、地方政府部門、整體社會環境以及行業協會等相關者。要全面地評價其創新能力,則必然從這些方面進行綜合分析,因此從上述七個維度來構建民族村寨旅游創新能力評價的理論模型(圖1)。
圖1 本研究理論模型
二、 闡釋理論模型
村寨居民是民族村寨旅游的主要客體。他們是民族文化的載體,也是其所有者與傳承者,離開民族居民來談民族村寨旅游創新顯然是無本之木。首先他們在旅游發展過程中的參與程度,是衡量旅游發展水平的主要標準,并直接影響到旅游的可持續發展;其次,他們對本民族文化的自覺、自信也將影響到村寨文化及其旅游的發展,如果在旅游開發過程中,失去文化自信,則也就失去了村寨旅游發展的基礎;其三,民族居民對待外來旅游者或者外界文化的包容程度,也是影響其旅游創新能力的因素之一,如果在旅游發展過程,不斷地出現居民與旅游者或者本地文化與外來文化之間的沖突,則自然無從談論民族村寨旅游的創新。
文化資源是民族村寨旅游具有市場吸引力的主要因素。之所以民族村寨旅游在近年來風生水起,主要是憑借其獨具特色的民族風情資源。其一,文化資源所包含的內容直接影響到旅游創新能力的評價,諸如內容是否具有新穎性并能給人以奇特、震撼感等,又如內容是否積極健康、符合各類群體的旅游需求等;其二,文化資源所表現出來的精神價值也是衡量的標準之一,如是否符合時代發展要求、滿足民眾的精神需求、有利于勸人積極向善等。
自然資源也是民族村寨旅游具有市場吸引力的又一因素。民族村寨旅游者除了滿足其體驗異地民族文化的同時,往往還含有追求休閑生活、放松心情的旅游動機。其一,自然資源的休閑觀賞價值必然影響民族村寨旅游的創新能力,許多民族村寨旅游的興盛正是因為其未受破壞的原生態的自然景觀,而這也成了其創新的基礎條件之一;其二,其自然資源與民族文化資源的融合程度,也將影響到民族村寨旅游產品創新,諸多民族村寨旅游之所以在市場迅速崛起,往往正是因為其自然資源與人文資源的融合程度高所致,如廣西龍勝平安寨、貴州雷山郎德上寨等即是典型實例。
旅游企業是民族村寨旅游的主體,它是投資者亦是管理者,當然也是旅游經濟的主要受益者,因此在實現其創新的過程中也是處于主要位置。可以從三個方面來反映其創新能力。其一,對民族村寨文化內涵的理解程度,因為文化是民族村寨旅游興盛的主要因素,其文化的獨特性是其在市場中占有優勢地位的主要因素,所以保持與發展民族村寨文化是實現其創新的基石,而這恰好需要旅游企業對其內涵的正確理解,順應文化內在機制,根據時代變化,實施正確策略,則可創新,如果涸澤而漁則必然衰敗;其二,旅游企業的資金投入是實現創新的基本保證,如對旅游產品開發資金的投入力度、對基礎設施建設資金以及旅游營銷資金的投入力度等;其三,參與村寨社區公益行為的力度,如參與區域內民族文化保護的積極度、區域生態環境保護的積極度等。
政府是當前民族村寨旅游發展的主導者,在創新過程中發揮的作用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其一,相關民族村寨旅游發展規章制度的完整程度,這是其實現創新的硬件保障;其二,政府資金投入也是衡量的標準之一,因為對于民族村寨旅游的發展創新涉及民族傳統文化的發展,所以不僅需要企業的投入而且需要政府的專項資金,并且在發展過程中為了實現區域文化的交流或者區域形象的塑造,也離不開政府的資金支持。
社會環境條件是實現民族村寨旅游創新的宏觀因素,這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其一,地方社會對發展民族村寨旅游的認同與支持度,如果未能為地方社會接納,其創新將阻力重重,甚至無從談起;其二,社會輿論環境氛圍良好與否,是其實現創新必不可少的軟環境,因為旅游產品具有無形性特點,其諸多內容的展示能為市場所認知,離不開輿論環境。
行業協會是實現民族村寨旅游創新必不可少的中介要素。其一,行業協會機制的科學性及其相關制度的完整性,是衡量其創新能力的標準之一,因為只有如此方具備強有力的行業約束力,從而可防止民族村寨旅游發展過程的粗制濫造等不良現象;其二,行業協會的信息溝通能力,企業之間、企業與市場及政府之間需要一種和諧的關系,這是實現民族村寨旅游創新必不可少的條件,而其中起到橋梁作用的恰是行業協會。
基于上述,對民族村寨旅游創新能力評價的操作化定義結果表達如下(表1)。
最后,分析模型驗證性因素。對所構建評價模型一階驗證性因素分析,其結果分別見表4,從擬合度統計值可知其擬合度良好,表明一階驗證性因素分析模型與樣本的數據可以適配,證明了模型的合理性。在此基礎上,在進行假設,即一階潛在變量再測量更高一階的潛在變量。所以對評價模型進行二階驗證性因素分析,其結果見表5,從擬合度統計值發現,其擬合度良好,表明二階驗證性因素分析模型和樣本數據可適配。最終證明了文章構建的民族村寨旅游創新能力評價模型是合理的。
四、 結論
文章利用理論研究所構建的民族村寨旅游創新能力評價模型,通過實際論證,具有良好的效度與信度,并且驗證性因素分析結果也有力證明了本模型的科學性;說明在對民族村寨旅游創新能力進行衡量的實踐中,本模型應該是一個科學可靠的研究工具,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當然由于所選擇樣本局限于廣西一地,而不同地域的民族村寨旅游有著各自的特點,為了深度分析本模型,筆者會在以后的研究中當擴大研究樣本以驗證其普遍性。
參考文獻:
[1]孫美璆,李天翼.西江千戶苗寨“政府主導型”民族村寨旅游開發模式及其成因分析[J].貴州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4).
[2]鐘潔.基于游憩體驗質量的民族村寨旅游產品優化研究——以云南西雙版納傣族園、四川甲居藏寨為例[J].旅游學刊,2012(8).
[3]吳曉山.民族傳統節慶文化開發價值的綜合評價體系構建[J].商業時代,2012(17).
作者簡介:
吳曉山,男,湖南新化人,廣西師范大學歷史文化與旅游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區域文化產業戰略與管理、旅游經濟與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