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醫療技術的創新發展對于維護和促進人民群眾健康意義重大。不僅因為新的疾病不斷產生,疾病譜不斷變化,對疾病的認識不斷深入;還源于老百姓對醫療健康服務的期望和要求越來越高。那么如何才能提供更有效、更可及、更舒適的醫療技術和方法?
每當提及中國工程院院士、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馬丁教授時,李華(化名)總是心懷感激。2005年,28歲的她被確診為早期宮頸癌,多處求醫的結果均建議做子宮切除手術,而這樣,會使尚未生育的她失去做母親的權力。
就醫過程中,李華遇到了馬丁教授,并為她制訂了一套大膽的治療方案:先進行“新輔助化療”,根據化療效果適時施行宮頸切除術和淋巴清掃術,再根據術后的病理診斷決定是否需要輔助化療,盡量保留李華的子宮和卵巢功能。在接受了1個療程新輔助化療后,李華的腫瘤病灶消失了,經過宮頸切除術和淋巴清掃術之后,30枚淋巴結沒有轉移。在術后輔助化療和嚴密隨訪下,3年后,李華生下了一個健康的女兒。
馬丁教授的這套“新輔助治療”方案,已列入國內外宮頸癌診治指南和共識,包括中國婦科惡性腫瘤診治指南,美洲國家癌癥指南和歐洲三大腫瘤學會共同編寫的婦科腫瘤診斷治療共識。在國內,這項治療方案自推廣至今,已有超過1萬例宮頸癌患者接受“新輔助化療”,其中1416例保留了卵巢,大大提高了患者生活質量。
類似這樣的技術突破絕非孤例。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開展的經導管主動脈瓣置換術,解決了高齡心臟瓣膜疾病患者“不敢”、“不能”手術的問題,患者1年生存率遠高于國際平均水平,相關經驗納入國際治療指南。浙江大學醫學院邵逸夫醫院首創的“姚氏法”深板層角膜移植術,將角膜植片長期生存率從國際報道的18.0%~72.7%提高到98.3%,被國際學術界命名,并編入美國眼科專科醫師教科書。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內鏡中心經口內鏡肌切開術治療賁門失弛緩癥和人體食道黏膜下“隧道”腫瘤切除術,分別被以我國教授的名字命名為“Poem ZHOU”和“STER XU”,首 創的技術吸引了大批國外專家來華進修學習……
“有些國內患者會選擇到國外做手術,其實大可不必,在國內同樣可以得到很好的治療。”國家心血管病中心副主任鄭哲說,以全球外科領域的“皇冠”——器官移植為例,隨著我國器官捐獻工作進一步規范開展,移植手術開展數量也在不斷提高。2017年,我國共完成442例心臟移植,1年、5年和10年存活率,都比國際平均水平高10個到15個百分點。
近年來,我國相關專科開展醫療服務覆蓋的病種數量不斷增加,治療病例的平均技術難度水平普遍增高。據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醫政醫管局副局長郭燕紅介紹,疼痛科、口腔頜面外科、康復醫學和器官移植等專業病種數量平均增幅超過10%,其中康復醫學和器官移植專業平均增幅超過20%。神經外科、感染性疾病科、燒傷科和疼痛科等專業CMI指數(病例組合指數,代表收治病種難度)平均增幅超過10%,其中燒傷科和疼痛科平均增幅超過20%。另據不完全統計,我國已有3812人次現任或曾任本專科主要國際學術組織、期刊、雜志的委員或編委以上職務,340人次牽頭或參與制定了本專科國際指南、規范、行業標準。
記者在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見到做完胃癌手術3天的張先生時,他已經可以自如地站立和行走。他告訴記者,“在我和家人的概念里,做完這樣的手術,應該全身都插滿管子,甚至連呼吸也要靠機器。而事實上,術后不到12小時,我就能自己下地大小便。”掀開病號服,張先生向記者展示了胃部的兩個創口,創口5毫米~10毫米,也就是輸液貼大小。
把傳統的幾十厘米的大手術切口縮減為幾厘米的小切口,能極大地減輕患者的術后疼痛、加速患者康復時間。而這種改變病人就醫體驗的技術,并非是大醫院的專利。
“近年來,我國在提升以醫療技術水平為核心的專科服務能力上,一方面,打造了一批綜合實力強、技術優勢明顯的‘國家隊’,代表我國醫學發展的最高水平;另一方面加大對基層和中西部地區支持傾斜力度,平衡優質資源區域布局,通過專科建設發揮橫向聯動、縱向帶動作用,提升了常見病、多發疾病和重大疾病診療能力。”郭燕紅舉例說,目前我國微創、無創技術已經覆蓋了絕大多數專業,內鏡、介入等部分技術已經達到或領先于國際水平,胸腔鏡、腹腔鏡、消化內鏡、支氣管鏡以及血管介入等微創、無創手術已經下沉并普及縣級醫院,現在超過50%的縣醫院也可以開展胸腔鏡手術,有6000多家醫療機構可以開展消化內鏡的診療,基本實現了縣級醫院的全覆蓋。
據不完全統計,城市三級醫院幫助縣級醫院開展新技術、新項目達到1.5萬余項,50%的縣醫院已能夠開展顱腦腫瘤手術、頸椎手術、肺葉及全肺切除術和內鏡治療技術等復雜治療手段。
“專科間發展也更加均衡。”郭燕紅說,近年來,我國麻醉、重癥醫學、病理等平臺專業和兒科、急診、精神、康復等薄弱專業快速發展,專科間技術能力差距明顯縮小。以兒科為例,“十二五”期間國家臨床重點專科建設對我國兒科重癥、小兒消化、小兒呼吸、新生兒、兒童口腔和小兒外科等專業給予了大力支持,有效提升了兒科專科能力,更多家長在家門口就能給孩子看上病、看好病。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地處市區黃金地段。在醫院附近有一套兩居室的房子,許多來瑞金醫院進修的醫生都曾免費在此居住。這套房子,是在國外工作的王先生特意租下的,他的妻子曾因患晚期乳腺癌來瑞金醫院治療,雖然最終不幸離世,但他依然把房子長租下來,留給醫院無償使用。“瑞金醫院太好了,希望能讓全國更多的醫生到這里來學習。”王先生說。
是什么樣的醫療服務,讓王先生如此認可?一直以來,病人患了乳腺癌后,為解答先手術還是先化療、什么樣的治療方案最優化等疑問,常常需要在不同門診間重復奔波。據瑞金醫院院長瞿介明介紹,針對這些就醫過程中的難點、痛點,該院在國內率先創立多學科一站式綜合治療模式(MDT),組建了集乳腺外科、腫瘤放化療、營養科、心理科等10個相關專業的醫療專家團隊,推出了10種門診及疑難病例多學科討論制度,依托在線網絡數據庫云平臺及乳腺癌多基因陣列檢測平臺,從病人一進門,就由醫護人員圍著轉,使處于手術前、手術后、康復期、隨訪期等不同治療階段的病人都能獲得個性化和精準化的診療。
此外,針對治療過程中乳腺癌患者遭遇的各種實際問題,瑞金醫院還革新傳統的護理工作模式,成立“芳馨護理組”,實現出院患者疑問不過夜,并融入心理評估和轉介、同伴教育和支持、患者家庭工作坊等。
在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日間手術病房采訪時,記者見到了正在等待手術的文芳(化名)。此前,她在仁濟醫院急診時被診斷為急性膽囊炎,醫生告訴她,選擇這一術式比傳統手術能節省4天時間,費用也會少些。當晚,手術后的文芳順利出院,回家康復。
據仁濟醫院院長李衛平介紹,采用快速康復理念、微創技術和精細管理模式,該院于2005年率先開展日間醫療。2017年,該院僅用6.2%的手術床位完成了日間手術35125人次,占擇期手術的42.84%,其中III、IV級手術比重為56.5%,醫院的醫療資源利用效率顯著提高,均次費用的降低和住院時間的縮短,也帶給患者實實在在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