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迪特·哈森普魯格

能夠將《中國城市密碼》付梓并呈現給諸位是我的莫大榮幸。
中國讀者可以借此中文版本,使用自己熟悉的語言和文字,來反觀我這個來自德國的城市研究學者,是如何觀察、描述和解釋他們自己的城市是怎樣發展的。
我堅信,一種來自他國異域文明的客觀視角,對于理解自己的文化與社會是一把不可或缺的鑰匙。相應地,撰寫本書的初衷也是為歐洲或者西方的讀者能夠更好地理解他們自己的城市建設機制。
因此,本書的寫作從頭至尾,都很自然地采用了一種對比的視角。歐洲城市發展的經驗就有點像醫療診斷造影技術中的顯影劑:它幫助我們更加清晰地去辨識中國城市的輪廓,然后以更高的清晰度將它們重新描繪出來。
與此同時,這種“外部視角”所導向的則是內部世界。正因如此,這一視角同樣也會吸引中國讀者。借助于這個“外部視角”,他們可以獲得令人驚奇的發現。
對于本書的讀者而言,那些平時不曾留意或者簡單接受的城市空間事實,由于被習以為常地當作城市生活環境的普遍前提,從而失卻了它們未經詳查的深刻含義,即“城市原本性”。
突然間,這些城市空間事實會揭示自身:它們就是充滿社會文化烙印的中式實踐的空間呈現。以前我經常問學生,為什么總是將居住區設計成內向和封閉的,他們往往都這樣回答:“不就是這樣設計的嗎?”甚至許多中國的知名建筑師和城市設計師都深感驚訝,封閉住區的開發行為可以作為一種科學研究議題。
本書遵循這樣一種理念:中國近年來的城市化進程不完全是受到西方模式引導的現代化產物,它同時也是深植于中國數千年歷史的社會與文化動力的一種表達。中國城市的現代化進程浸透著諸多傳統元素,如果不能識別它們的影響,我們就不可能理解中國城市。如此之下,我們就難免得出錯誤的觀點,繼而做出糟糕的城市規劃。
秉持以上諸多觀點,本書同時也著力展現城市符號學(urban semiotics)所具有的、一種科學與知識導向的潛質。這里所采用的符號學方法是基于皮爾斯(Charles S. Peirce)的符號學、索緒爾(Ferdinand de Saussure)的記號學,以及艾柯(Umberto Eco)的建筑符號學的觀點。
為了能夠在城市開發的尺度上采用符號學方式來呈現城市空間,該方法還融合了結構主義和辯證法的思想,以幫助解釋“社會”(Gesellschaft)與“社區”(Gemeinschaft)的二元密碼。因此,本書也涉及到社會學的維度。本書將城市空間作為一種社會學文本來進行“閱讀”或者破解,它們只不過是用柏油、石塊、玻璃和混凝土來書寫罷了。
本書原先的德語版本是以Der Urbane Code Chinas 為名,2008年冬天出版,隨后便引起了廣泛關注。這些關注不僅來自建筑學、城市設計或城市規劃等學科領域,以及諸多的國際性建筑期刊,而且也來自更加廣泛的社會公眾。于是,本書幾乎被所有德語國家的重要報刊爭相報道,并且作為有關中國城市化進程和城市發展的專門議題進行討論。
由于許多西方專業人士將蒸蒸日上的強大中國視為當代城市發展的“圣地”,甚至希望能夠以某種方式參與到這一進程中來,他們將“中國城市密碼”作為極受歡迎的信息索引。因此,本書德語版在修訂和完善后于2013 年進行再版也就自然而然了。各位讀者手中的這一中文版以由馬克·卡默鮑爾(MarkKammerbauer)翻譯的英文版The Urban Code of China 為基礎。英譯本于2010 年出版。
我曾經到訪中國多次,并在許多高校進行訪學,本書則是自2002年以來的研究成果。因此,我也去過中國的許多大城市,它們基本上都位于中國的東部和北部。例如北京、上海、哈爾濱、長春、吉林、沈陽、大連、青島、鄭州、西安、寧波、長沙、深圳、香港、澳門、中山、廣州、徐州等。
其中有一些非常重要的經歷則是,有不少大學邀請我擔任客座教授,如哈爾濱工業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沈陽建筑大學、青島科技大學、上海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等。其中尤其與同濟大學有著特殊淵源,這是因為魏瑪包豪斯大學與同濟大學合作成立并設立的“國際城市綜合研究(IIUS)”的雙學位項目,而我本人則創建了這一項目的負責機構“歐洲城市研究所(IFEU)”,并擔任所主任直至2006年。
我同時感謝清華大學出版社愿意將本書帶到中國。感謝我在中國所有的同事和朋友們,他們以各種方式為這本《中國城市密碼》能夠在其原生地得以出版提供幫助。同時還需特別感謝童明教授,他承擔了將本書翻譯成中文的艱巨工作。